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优质.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977835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优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优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优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1、驾驭基本文言学问点;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3、深化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诵读法问题探究法1课时一、课前预习详见预习资料。二、课堂导入最近国内消遣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闻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忧:“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须要的是沉稳和大度。”那么,假如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日,我们就一

2、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三、整体把握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正音)四、揣摩台词1、背景介绍。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斗争称为国家大事。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冲突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减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又是谁呢?

3、(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当季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季路,即子路。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2、第一次责怪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看法?(责怪)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怪?(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确定负有责任。)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冉求!唯恐应当责怪你吧。)“尔”什么意思呢?(你)“过”什么意思呢?(责怪)因此,“尔是过”就是“过尔”的意思。“是”是什么意思呢?(课下注释:“是”是“尔”的复指;另一种说明,“尔”作为“过”的宾语提前,因

4、此这个“是”是提宾的标记。记上去。)“无乃与”又是什么意思呢?(唯恐吧,表示推想语气)那么这句台词可以怎么念呢?能试试看吗?(指导:这是一句责怪的话,但是语气上带有推想,可以略微轻一点。重音放在“求”和“过”上。)3、其次次责怪冉有在老师责怪之后有没有认错?(没有)他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那个季康子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这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孔子原本以为自己的责怪应当会起到效果,不想冉有并未信服,所以这段话在语气上和第一段相比有没有改变呢?(有,语气比前一次更严厉。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峻。)给大家时间揣摩这段台词,我建议把我们课前发下的参考译文利用起来,原文和译文各读一

5、遍,然后将不懂的字词圈点出来,等下我们可以来沟通。有理解不了的字词吗?(重点引导到这么几个字词上。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呈现;力,才能;就,担当;列,职务。呈现才能担当职务,不能胜任就辞职。孔子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冉有,你和季路身为季康子谋臣,他犯了过错,就是你们的责任,应当辞职。2、“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相”和冉有、季路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类比呢?“相”的责任是搀扶盲人走路,冉有和季路的责任是协助季氏,别让他走上歪路。在孔子看来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他用“虎兕”比方谁?(季氏)对,季氏原来就像虎狼一样,很有野心,我让你们去做他的家臣,原本是想让你们看住他,别让他跑出来祸害人间,现在你们看不住,当然是你们的责任。他用“龟玉”来比方什么呢?(颛臾)颛臾即将像龟甲玉器一样碎裂了,这是谁的责任呢?有同学情愿来尝试下这段台词吗?(朗读指导:关键两个反问句,“则将焉用彼相矣”和“是谁之过与?”重音放在“相”和“谁”上)4、第三次责怪冉有听了老师孔子的责怪后信服了吗?(没有)他其次次狡辩,推卸责任:颛臾城墙坚实而且靠近季氏的封地,担忧它会帮助鲁哀公减弱自己的权势,所以先发制人。因此孔子第三次责怪他,怎么责怪的?(“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什么意思呢?(君子厌恶那些不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因此这句话断句可以怎么断?中间该如何停顿?(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气应当怎样把握呢?(稍许停顿)当中的一个词可以给我们启示,哪个词(“疾”,痛恨,厌烦)能来读一下吗?(指导:重音放在“疾”上。)五、文化提升(一)问题探究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你能总结一下缘由吗?用文中的原话回答。1、第一段中他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行伐;其次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

8、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2、最终一段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安排不均,不怕贫困而怕担心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来”,使动用法。然而,现在他的弟子冉有和季路却无法做到,搞得国内鸡飞狗跳,混乱不堪,对外也不能使别人归顺。最终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季康子想通过攻打颛臾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地位,最终取代鲁国国君。3、孔子是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斗争呢?本文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第一段,在这段文字背后紧接着有这么一句话:

9、“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天下清明,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做主;天下昏乱,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诸侯做主。能不能结合这一段资料思索下这个问题呢?孔子的政治志向是要复原周代的礼乐社会,所谓“礼”就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不行僭越。在孔子看来,假如真到了有必要发动斗争的时候,那么只能由天子来确定,而季康子仅仅是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没有资格攻打颛臾。(二)分角色朗读。(机动)(三)课外延长两千多

10、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的思想,甚至把他拍成电影,搬上银屏呢?孔子的思想对现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些有关现实的思索: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照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分吗?这些问题我们还须不断探究,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因此,我给大家列了一个书单,举荐大家阅读,希望通过阅读让孔子的形象渐渐清楚和丰满起来。只有走进了孔子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演好孔子。1、论语别裁

11、南怀瑾著,复旦高校出版社。一般读者的入门功夫,上下几千年尽在其中,百看不厌;2、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钱老夫子的毕生心血;3、鼓吹金刚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敲击论语的砖头。4、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漂亮的心得;5、论语别裁(明)张居正讲评陕西师范高校出版社。皇家读本;最终请允许我用伏尔泰评价孔子的话作为本堂课的结尾:他探究思想,一点也不傲慢,并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他是作为哲人而立言,不是先知,但也惊奇,他的国家奉他为祖师。“有效性”的落脚点在哪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看法之后,比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楚(文章

12、)、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详细字词等文言学问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明显,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供应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楚明白。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楚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动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看法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

13、式。最终是文化拓展定位精确。学生在文字落实和文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供应的课外资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志向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课堂结尾的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问题(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照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分吗?),对孔子及论语产生了深厚的爱好,为学生供应的书单也成为课外阅读的热门书目。我想,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在课内读懂,在课外探讨,是否可以说达到了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否也适用于除了文言文之外的其他文本呢?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2

14、1.学问与实力:驾驭文言字词、句式等学问,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看法,并作出评价。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诵读,小组探讨。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及反对斗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重点是文言学问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见的理解与评价。一课时多媒体平台学生在必修二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1),对于中学文言文的学习有了肯定的基础,学生应当有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驾驭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现象。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应当能初步驾驭文言字词等基础学问,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见等涉及背景的学问,还须

15、要老师指导。一、导入由孔子的“三怒”导入。(我们在学了论语选读第一、其次单元,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看法是“温良恭俭让”,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一怒: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圬(w):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诛:责怪。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

16、的话就信任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视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变更。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指责是天经地义的。二怒: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变更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孔子是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劝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三怒: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存个疑问,先落实了文言学问,再来找答案。二、落实文言字词(10分钟)检查预习的状况。(主要从实词

17、、一词多义、特别句式、翻译四部分检查驾驭状况。)1.实词(1)季路见于孔子(见:拜见、谒y见)(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止:不去)(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痛恨。辞:托词、借口。)(4)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寡:少。)2.一词多义(1)相相夫子(辅佐,动词)则将焉用彼相矣(协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2)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记,助词)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3)过无乃尔是过与(责怪,动词)尔言过矣(错,形容词)是谁之过与(过失,名词)(4)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虎兕出于柙(从)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3.特别句式(提示:推断句、省

18、略句、倒装句、被动句)(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推断句)(2)谋动干戈于邦内(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3)龟玉毁于椟中(被动句)“龟玉毁于椟中”一句“龟玉”是指值钱的珍贵的东西。玉是值钱的珍贵的,无可非议。为什么“龟甲”也是值钱的珍贵的东西?明确:孔子所处时代还是巫术余风未消的时代,龟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非常宝贵。历史上的甲骨文许多刻在龟甲之上,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我们学过的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卜”就与龟甲有关。4.翻译提示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留意:翻译要“字字落实”。(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A)A.季氏打算攻

19、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打算对颛臾运用兵力。”B.季氏将兴兵攻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C.季氏打算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军事行动对颛臾。(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C)A.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下来。B.所以如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来了,便设法安排他们。C.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3)求!无乃尔是过与?何

20、以伐为?(答案:C)A.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为何要伐它呢?B.冉求!这莫非不该责怪你吗?凭什么要去攻打它呢?C.求!唯恐该责怪你吧?凭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三、解题与背景介绍1.学生齐读课文2.思索:(1)孔子的第三次发怒缘何而起?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许人也?)(2)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缘由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忧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加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

21、,两人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整体感知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师生绽开了探讨,师生的看法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文中学生的话: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齐读文中学生的话。)由此得知,学生的看法:支持赞同文中老师的话: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由此得知,老师的看法:指责反对(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看法时,语气是否有改变呢?下面我们来品尝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改变。)五、课文分析1.辨析

22、师生双方的语气(1)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A.静静地B.模糊其辞地C.尊敬地用“模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摸索一下孔子。假如前加“尊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敬重孔子,此时不必特地强调。而“静静地”则有“泄密”嫌疑。“模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冲突心理。(请一位学生读一下模糊其辞的语气。)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A.义愤填膺地B.义正辞严地C.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义愤充溢胸膛。形容极其生气。义正辞严:道理正值足够,措辞严正

23、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用“义正辞严地”、“旗帜显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显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行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论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显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摸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表里不一地B.模糊其辞地C.遮遮掩

24、掩地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指责。他抓紧为自己辩解。用“表里不一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加了“将伐颛臾”事务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见,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假如他们表示剧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确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接着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表里不一,只不过是想躲避老师的责怪而已。假如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A.大义凛然地B.语重心长地C.谆谆教导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历不行侵扰

25、的样子。用“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剧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义不容辞,决不姑息,语气特别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行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假如用“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指责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化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A.强词夺理地B.表里不一地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最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

26、动斗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尽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实,应是出于防卫的须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逼,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指责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专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瞒;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相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

27、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A.一语道破地B勃然大怒地用“一语道破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见,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终,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歼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减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语道破。2.孔子的辩难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对。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看法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行遏

28、”的。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行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化学生。其次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化学生。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见。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终,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化学生。)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见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见“均”、“和”、“安”“修

29、文德”。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志向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六、探讨研读(时间假如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思索:孔子对内的政治主见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挚友和气、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索“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师小结: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家立业,互助互爱,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日,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给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七、作业做本课的古汉语学问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