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发展展望分析_马旭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发展展望分析_马旭光.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发展展望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文津小学马旭光摘要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素质教学理念已经成为现 代学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主要指 导方针。而2019年5月16至18日国 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也使得人们的视角从以往的“教”与 “学”,转变为如何开展更适应于儿童 特点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教育领 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也在 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善着 学生日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而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基础教育领域就需注重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和创新课 堂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关键词丨教育改革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发展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作 用下,我国
2、学校课堂从小学到高校,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技术新媒 体的运用已经普遍地运用于基础教育 教学中。其最为明显的就是借助新技 术新媒体教互式便捷的特点辅助教学 突破重难点及教育领域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相应分类和整合。在当代大数 据的辅助中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的集中 收集,并通过计算机算法为学生计算 学习思路进行直观视觉的接触,也是 针对学生进行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展。 相应的人工智能化也主要体现在智能 评测、数据分析、个性化辅导等场景。人工智能的概述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为“AI”,人 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其定义可以分为“人工”、“智能”两法都要大胆。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对 话,学生的热情才会
3、持久,同时个性 和创造性才不会被束缚。另外教师对 待学生还要保持宽容,在课堂对话中, 假如学生质疑教师的对话内容,并提 出与之不同的意见,教师要诚恳地接 受,并对学生这一行为进行鼓励。而 学生认知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过分 批评和苛责学生,需要细心、耐心、 认真指导学生,让其纠正错误观念。 再者师生在开展对话时,不应用绝对 的对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回应,只要 学生肯积极发言首先给予的都是鼓励, 假若意见不合理,教师可利用不断提 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观点的有 欠科学,以这种方式进行对话,才不 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自由 发表自已的观点、意见、想法,才能 真正实现与教师之间心灵的对话。3.问
4、题同样问题也是对话的一个重要条 件,没有问题对话开展较为困难。教 师要想和学生开展对话,必须要对书 本中或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 通过问题和学生开展对话。而这些问 题也需要有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是没有的。这些问题是 指蕴含深层道理和内涵的问题,并且 能对学生思考进行激励,学生需要更 深入地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思考。提问 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它是 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及思考能力进行激 发的一种手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常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就是师生之 间的对话、互动,这一观点其实是错 误的。假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能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那么这些问 题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是无意
5、义的。这 一类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回答也就是 敷衍的、机械的,学生和教师的对话 只是表面的对话。基于上述情况,教 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要 善于从课本中、老师的话语中以及生 活中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发 现问题。学生在小时候就需要对问题 进行主动发掘、思考、解决,只有这 样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 能更好实现自身的独立。而假若谈话 的内容偏离了主题,教师可再提出另 一问题将对话带回原来的话题上,不 能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制止。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最理想的状态即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敞 开心灵、双方自由交流、探究、讨论、 眼界相互融合、思想情感进行碰撞才 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只有
6、基于对 话进行一种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创 建,教育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参考文献:1 杨火生.试析小学语文对话 教学的现状与发展n.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2):2121.2 靳小佳.和谐情境拉近师生关 系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构 的探索Ij.考试周刊,2017(76):6464.3 基于对话教学的学生批判性 思维生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7,26 (46):101 102.4 蔡逢茜.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 性观视域下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D. 闽南师范大学,2017,39(58)131132.5 沈勇进.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中的对话策略H.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7):8989.6
7、 周晶晶.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 模式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m.新课 程研究旬刊,2016(10):4749.1个部分进行理解,前者考虑的是人力 所能达到或人工智能的创造等,而后 者“智能”则涉及到意识、自我、思 维等多元化问题。其相关的研究出来 的功能主要用于模拟、拓展人的个体 在知识理论体系框架的学习方式、应 用技能等相关素质掌握的一门新的技 术科学教学、学习系统体系。随着人 工智能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工 智能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着教学 改革的进程。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现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应用,已 经超越了人类文明近代工业发展的技 术和科技,其自身进行多元应用的过 程,也使得以
8、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及时间所能完成的任务,在短时 间、高效率的人工智能计算和操作中 进行得到,甚至超越传统的工业模型 实现更高产值。在减轻人们工作、学 习、生活的负担的同时,其也使得教 学的途径和方式发生着转变。人工智 能作为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技术,目前 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金融、教 育、医疗、远程通讯、重工业、物流、 在线和电话服务、科学发现等诸多方 面。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 发展进程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和群众认可 度的逐步提高,现代工业技术逐渐改 变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产品生产的步 骤,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由此从以 往的传统教学手段转变为现代素质教 育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可
9、以这样 说,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进步带动着学 校实际开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而学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人才也将反作 用于社会的技术发展进程。人工智能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 相关组成部分的确立,即智能系统的 基本内容包含:教师系统、学习者系 统、教学资源库系统、领域知识库系 统和人机交互接口系统五大系统。而 随着对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完善,我们能看到其教学系统的研究正 是开启人工智能基本研究和应用的先 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学习者能进行 自我学习的前提,智能五大系统则是 使其在功能上更具智能化、类人化。四.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 发展展望2017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研究报 告对教育活动形式、学校体系
10、、科 技研发、教学装备、中美教育对比等 进行分析和研究中,确定了政府需进 行“两手抓”,既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 务同时也要统筹和优化教育服务产业 的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 域中的存在形式,以推动我国人工智 能系统在基础教育中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教育部大力倡导中小学探 索STEM教育、加强微课、慕课、创 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的开发与运用。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5月16曰 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也提 出将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 养模式,建立百余个国家级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中心,人工智能要进校园、 进课堂、进学科、进课程,这无疑为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注入一剂 “强心针”。人
11、工智能的普及加强课堂 师生教学交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 息意识与创新意识,逐步形成智能化、 数字化学习方式。无独有偶,与“国 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同一天开幕 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智能新 时代:进展、策略和机遇”的主题下,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给各行业带来的机 遇与挑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 究员郁波这样说道:“人工智能时代刚 刚来临,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人才缺口 大,同时国内中小学校的STEAM科 学教育课程、微课、慕课、创客教育 等也亟待加强,这是促进素质教育, 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运用的有力突 破口。”在服务产业和人工智能产品中, 将会出现一:“教师助手”,为教师分 担如阅卷、作业批改、
12、错题订正等客 观事务,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 出来,从事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科研等方面钻研。二是“陪读小先生每 天同学生一起进入课堂,接受知识教 育,课后为学生提供学生帮助,系统 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得与失。三是“定 制教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崇 拜的偶像定制人工智能“私人教师”, 有着和人相似的体态、相当的体温、 相同的肤色,但却装有世界各大图书 馆芯片的大脑,无所不知,随时呈现。 还能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捕 捉并适度引导学生向最好的方向发展, 及教师所不能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 能等技术在我国社会的普及和应用, “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模 式已成定局。在智能化课堂中
13、,交互 式学习的方式颠覆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学校学科、课程建设时,还要关注 基础知识教学模式和人工智能的融合, 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对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即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推动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和 应用,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智能 化。五. 结语总之,人工智能的拓展和研究带 给人类不小的冲击力,同时,也引申 出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我们 需要的是怎样的教育?人工智能的应 用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从当前 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帮助 着教师进行线上实时的互动沟通和答 疑服务,减轻着教师实际的教学压力 和负担,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其 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资源共享,使其从以往的理论转向实 践的过程,告别了“题海”,真正实现 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的综合型人才培 养和意识创新。参考文献:1蒋南平,邹宇.人工智能与 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四 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0138.2j郭屹.案例推理学习支持系统 探究Dj.华东师范大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