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57032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小说创造出的“白夜”意境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全方位的展示了青年幻想家对于爱情的终极追求。白夜说到底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和幻想家对于青年的希望,甚至是一个梦境。“白夜”这一个特殊夏夜现象,在这之中增强了彼得堡亦真亦幻的境地,让“我”处在亦非日亦非夜的世界中。在小说中,彼得堡的街头,河流、桥梁、街道、人影等一切都罩上一层灰蒙蒙的微光,连描写的对象仿佛笼罩在雾霭中,难识其真面目。这更增添了小说美丽而又诗意盎然的意境。但如联系作者本身,却又不难发现,白夜不仅有诗意的意境,更有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幻想家对于现实生活的困惑。关 键 词:白夜 幻想家 意境 爱一、 唯美朦

2、胧的彼得堡“白夜”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西方艺术作品也有意境,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

3、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有意境。白夜就布满了人生感。它不仅写出了时代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生的悲剧。根据辞海的解释,“白夜”, 是指“高纬度地区夏季特有的不黑之夜。”由于整夜处于晨昏蒙影之中, 前一日的黄昏尚未结束, 次日的黎明便接踵而至, 通宵达旦, 天空不黑, 故谓之“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阴沉压抑, 然而白夜却是少有的清新明快,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通篇洋溢着一种屠格涅

4、夫式的感伤和忧郁。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品格和彼得堡白夜的清新幽美融为一体, 他们那迷离恍惚、捉摸不定的情绪和彼得堡白夜的朦胧空灵融为一体, 整个故事如梦如幻的色彩和彼得堡白夜神奇的童话般意境融为一体, 幻想家回忆中流露的深沉的感伤也和彼得堡白夜的忧郁情调融为一体。而更主要的是, 作家把自己和主人公“幻想家”也紧紧地融为一体了。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精辟地指出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抒情艺术家。他所有的中篇和长篇小说, 都是一道倾泄他的亲身感受的火热的河流。这是他的灵魂奥秘的连续的自白。这是披肝沥胆的热烈的渴望。”在白夜中, “我”对娜斯简卡的大段倾诉, 无一不显示出“我”对生活对爱情对幸福的强烈渴望,

5、 无一不展示出一颗孤独、爱幻想而又纯洁高尚的心灵的奥秘, 又无一不闪烁出作家本人从心灵深处汲取的生命火花。景物和情感相交融, 人物和作者相映衬, 白夜证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多么巧妙的抒情诗人”。作为1848 年出版的自传性中篇, 白夜与作家当时和之后的生活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阿弗多季娅帕纳耶娃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帕纳耶夫之妻, 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穷人的成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以进入彼得堡的沙龙, 得以认识美丽的帕纳耶娃, 并立即对她产生了单相思。然而他自己也知道, 他不可能获得美人的青睐, 因为帕纳耶娃身边有比他更有风度和暂时更有实力的追求者, 这样的单相思是痛苦的和伤害自尊心的。从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单相思及其所受的折磨中可以看出, 白夜在某种程度上使作家得到了虚幻的道德上的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得不到帕纳耶娃的青眼, 作家不得不痛苦的斩断自己的情思; 但在白夜中, “我”为了心爱的女人的幸福, 情愿放弃自己的爱情, 虽然这种放弃是痛苦的, 但是这种放弃是以成全别人为条件的, 所以这种牺牲必然带来道德上的崇高感。白夜在某种程度上还使作家得到了虚幻的情感上的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 帕纳耶娃并未对作家有一丝一毫的示爱;但在白夜中, 娜斯简卡在对于原先的爱人绝望后, 非常明白地对“我”表达了真挚火热的爱情。正如佛洛伊德“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著名论断所揭示的心理现象一样, 有时

7、候, 作家的创作会成为对于作家自己生活的一种虚幻的补偿。而作家的作品有时会成为这个作家未来生活的预言, 这就是我国古人所津津乐道的“诗谶” 。白夜中的“我”为了他人的幸福, 主动放弃自己的爱情,这大概就是爱情方面的完全忘我的表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后曾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两次扮演过这样的角色。1854 年后, 当他结束苦役生涯, 在西伯利亚谢米巴拉丁斯克服兵役时, 全身心地爱上玛丽亚伊萨耶娃, 然而玛丽亚却爱上了一个小学教师。他不得不为了玛丽亚而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为他们的感情出谋划策, 着手替小学教师活动一个更好的职位。1863 年, 他与美貌的阿波利纳里娅坠入情网, 然而阿波利纳里娅却对一个西

8、班牙籍的学生献出了身心, 他不得不再次充当曾经充当的角色: 替一个背叛了自己、然而自己仍然热恋和爱慕的女子当爱情上的参谋。白夜的幻想者身上就有作家本人的影子。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孤寒, 生活在贫民区, 性格内向, 寡于言笑, 酷爱沉思, 其气质与幻想者息息相通。因此在创作这一形象时他流露出偏爱的情感也是极其自然的。作家写出白夜时, 只有一二十七岁, 几乎与小说中的幻想者同年。由于生活经历不够丰富和对事物判断的能力有限, 作家在小说结尾处给读者留下了关于幻想者前途的悬念。其实那也是作家自己的悬念。直到他晚年时的一八七六年, 他都一直牵挂着这个问题并准备动手写一部题名为幻想者的长篇小说, 只是没有如

9、愿罢了。二、如云影掠过般年轻的独白幻想者是一个小知识份子, 小职员。虽定居首都八年之久, 却过着既少亲戚又无朋友的孤寂生活。“我”薪傣菲薄, 只能租住简陋的居室, 甚至还要拖欠房租。夏天连到近郊避暑也无能为力。一年到头只好靠沉思幻想和美丽的憧憬打发日子。“我”具有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品质可是, “我”并没因贫困而软弱, 能正视自己的未来, 不甘心于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和贫困的现状, 敢于憧憬和追求个人的幸福。“我” 有一定教养, 文化程度较高, 但社会地位低微, 没钱没势, 无亲无故, 很少生活乐趣。“我”讨厌市侩习俗,“我”与黑暗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我”不附俗流, 看透了炎凉的世态, 养成了

10、孤高自许, 逃避现实的孤僻性格“我”终日生活在离奇古怪的遐想之中, 往往走路时都不辨道路和方向当他迷醉于绮丽的幻境时, “我”甚至通宵达旦地徘徊在街头。“我”没接触过任何一个女性, 可是在幻梦中竟能虚构出整套连篇以自己为主角的恋爱故事并为其中的欢会和诀别。而激动得热泪纵横。“我”甚至已经开始为自己某些异常诱人的憧憬和幻梦举行纪念日了。由于身心长期沉缅在虚无飘渺的幻想中, “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日益扩大, 几乎丧失了过真正生活的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里着意刻划的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幻想怪癖的“小人物”。 幻想者在虚幻的境界里竟然把霍夫曼的友谊与攻占喀山汗国的英雄业绩并列, 把骑士的恋爱与别利津纳

11、河战役相连。不但表现了他遐思的范围如何宽广, 而且令人隐隐地听到他胸中为各种事件激起颇为强劲的回声, 心里充满了热情。他在寂寞中学会了从人的面貌上推测该人的性格;能与一幢幢房屋结识并分辨出它们的“ 嗓音” , 有着诗人的情趣。从这些方面不难发现, 幻想者的秉赋和志趣也是比较高的。幻想者迷醉于扑朔迷离的幻梦, 但其精神并没有麻木, 不曾丧失掉真正生活的能力。他于弱女临危之际, 能挺身而出就说明了这一点。娜丝金卡别有所恋虽然使他感到失望, 但他却能压抑着个人的私情, 热心为娜丝金卡的幸福出主意想办法, 为她奔走, 安慰她, 使她耐心等待着她所热恋的青年房客。事实证明他不乏激情, 能够恰当地应付生活

12、中出现的问题,有健全的思考能力, 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他冗长的自白有板有眼夕难怪就连娜丝金卡也觉得他在“ 照本宣科” 似的。三、思想的火花激荡在哪古老的不在回来的夏日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就身受过贫困生活的折磨, 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他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并迷醉于空想社会主义, 参加秘密社团的活动这是他创作活动的生活基础和指导思想。然而, 他并没有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 对生活的阴暗面缺乏正确的分析, 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因而往往陷入极大的矛盾, 把注意力转向了探索被生活重压扭曲了的带有精神创伤的心灵活动, 深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时作者越是把自己与主人公揉合得紧密越消极的悲观

13、主义的效果就越加强烈。但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竟是有追求和向往的作家。他小说中那些横遭命运摆布、饱尝辛酸的人们却能于孤苦无告的逆境中觉悟到“ 在心灵和思想上我是一个人自己比他们“ 干净得多” , 认识到“我是温顺的, 今天温顺,明天温顺, 以后也会不再温顺, 变得粗暴起来。” 初萌反抗之意, 为的是心里怀着过平平稳稳的生活这样一种愿望, 要求过一种既不触犯任何人, 也不要别人来触犯他的独立的生活。这也就是作家早期作品中的基调。当然, 这些还不是改变社会现实的革命要求, 但仍不失为一种人的自尊感, 是对安乐的独立生活的一种憧憬。这些思绪和愿望正是作家早期作品的光明面, 也是创作中篇小说白夜的思想

14、基础。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真实生活对他所起的影响。幻想者向娜丝金卡描述自己过去的生活时, 曾形容说, 它“ 象某种混合物, 其中既有纯属幻想的、炽烈理想化的东西, 也有. . .灰蒙蒙半透明的、不称其为卑鄙透顶也可说是相当平庸的东西” , 把幻想视为美好面, 把现实生活当作不屑一顾的污物。然而, 当他偶然搭救娜丝金卡, 卷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之后, 他很快就认识到周围人们的“ 生活不会象幻梦和幽灵那样烟消云散, 他们的生活永远不断更新着, 永远富于青春活力, 每一时都与过去的一时大不一样。这时候, 对比之下, 那易于受到惊吓的幻想该显得多么凄凉沉闷, 甚至平凡单调到可耻的程度” ,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15、与过失。他为自己在虚幻的梦想中荒废的年华感到痛心。对他来说, 转变而接近生活实际的时刻是最珍贵的。他虽没有获得爱情, 但是对实际生活的看法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把接触现实, 享受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幸福的每一分钟都视为瑰宝。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幻想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比幻想更可贵、更美好的东西。恋爱场上的失意使他产生了悲观的思想, 二十六岁的幻想者甚至把未来十五年以至直到老年的生活都看得很“ 冷漠凄凉” 、“ 暗淡无光了” 。但从他对娜丝金卡的谅解和祝福的言辞中, 特别是结尾的那一句话来看, 幻想者是肯定和珍视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不但没有在他身上引起悲剧性的恶果, 反而改变了他对现实世界的

16、看法, 甚至有可能成为他抛弃无益的梦想而转向真正生活的起点。小说中的主人公“小人物”幻想者, 无论从气质、性格以及生活遭遇哪方面来观察夕都有别于作家在此之前所刻画的“ 小人物” , 故事结尾处主人公的生活, 于阴暗悲愁的气氛中却透出了生的乐趣, 存在着新的、隐约的希望, 这也是前所未见的现象。四、回归现实 俄国社会催生出的幻想者这一类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俄国知识界中出现幻想者类型的“小人物” 绝不是偶然的, 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是沙皇专制统治和黑暗制度长期压迫民众的恶果之一。尼古拉一世刚刚即位夕就血腥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接着开始了死气沉沉的“ 尼古拉时代” 历史上称为“残酷的时代” 。到

17、四十年代, 农奴制解体的迹象日益明显,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农民骚动已经波及到中央各省,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沙皇政府更加紧了专制政治、宗教和军警三方面交互为用的野蛮统治。正是在这种压抑沉闷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中, 产生了时代的“ 怪胎” 幻想者。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或无力追随先进的知识分子参与民主主义者的行列, 但也不屑于逢迎统治者, 虽怀有一定才干, 但苦于无处施展, 于是从抑郁寡欢逐渐陷入了悲观厌世的泥坑, 只能用美好的幻想聊以自慰, 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最终演变为远离实际生活的怪人幻想者。在创作白夜的前一年, 一八四七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写过一篇杂文彼得堡编年史的一页。其中讲到了幻想

18、者出现的社会原因, 认为在俄国不可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件无愧于人的崇高称号的真正事业。“ 于是在渴望事业、但懦弱、文静、娇气的性格中, 逐渐产生了称之为幻想的东西。最后人演变成不是人而是某种中间性的生物 幻想者。”幻想者逃避现实, 离群索居、陷入虚幻的小天地, 必然使自己落进悲剧性的孤独境地中。“.现实使幻想者的心灵产生沉重而敌意的印象, 因而他总是急于缩回到自己那理想的安乐角落,其实那角落常常是积有灰尘的、不整洁的、杂乱而肮脏不堪的 逐渐脱离了公众利益, 他那现实生活的才干也逐渐于不知不觉中变得迟钝起来。” 【3】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到幻想者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所持的批判态度无疑是正确的。足够受用一

19、生的,足足一分钟的欣悦,“白夜”是那样的纯粹,纯粹到让任何一个词语都找不到缝隙去撕裂这夜,白夜中的他们,即便是如“我”一样的,因无所事事而沦为以念想度日的幻想者,也因年轻本身而带有了希望。那些不平静的灵魂在平静如水的岁月中沉浮,普通男男女女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境遇和心态在白夜下曝晒,这些貌似平淡的内心里却绞结着一种人类天性使然的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苦痛,那种被现实冲击的渴望和潜意识的挣扎,白夜用它的明朗讲述着人们寻求的那个初衷。注释:舒心城 陈望道,辞海 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167页卢那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第21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版。沈喜阳,“来如春

20、梦几时多”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J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7页耶米尔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82页。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二) 白夜 M ,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5页。王庚年,简论白夜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版,58页。(俄)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M ,杨德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30年版,第八卷30页。参考书目:1、季水河,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89.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曹缦西译,穷人 白夜 赌徒 M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3、曹靖华主编,俄苏文学史(第一卷) 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412.4、刁绍华,陀思妥耶夫斯基 M ,沈阳:辽宁人名出版社,1982:124.5、尧斯,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A ,金元浦,接收反应文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6、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修订版) 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