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与艺术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与艺术复习指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特点:学校教育是目的性和计划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专门性和组织性)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且计划周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l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问题:指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l 二、教育的起源最古老:神话起源论 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 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教育原理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论 (美孟禄
2、)劳动起源说 (苏联恩格斯)生活需要起源说 (中杨贤江、钱亦石)l 三、教育的发展1.个别教育阶段在原始社会主要表现为氏族教育形态;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宗族教育形态;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家庭、社区、网络教育形态。2.古代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它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表现为古代学校教育形态,在现代社会表现为现代学校教育形态。条件: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1).奴隶制社会中国:早期学校称为庠、序、学、校;教育目的:“明人伦”,提高“治人之术”;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2种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雅典早期学校教育;
3、 教育目的:分别是培养军事化人才、培养人的多方面才能;(2).封建社会中国: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义、春秋)以及一些算学、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欧洲:主要是教会学校; 教育内容:“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特点: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传授的是统治术;教育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教学采取个别的方式;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学生入学无统一规定,修业无固定年限。3.近现代教育系统阶段(1).发展的主要标志:1802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标志幼儿教育
4、的诞生;1708年,德国席姆勒创办了第一所实科中学,标志近代中等教育的诞生;19世纪60年代起,德、英、美、法、日等国纷纷建立工科大学,标志近代大学教育的诞生。(2).我国几部重要的教育法律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现行的是2006年;教师法:1994年;教育法:1995年。l 四、教育学的性质与对象1.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在表现或外表形态; 教育问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并被意识到的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及自身各要
5、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教育实践:具体的实践行为; 教育艺术:教育学论述教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分析教育艺术的内容及功能,探讨教育艺术的创造与评价。2.教育学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和艺术性。l 五、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注重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发展的巨大作用;主张有教无类,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贤人”和“君子”;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教育原则;(2).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提出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教育目标;(3).荀
6、子、董仲舒、韩愈、宋代理学家(朱熹等)、明清王守仁、王夫之等。(4).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提出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藏息相辅、善喻、长善救失、善教继志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苏格拉底:“启发诱导术”、“助产术”、“产婆术”;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柏拉图:对话集理想国、法律篇;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揭示了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肯定教育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他的“文雅教育”注重人的高尚情操和个性
7、的塑造; 古罗马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维多里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法拉伯雷:提倡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英培根: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作为教育学雏形的讲述与传授的艺术只是在科学分类中有了一席之地,尚无具体的内容。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泛智论;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学科教育法”奠基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最早在德国被建构德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
8、在大学里讲授; 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阶段观点”,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把教育主要看成是接受的过程,强调教师、讲授、教材的主导作用; 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英斯宾塞教育论; 瑞士裴斯塔洛齐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凯洛夫 教育学1939 世界上第一本社会
9、主义教育学4.教育学的深化与拓展(1).现代教育学的新流派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导论讲义;德拉伊:实验教育学,是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以及福利特纳和博尔诺夫;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我国杨贤江1930年以李浩吾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教育学
10、走向分科化和综合化教育学研究基础多样化教育学研究范式多样化教育学发展更加自觉化第二章 教育功能l 一、教育功能的分类 P37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2.从教育作用的层次来看,可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其中还含有正负、显隐功能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许多变式;4.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l 二、教育功能的特征 P40客观性 整体性 层次性 迟效性l 三、个体发展的主要特点 P43顺序性(“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顺序性)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
11、【简答】(“一刀切、一锅煮”、“因材施教”)(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2).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3).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上;l 四、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1.关于影响个体发展因素的不同观点 P45(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英高尔顿:遗传的天才,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奥地利比勒、美华生;(2).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强调个体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代表人物:霍尔、彪勒、孟子、老子、苏格拉底、卢梭。 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认为个体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代表人物:华生、荀
12、子、洛克(“白板说”)。 与内发论与外铄论相似的还有成熟优势说和学习优势说; 代表人物:成熟优势说盖塞尔、皮亚杰;学习优势说华生、斯金纳、维果茨基;(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美吴伟士、德施太伦;2.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实践、主观能动性;(“龙生龙,凤生凤”)【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能对环境因素加以控制,进行优选并予以加工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与现实影响来合理地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身心,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2)教育对人的影响系统而且全
13、面。(3)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4)学校教育为人以上高的发展奠定基础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从学校内部看:(1)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2) 教育内容(3) 教师的工作态度从学校外部看:(1) 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l 五、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范;l 六、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发端于“五四”运动前;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李石岑发表教育独立建议;教育外能论代表人物:德康德、德莱布尼茨; 法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
14、,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20、30年代,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强调“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这也是一种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代表人物:美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人力资本投资;筛选假设理论创始人:美迈克尔 斯宾塞和罗伯特索洛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P63教育要受社会的形态、变迁以及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性质,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补平衡性;八、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1.教育的经
15、济功能教育再生产能力(教育是劳动再生产的途径);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是科学生产最有效的形式);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3.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和选择文化的功能;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的功能;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结果的根本依据。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
16、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l 教育目的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几个层次的目标构成。在这个层次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到下位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课时教学目标到教育方针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l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P91导向作用 选择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控制作用l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之所以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是因为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
17、的确立自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教育目的要符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四、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P941.个人本位论指在教育活动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代表人物:卢梭、斐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康德。2.社会本位论意指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1).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
18、。柏拉图: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教育应当按照社会的需要来造就个人;教育的在高目的在于培养“哲学王”国家最高统治者;荀子:人性本恶,必须以“礼仪”加以教化;(2).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出现“社会学派”,社会本位论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人物:孔德、那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l 五、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1.教育准备生活说主张教育应当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代表人物:斯宾塞2.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教育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创始人:美杜威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1).人文主义:也称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亚里士多德:“
19、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还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新人文主义代表:德国的希勒、康德;20世纪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有:永恒主义(赫钦斯)、新托马斯主义(阿德勒)和存在主义(萨特)(2).科学主义: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斯宾塞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论;l 六、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势教育论(1).德提顿斯: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情感和意志,后被康德运用并流传于世;(2).主要代表:洛克(关于理解的指导):数学是在心中养成严密推理习惯的有效途径; 裴斯泰洛奇:智育的最高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心智
20、;2.实质教育论 也称“滋养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赫尔巴特、斯宾塞、索尔蒂斯等;l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指导思想和提出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的高度发展;(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八、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体系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第四章 教育主体一、学生的基本特点(本质属性)1.学生是能动的人: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2.学
21、生是发展的人:之所以是学生,肯定有某些不足,需要学习,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3.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的权利 P139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二、学生的时代特点:胜利成熟期提前、视野开阔,兴趣广泛、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心理问题增多二、教师职业的演变1.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靠言传身教;2.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垄断学校,任用一些官吏承担教学工作;其生活来源依靠做“官”所得“俸禄”而不是教学所得,因而
22、并非真正的职业教师;3.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私人讲学之风逐渐兴起;儒墨学派创立;从这个时期起,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正式出现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学派”是最早的教师;私学或书院先生与讲学的学者,仍不具有从教的专业技能,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十分有限;4.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l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P153(1).复杂性;(2).示范性:老师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孔子提出“以身作则”的观点。杨雄明确提出“师者,人之模范”。德国教育家第斯
23、多惠也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3).创造性(4).长期性和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教师的角色 P156(1).教员(2).学习者和研究者(3).学生心灵的导师(4).学生学习的榜样(5).学生的朋友五、教师的素质:分为师德、师知、师能(能力)、师心(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师体(教师应当重视自己的职业特点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五个方面。l 六、师生关系1.教师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普通教育学),以他为代表的一群人称为“传统派”;2.学生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现代教育学流派代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宣称“把儿童变成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3.师生
24、关系的类型 P177强制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 民主型4.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1).从教师方面看:加强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与信赖;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2).从学生方面看:尊敬教师 理解教师 努力学习第五章 教育内容l 一、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 P183(1).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2).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二、德育的内容(1).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2).社会公德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三、智育的基本任务 P1911.授予学生系统的文
25、化科学基础知识知识是事物属性和联系的反应,表现为对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在智育中,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知识,而不应当是虚假的,错误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还应当是合乎逻辑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不应当是毫无联系的概念和命题的孤立堆积。2.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3.发展学生的智力l 四、教育内容的体现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是以一定的外在存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学校课程就是其外部存在形式(即体现物)。 P203五、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孔子)古希腊的“七艺”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26、(斯宾塞、巴格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杜威);“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杜威)。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综合课程: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其中,广域课程较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社会研究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P207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P208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权威性、强制性;六、课程表现形式(三个“课程文件”) P2091.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
27、2.课程标准国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科书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l 七、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P2161.重视课程的完整性和整体功能;2.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化;3.兼顾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l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P2181.学生的均衡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3.学生的自主发展;l 九、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在结构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第六章 教育途径l 一、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l 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
28、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教学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3.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与劳动观;l 三、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桑代克、斯金纳;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美国的布鲁纳、奥苏贝尔;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马斯洛、罗杰斯;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最早提出,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l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l 五、教育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为什么?) P2421.教育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2.教学认识客体具有特殊性;3.教学认识的方式具有特殊性;【补】教
29、学分为几个阶段:启动阶段、定向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运用阶段、检查阶段、评价阶段l 六、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P248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l 七、八大教育原则 P251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l 八、教学组织形式1.课堂教学【大题】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优点:(1).有利于扩大受教育面,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0、; (3).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易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1).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于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学习活动脱离实际;2.小组教学3.个别教学(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4.道尔顿制5.特朗普制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P257备课 上课 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核评定l 十、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 P261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参观法l 十一、当代外国主要教学模式 P2661.暗示教学模
31、式:保加利亚乔治洛扎诺夫首创;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美布卢姆创立;3.范例教学模式:德根舍因、克拉夫基等提出;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罗杰斯;十二、教育的其他途径1.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是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课外教学活动的特点:参加自愿性、内容广泛性、活动自主性、形式多样性,灵活性、活动实践性2.社会实践 3.家庭教育 4.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模式: 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
32、多维性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4.家庭群体中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第七章 教育制度l 一、教育制度的特点 P286(选择)强制性 客观性 时代性l 二、学校教育制度【多选】1.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间的关系。2.制约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 P287(1).政治经济制度:以适应本国的经济制度为基本准则;(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学制变化的根本原因;(3).人口:学制的建立和改革都要考虑人口因素;(4).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
33、(5).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3.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 P289(1).重视学前教育;(2).大力推行义务教育;(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4).高等教育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l 三、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制1.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2.第一个颁布并正式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3.壬子癸卯学制:1912-1913年颁布,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4.壬戌学制: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类似美国“633”学制的壬戌学制;l 四、我国现行的学制: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l 五、我国学制的发展趋势 P297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大力发展高中教育;4.高等教育大众化;5.成人教育蓬勃发展;6.民办教育持续发展;l 六、义务教育的特点 P302强迫性 免费性 公共性 时代性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制定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l 七、终身教育1.发展:法保罗朗格郎:关于题为“终身教育”的学术报告;2.特点:全民性 终生性 多样性 灵活性 P317-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