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916749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8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15)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性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导论、方法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从众、社会态度、团体过程偏见、攻击、利他、人际吸引1 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

2、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

3、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

4、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思想G奥尔波特心理学方法。个体心理变化与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制约个体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着重点主要理论基本研究方法(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代表思想着重点主要理论个体变量的重要性,个体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实验法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社会学方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人们的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以及参照群体理论(3)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4)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5、(美)文化人类学家特雷安迪斯和郎伯特(1980)通过比较文化的调查与访问,或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或对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使用等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与人格理论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着重点主要理论基本研究方法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

6、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

7、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因素(人格)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群体与互动),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2)其次,尽管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奥尔波特兄弟)使用的行为概念是狭义的,但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使用的行为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能够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外部事件,而且包括了诸如情感、态度、思维这类虽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能够为现代科学间接测量的内因过

8、程(3)尽管社会心理学家在早期曾经形成了对大群体研究的兴趣,但自 20 年代以后整个研究却基本局限于对个体(至多是小群体)的社会行为的探索之上,这在心理学家的定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9,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即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质极强的应用学科(2)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是一门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虽

9、然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四个层面:个体、群体、社会、人际社会心理学研究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一)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反应系统)(1)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2)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

10、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做用,社会影响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特性等等3,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心理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为此,勒温提出一个著名公式*(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处环境、函数关系)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的函数,个体行为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4,选择研究课题(1)20 世纪 40 年代:偏见(2)50 年代:服从(3)60 年代:暴力(4)70 年代:性别与性别歧视(5)80 年代:军备竞赛(6)90 年代:文化多样性、种族多样性以

11、及如何面对不同的性别取向(7)00 年代:网络文化5,研究对象的四个层面:个体、群体、社会层面、人际层面(二)个体心理与团队心理1,个体: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并单独活动的实体2,团体: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个体结成的集合体3,关系:个体是难以离开团体的。团体是个体存在的基本社会支持、影响着个体的行动和思想。团体心理制约和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三)社会交互作用与人际交往1,社会刺激社会刺激(社会因素):是社会个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个体包括:(1)社会情境:是对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人的作用直接、简单)(2)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

12、济地位与经济状况、社会规范、风俗、时尚、信仰体系、舆论、民族与阶级群体、交往方式(对人的作用间接、复杂)2,社会互动攻击和利他、吸引与排斥、从众和服从、交换与影响、交流方式、性别差异三,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哲学的思辨(孕育时期)、经验的描述(形成时期)、试验的分析(确立时期)(一)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孕育时期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哲学观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亚里士多德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

13、,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2,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理论来源(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2)19 世纪末的法国群众心理学(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190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奥尔波特和墨菲的著作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形成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况(一)初步发展阶段(二)基本停滞阶段(三)恢复与发展阶段(四)集体无意识:是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一)哲学方

14、法论(二)一般科学方法论(三)心理学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二,如何开展一项研究三,¥社会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简介(一)观察法优点:1,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2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3,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认为的紧张情绪4 能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缺点:1 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2,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二)实验法1,自然实验2,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优点:1,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作用,从而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对实验结果记录客观、准确)2,在时间和精力上

15、比较经济缺点:控制严格保证了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却可能降低了外部效度3,现场试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优点1,对自变量高度控制2,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3,无关变量受到较好的控制4,因测试者所做的事征得本人同意,所以保护了他们的权利和安全1,现实性高,能在正常情景下对社会行为进行研究2,能广泛的观察被试(人数可以很多)3,被试者不知道自己当了被试,因而行为较为自然缺点1,人为性2,被试者自己知道在当被试,因而表现可能会与正常不同3,被试人数受到限制现场试验法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2,无关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较大3,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三)调查法1,调查法概念:调查法是要对所要调查的心理现象,预

16、先拟定一些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方法2,调查法分类(1)按照被试取样方式: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2)按照调查方式分为:问卷法、访谈法访谈法按照访问方式不同:直接访问、间接访问访问规范程度不同:标准化访问、非标准化访问访问内容传递方式不同:小组座谈法、个别面访法、电话调查法、德尔菲法3,调查法注意的两个问题:1,注意研究范围 2,注意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第二章,社会化独处者非神即兽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与途径一,社会化的概念1,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

17、和生活技能的过程.2,理解社会化:(1)个体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2)通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3)社会控制是个体转化的手段(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2,个体内化实现个体内化的途径:(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4)主观认同(5)自我强化3,社会化的结果(1)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而对于个体自身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与适应的过程(2)而总结起来这种学习与适应的结果包括获得语言能力、获得认知能力等等第二节,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解释理论五,正常成熟理论六,群体社会化

18、理论第三节,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二,社会化的文化环境因素1,文化因素2,家庭因素几种教养方式:宠爱、专制、放任、民主3,学校因素4,朋辈团体同辈群体的影响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满足个人需求、开放性、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的需要5,职业背景6,大众传播媒体第四节,社会化的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1,概念: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2,儿童的国家意识分为 3 个连续阶段:国家象征期、抽象国家象征期、国际组织系统期(二)不同阶段的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会化(一)道德榜样的作用(二)道德实践的作用三

19、,性别角色社会化第五节,社会化的历程与结果一,社会化的发展阶段1,社会化发展阶段: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结果(一)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二)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的概述(1)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2)角色概述的含义:*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是符合社会期望的2,角色的分类(1)依据存在的形态不同: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社会对社会某一角色设定的理想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领悟角色:是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理解实践角色: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

20、现出的实际行为(属于客观现实形态)(2)依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先赋角色(先天性的先赋性角色、制度性先赋性角色)、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者成就性角色)(3)依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4)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功利性角色、表现型角色(5)参与程度: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把角色依参与程度的高低分为好类3,角色的行为(1)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2)角色行为组成: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领悟(3)角色扮演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4,角色失调(1)角色失调的表现: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2)角色失调的形式:角色冲突

21、、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3)角色冲突:*角色从(一个人多角色)*角色从: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决定的,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止有一个,而是有很多,每一个社会地位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也就有一个角色,所以一个人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我们将这一种现象叫做“角色从”(4)角色冲突:*角色丛*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冲突的产生源于角色从中的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具体来说,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从,而该角色丛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会造成同一角色丛中的不同角色间发生的冲突(5)角色紧张*缓解角色紧张的方

22、法:角色规范化*角色和并法角色层次法(6)角色观念的内容:角色地位观念、角色义务观念、角色行为观念、角色形象观念(7)角色失调的改善:角色调适(自我调适、社会调试)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第一节,社会动机的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1,需要:由于机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不平衡感,是个体内部的不平衡感2,动机分为:生理动机、社会动机3,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他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人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二,社会动机的功能1,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2,发动加强维持终止

23、3,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内在原因而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动机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即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他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三,社会动机的分类第二节,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和动机(一)亲和的起源1,亲和动机概念:又称为合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2,形成基础:(1)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3)萨赫德、焦虑亲和假设,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3 人们结群的原因:(1

24、)恐惧和焦虑(2)相似性:同病相怜、人以群分(3)享受交流的乐趣(4)找到自我评价的基准*结群的负面效果:懈怠、屈从、团体集一思维等3,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的需要(爱的交往、交往与尊重的需要)(2)获得信息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和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4)亲和可以使个体避免窘迫的境地,如在明显需要亲和行为的情境中,无人陪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二)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三)亲和动机

25、的概念(四)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二,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成就动机的概念(二)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三)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1,成就动机者分类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有进取心,也比较实际,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又不是盲目地进行赌博,是有节制的冒险家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对之抱有成功的希望,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低成就动机者的特征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

26、的独立决策晓得人物或职业(四)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利益和风险)2,社会高度发展,人口、资源、经济因素不可或缺,但是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成就动机较高(西方社会的发展)3,经济成功的原因中,成就动机水平居于重要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4,教育中强调成就的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麦氏的 1920 年1955年的儿童读物测试)(五)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严格地自律训练,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成就动机)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社会氛围(六)德维克的目标取向理论1,目标取向分类:学习目标(追求成功和自我成长)、表现目标(想得到他人的好

27、评和赞许)三,权利动机(一)权利的概念(二)权利动机的概念权利动机: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的影响别人的或支配别人的欲望影响他人并且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渴望(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1,经常试图通过提供建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评价2,在集体活动中寻求领导者的地位3,具备较强的能力,说话流利健谈,能言善辩4,能创造良好的业绩,被认为有着良好的领导能力(三)权利动机分类个人化权利动机(动因为己)社会化权利动机(动因为人)(四)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求(个体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水平越高,优势越大,优势使个体具有安全感,易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资源)2,对无能的恐

28、惧(无能使个体处于不利地位,会引起自卑感,自卑使个体设法获得补偿,补偿心理会导致偏执、极端追求权力和地位.这就是出身卑微的人,有机会时,会疯狂追求权利的原因)第三节,利他行为及其促进一,利他行为的概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不期望日后任何筹赏和报答而处于完全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二)利他行为的特征1,目的是有益于他人2,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3,

29、¥是不求任何回报的4,具有自我牺牲的特点(三)利他行为的分类紧急情景中的利他行为、一般情境中的利他行为二,利他行为的理论(一)先天论(二)社会规范论1,与利他有关的社会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社会公平规范相互性规范:也称为互惠规范,指的是我们应该帮助哪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社会责任规范: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三)决策论1,利他决策模式: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对紧急事态的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介入的实行(四)社会学习理论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利他行为者的个人因素1,性别2,年龄3,

30、人格特点4,心境(二)被帮助者的特点1,性别2,魅力和人品3,年龄(三)情境因素1,他人在场-旁观者效应(1)旁观者效应:因他人在场对人们的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证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就明显减少,而且在场者越多,利他行为较少程度越明显(2)解释原因:个人顾虑增加、从众心理、责任扩散2,自然环境3,时间压力4,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四,利他行为的促进(一)培养利他情感倾向1,培养移情能力2,提升利他动机(二)培养社会责任感(三)树立利他行为榜样(四)强化利他行为第四节,侵犯行为及控制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性质(一)什么是侵犯行为1,定义: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

31、人的行为,或者是一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即侵犯行为必须有侵犯意图和侵犯动机,是有意使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2,三要素:伤害活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二)侵犯行为的类别1,从侵犯方式上看:动作侵犯、语言侵犯2,从侵犯动机上看:敌意性侵犯(伤害他人是目的)、工具性侵犯(伤害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一)本能论精神分析解释死本能产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二)生物学论社会生物学观-利于人类生存而遗传下来的(三)挫折侵犯理论1,最初的理论观点米拉德:侵犯永远是行为的一种后果米勒: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其他结果(1)挫折:挫折是指正在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受阻,对有目的的行为

32、进行干扰会唤起人们侵犯的冲动,而种冲动又激发了人的侵犯行为(2)挫折与侵犯的关系(挫折引发侵犯)(3)替代性侵犯:侵犯对象的替代、侵犯类型的替代2,理论的修正(1)侵犯线索:是指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挫折消极情绪-侵犯(2)武器效应(武器促使愤怒的被试做出侵犯)(四)行为学习论通过模仿学习通过强化影响(挫折侵犯假设)习性学本能与生俱来的社会学习的观点: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1,强化2,模仿(五)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时,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即归因为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的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高温、

33、酒精、唤醒水平、去个性化、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行为少受个性支配、自认意识丧失、倾向于合群状态,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去个性化现象)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媒体暴力、暴力游戏视频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3,媒体暴力的影响(1)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2)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3)让孩子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于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4)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四,侵犯行为的控制

34、控制方法:宣泄负性情绪、惩罚侵犯行为、转移侵犯、加强道德修养、学习社会规范、限制暴力影视第四章,自我意识当意识指向自身时便成为自我意识,当意识指向客观世界时便成为客体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1,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与他人的关系2,自我意识的特征:能动性、意识性、独特性、社会历史性3,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1)自我概念:属于自我意识的认识范畴,它只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生理特征、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总体的认识(2)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

35、定的判断.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实现(3)社会比较:通常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4)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5)区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自我评价是在这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知)、自我调控(意)、自我体验(情)三者之间的关系:(1)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1,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里自我2,从形式上划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从自我观念上划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

36、,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理论:奥尔波特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我意识的发展模式:生理自我(出生-3岁)、社会自我(3-13、14 岁):要求自己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概 10 年的时间):表现出来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观与自我理想2,米德从是会人际互动的角度阐述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第二阶段:游戏阶段(模仿阶段)(3)第三阶段:社会角色扮演阶段3,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婴儿期(01.5 信任不信任)儿童期(1.5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学龄初期(35 主动对内疚)学龄期(6-12 勤奋对自卑)青春期(12-18 自我同一性

37、和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 亲密对孤独)成年期(2565 生育对自我专注)成熟期(65 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如果前一时期的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自我的发展,从而发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第二节,自我认识一,自我认识的形成途径(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社会比较(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反射性评价1,建立正确的比较观:纵向比较法(自己与自己比较)、横向比较法(自己与他人比较)(二)自我观察: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1,自我知觉理论:该理论主张当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其它内在态度处于模糊不清或者摇摆不定时,我们就

38、会站在外部观察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获得自我知觉(行为和背景推断出动机和态度)2,三种类型: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过度合理化: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难以抗拒的外在原因所引起的,从而使他们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行为的可能性(三)内省1,内省:是指个体往内心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二,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1,自我服务偏差(1)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来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者利己偏差(2)在利己偏差方面

39、,人们倾向于用两种方式积极的看待自己,一种是认为自己是有益的和有道德的,另一种是认为自己是胜任的和有用的第三节,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一,自尊1,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自尊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2,自尊需要包含的内容:(1)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2)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3,自尊需要是否获得的两种情况:(1)满足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2)挫折就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至丧失自信心4,自尊经典公式(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和成功对于个体的意义)5,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

40、亲子关系的影响、行动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则正确进行社会比较6,自尊的结构(1)多种不同的结构模型(2)詹姆斯自尊的单位结构模型(3)波普和麦克黑尔提出的二为结构模型(4)波普自尊体现在 5 个方面(5)库博史密斯提出的 4 维结构模型(6)魏运华自尊的 6 维结构模型(7)麦伯亚 8 维结构模型(8)黄希庭提出的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特殊自尊7,自尊的起源早期经验亲子关系是基础,后期成长经验影响自尊发展8,自尊的影响(1)积极反馈影响小,消极反馈影响大.对高自尊者影响小,低自尊者影响大事件失败事件困难事件擅长事件经历失败事件后无事件、成功事件高自尊者看作自己的

41、某一能力不足接受挑战无影响无影响无影响低自尊者归因于个人原因自我保护、信心不足、(自尊认知模式认为)会去冒险(情感模式理论:后果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表现差(对自己过度关心、主动退缩)二,自我控制(一)概念1,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它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类高级心理活动2,主要包含 5 个方面: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二)功能1,制止作用2,发动作用三,自我效能感(一)概念1,定义: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向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主观判断2,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行动目标选择、努力与

42、坚持、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3,信息来源:个体掌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生理和情绪状态4,对人当下的影响:影响选择、影响人在困难情境下的态度影响人的表现、影响人的情绪5,系列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自我效能感如何产生发展-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人生实践6,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对于特定事件的自信)第五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一节,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知觉的概念1,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知。2,知觉的步骤:觉察、分辨、确认3,知觉的分类:物知觉(一般知觉)、人知觉(社会知觉)4,

43、物知觉、人知觉的 3 个差异:(1)人能体验其思想和感情,而物不能(2)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的原因(3)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二)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概念(书):是指如何对他人和团体形成印象以及如何对这一印象做出推论的过程2,社会知觉概念(ppt 考试):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3,社会知觉 3 个类型(知己知彼说):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仪表认知、表情认知)、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1)人际关系: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2)人际知觉

44、的途径:交往距离的远近、交往频率的高低、类似性的多少、互补性的大小(3)人际知觉原理与服务行业:掌握与顾客之间的人际知觉原理,提高服务质量,增进人际吸引、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的区别:后者包括前者、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阶段5,社会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认知反映的显著性、认知的完型特性、认知的偏差性(三)社会知觉中的图式1,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的有组织的知识2,社会认知三步骤:观察、判断和评价、推理和解释3,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观察)推断印象-判断归因4,图式分类:个人图示、自我图示、团体图示、角色图示、事件图式(脚本)5,图式在认知过程中的

45、作用:*图式可以节省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完整的信息做出推理*图式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期6,图式的不足:慕尼黑图式越南图式*Goilovich 实验研究(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1,社会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加工方式:控制加工、自动加工2,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3,自动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情境因素:物理环境、社会因素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外表特征、行为反应、内在性格特点方面)、知名度、自我表演3,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原有经验、认

46、知者的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认知者的情景状态、认知偏差二,印象形成1,印象: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的经验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2,印象形成四方面:中心品质、第一印象、好恶、平均数模式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强调特征的数量(等于所有印象分总和)(2)平均模式:强调特征的强度(等于总和除评价总类目)(3)加权平均模式:强调特征的重要性程度(根据数学统计的结果加以确定的)对于前两个模式来说,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是最常用的模型(4)中心品质模式:强调特征的重要性

47、和意义性(根据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种经验加以确定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4,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概念:也称为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目的: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一)阿希试验是印象形成的经典研究(二)第一印象是印象形成的重要依据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2,第一印象的特点:迅速性、鲜明性、牢固性、片面性、延展性(三)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的基本维度(四)平均法则是印象形成的主要方式信息整合法则:注重显著性信息、赋予意义、赋予一

48、致性、信息整合过程:类别化、运用图示处理(五)社会刻板印象1,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他人或者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持一种固定不变、概括笼统地简单评价的现象2,积极意义:使知觉过程简化3,消极意义:偏见、歧视4,刻板印象产生原因(1)社会真实的基础(2)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3)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4)十分突出的特征三,内隐社会认知与他人知觉(一)内隐社会认知1,内隐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2,外显社会认知:在明确的意识监控下对社会刺激进行的组织和解释3,内

49、隐社会认知的内容: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4,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二)他人知觉第二节,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一,社会知觉的特点(一)知觉的选择性(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三)认知的完形特性(四)认知的偏差性1,由于社会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认知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认知加工方式的非逻辑性,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难免会发生偏差,造成误差二,社会知觉的效应(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具有强烈的影响。又称第一印象效应2,近因效应: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个体认知的强烈影响(最近的行为表现才能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并形成评价)(二)晕

50、轮效应(三)慈悲效应(四)否定效应(五)头顶效应(六)框架效应(七)上下文效应(八)后见之名效应(九)虚假一致效应(十)自我中心偏差第三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一,印象管理的理论1,印象管理的概念: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2,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他人或者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持特征一种固定不变、概括笼统地简单评价的现象(积极意义:使知觉过程简化小鸡意义)(一)符号交互作用论(二)自我表现论(三)情景认同论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一)自己目前的社会形象(二)交往的对象(三)交往情境(四)认知负荷三,印象管理的策略(一)自我美化(二)他人美化(三)其他策略(四)改变印象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