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943111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全部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绽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状况进行分类?”这样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视察、思索,逐步相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状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状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2、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觉数学学问,进一步培育学生视察的实力,发觉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需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胜利之处: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问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加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不足之处:1、重难点处理解速度较快

3、,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看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精确,我没有刚好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沟通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缺憾吧。改进措施: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胜利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信任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胜利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

4、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变更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肯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假如不会,再实行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趣盎然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真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的确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志向。陆雨婷:“我是用量角

5、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终从射线的端点动身,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实力。“你们喜爱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便利。学生同桌沟通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得!”学生快乐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兴奋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

6、到了胜利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华蜜。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当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干脆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始终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本学期,我适应新教材教学工作的要求,仔

7、细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安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将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一、仔细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刚好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仔细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打算,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好玩课件,课后刚好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二、增加上课技能:提高教学

8、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精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化浅出。在课堂上特殊留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轻松,学得开心;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实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爱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厌烦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主动征求其他老师的看法,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经常邀请

9、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看法,改进工作。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经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协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刚好、仔细,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刚好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开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学问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果,首

10、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爱好。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苦痛的事情。而是充溢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洁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仔细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许多学问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殊留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学问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爱好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11、。总之,在工作中我还有许多不足,学生的学风还不是很踏实,在教学上也须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后我还将保持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把工作做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教材分析积的改变规律是九年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规律。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改变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学生将会经验探讨问题归纳发觉规律说明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视察、计算、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觉规律,归

12、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育学生探究与推理的实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化。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视察,自主的去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本课在开心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发言,主动主动地探究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实力,让学生体会胜利的喜悦,激发学习爱好,增加自信念。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让学生探究并驾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改变规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验积的改变规律的发觉过程,初步获得探究和发觉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

13、阅历。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加,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合作沟通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发觉并运用积的改变规律。教学难点:积的改变规律的探究策略。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发觉规律。1、引导学生视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觉观特点(1) 引导学生视察因数的改变特点和积的改变特点。(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2) 学生独立思索,小组合作沟通。(3) 全班沟通,课件引导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假如把式作为标准,式与

14、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改变的?找规律通过视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觉的规律了吗?师:积的改变是随着因数的改变而改变的,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内容:积的改变规律。(板书课题)写算式运用以上规律与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肯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隐私呢?20410454(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视察其次组算式,说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依据1512=180干脆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1512=180 156=

15、153=(写完后和同桌沟通你是怎么依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3、整体概括改变规律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洁些吗?“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视察、探讨、沟通、概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爱好和热忱,使学生了解学问的形成过程;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改变规律进行整理,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胜利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第一关:小试牛刀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2、其次关:再展雄风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3、第三关:

16、见机行事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第四题,假如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4、第四关:终极对决完成教科书练习九其次题,(假如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四、全课小结,拓展延长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我有这样几点思索:第一:大胆、敏捷、创建性地运用教材。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运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刚好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当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运用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敏捷的运用

17、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其实我们可以分课时进行,让学生充分的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驾驭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其次:为学生的发展创建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老师应当为学生多创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特性、有利于学生沟通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得学问。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沟通、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

18、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加新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学问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样的学问又怎么能轻易遗忘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感觉本节课我还没有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契机,而是焦急的站出来,给学生的空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和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1、强化口算。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常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3分钟进行几组口算

19、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信任学生的口算实力就会明显提高。2、让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方法。一方面,为学生计算供应丰富的现实背景,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验笔算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理解。3、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须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许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识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

20、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依次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阅历,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留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学问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开盲目地进行学问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化中,学问不再是教化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学问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

21、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学问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学问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依次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纳教材给我们供应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依次,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依次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殊留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阅历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识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阅历动身,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殊留意应用本课学习的学问

22、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一、基本状况分析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覆盖了本学段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测试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实力,同时也测试了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驾驭程度。二、试题分析数学试卷分为填空,推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1)注意基础学问,细化考察体系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学问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学问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2)题型设计新奇,试题结构均衡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

23、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推断题重在对基础学问的理解,注意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实力、思维实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力等。(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识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学问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离开生活。三、学生存在的问题;(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学问、基本的技能驾驭较好。(2)学生的计算精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平常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干脆联系。四、今后的教学方向1、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洁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

24、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学生仔细、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育学生的审题实力、分析实力,驾驭肯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力。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化,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信念,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爱好。并适当的进行分层教化、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

25、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化教学,要把握好学问体系,熟识教材的学问点,仔细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探讨教材,细心设计教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总有学生读数存在问题,分析缘由有如下几点:1.不分级易出错。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相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示学生遇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简单读错。没有良好的读数习惯,导致错误。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26、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学问时始终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缘由,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驾驭得还不是很好。特殊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简单犯模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简单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吨的相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详细形

27、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吨”这个特别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详细、形象、可干脆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学问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 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供应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

28、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肯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或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凭视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究竟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番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嬉戏,同桌相互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 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

29、 (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详细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学问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好玩、生动,简单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学问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学问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学问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

30、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验,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都经验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简单多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状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究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供应方法,最终把打算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依据情境图,干脆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

31、情境图的,所以应当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重视学问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绽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探讨,激发学生的参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沟通,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留意拓展学问,回来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经验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育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注意过程的

32、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特性化地发展。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开心地经验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袤天空。不足之处: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究其缘由最主要是没有像平常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实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惊慌。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记得那时,我还怀着孕,当时,年少气盛,没有那没多的惊慌,还记得那副挂图,是我自己画的,为此还珍藏了几年,

33、后来给弄丢了。六年后,儿子都六岁了,再次执教这节课。在课前我打算了一个星期,包括教学设计,六个队的对花以及奖品(小星星),还有每个组长手中的学具袋(里面有每个学生须要的统计图,统计表)还有细心设计的挂图。全部的环节都预想到了,就是忽视了学生年龄小坐不住这点,忽视了他们他们爱咋呼,不爱倾听别人发言的毛病。二、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接着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三、本课中的预设的确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起先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干脆告知学生从下面

34、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学生细微环节的教化,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肯定的效果。一、教学状况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学问前,先简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回忆已学的学问,为迁移做好打算,加强了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依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3、通过视察、探讨、沟通,驾驭新知。培育了学生独立思索问题的实力及合作沟通的意识。4、巩固学问、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驾驭所学的学问,先进行

35、基本练习,使学生驾驭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育学生的计算实力及敏捷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二、应用题应用题始终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本班的状况,更是特殊,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实力都差。针对这一状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三、增加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四、存在问题老师:1、在用教材上还需接着深化挖掘

36、。2、在教学上,注意教学内容的平衡,使得优生在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还要让学困生在每堂课中有所学习。3、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学问的薄弱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1、部分学生不懂得审理,审题实力较差,不理解题意。2、有的学生思维实力相对比较差,分析推断实力薄弱。3、还有的学生因为懒散而导致了学习基础差。五、改进措施1、注意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的培育,在实物操作中抽象到图形的相识。2、加强学生的思维实力以及分析推断实力的培育。3、关注学困生,采纳多种方法的帮扶,赐予更多的关切,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切,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念,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4、

37、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地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吸取阅历教训,依据这次反思状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为主,培育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阅历,争取下学期能够有所提高。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肯定范围。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相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驾驭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依据实际问题的须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育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上课时供应富有生活气息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人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

38、说说32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特别简单接受。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溢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材支配了两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读一读,留意划线的数在表达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觉“约”字,体会其表达的意思,从而引出近似数和精确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本班人数说说32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写法3230,顺理成章

39、,学生特别简单接受。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索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验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阅历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出示480000到490000之间的数,让学生口答它们的近似数,并视察比较,和同学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子,给他们供应一个广袤思维的空间,激励他们自己去发觉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觉带来的乐趣。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们把自己特性化的想法展示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得

40、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老师经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肯定的难度,特殊是中下层的学生,驾驭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

41、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往哪个方向读数简单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究竟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相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

42、表象,加以相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状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老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旧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驾驭量角器的用法呢?我变更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支配四人小组相互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相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加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学问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相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

43、度等一些标记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是线的相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肯定的困难,不简单驾驭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相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起先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学问,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学问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

44、驾驭学问而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连接了新课内容,培育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2、小组合作、深化探究: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索3分钟),用自己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放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究竟是怎样的,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绽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索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备的,是不以不同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索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索。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

45、也和同学们相互沟通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己玩中体会通过一点能画多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视察、试验、揣测、验证、推理和沟通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己应有的特性特点。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46、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学问,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动身,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课中我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多去探究,探讨,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去总结出线的特点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为一些线编字母,然后读出来,这样可以培育学生的符号感。教学中利用生动的课件,详细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并且利用表格的方式,很直观地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比较出来,增加了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依据图试着画一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真正实现了“学生体验学问与形成技能的过程”。但美中不足的是临时运用了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用平板展示学生的作业。因操作不娴熟冲淡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干扰了学生学生的思路。所以说应用不熟的教学手段要谨慎拿到课堂上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