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教案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为政以德教案为政以德教案1第一课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驾驭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3背诵重点语段。基本要求1背诵2.1 、2.3 、13.6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驾驭“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分: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养是什么。发展要求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6较深地领悟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说明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老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说明
2、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识其用法。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驾驭,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老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见
3、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假如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假如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定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折服,主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化。“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都不能,则劝。”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苛捐杂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
4、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见均贫富,孔子主见的是上下各得其分(依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当然对百姓的教化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探讨的话题,探讨思路可以参阅老师用书。古代儒家主见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
5、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教时。四、以第一课为政以德来说明:1、怎样处理好字、词、句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评析,传承文化传统弄清每一专题,避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政以德教案2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驾驭重点文言字词,留意古今词义的区分。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二实力目标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三德育目标相识“为政以德”的主动意义。重点:相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的古今异义。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课前打算本节是选修课
6、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找寻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沟通,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也许的相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二导入新课“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闻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需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需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日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问题:1孔子一方面主见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冲突?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
7、知孔子?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夫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5孔子的政治主见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二)解疑合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化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老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老师总结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相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见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假如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推
8、翻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加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肯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究竟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好像也未尝不行,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行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其次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
9、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行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旧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卑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歼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安排社会财宝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冲突的主见。“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
10、富济贫,剧烈维护等级制度,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行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允),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详细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详细,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说明。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供应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11、,而不是详细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见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假如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假如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定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折服,主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12、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化。“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留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留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
13、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四语言及写法品读(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纳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一般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汲取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高雅、整饬的特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化浅出,朴实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二)解疑合探老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3背诵名句名篇4检查落实5小结回顾(三)质疑再探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索。预设问题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假如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五运用拓展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2今日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六总结全文课后反思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