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景观的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P8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景观的特征: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线单位的界限是相吻合的。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面对外界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
2、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景观与景观要素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景观与景观要素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混淆。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成为景观。景 观 生 态 学:以景 观 为 研 究 对 象,研 究 景观 结 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律与管理的一门生态学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景观
3、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 作用。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中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与系统观、综合性与宏观性、目的性与实践性景观生态学的若干重要应用领域:在景观建筑与规划中的应用、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俄罗斯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研究、美国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国的景观生态建设。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流域系统、湿地、文化景观、城乡过
4、渡带和生态脆弱带、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理论、渗透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景观研究的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结构镶嵌原理、景观的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的生态学意义:1. 满足物种不同生态位的要求,有利于物种存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容许生物生存。2. 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量3. 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4. 控制群
5、落物种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因子5. 对生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态演替和干扰。景观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粗粒景观:指由较大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构成的景观。细粒景观:指由较小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
6、流)的2个或2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复合种群动态涉及的3个空间尺度: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复合种群或景观尺度、地理区域尺度。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发育、自然干扰土壤的景观学意义: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植被水平地带性:包括由南至北因热量变化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如在北半球,由低纬度地区(例如赤道)到高纬度地区(例如北极)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由南向北的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由海
7、洋至大陆中心因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如在北美洲的中部,依次所出现向延伸的森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植被垂直地带性:在各个水平带的山地上,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的垂直地带性。干扰: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事件。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按干扰的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按干扰传播特征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按干扰发生的范围:小规模干扰和大规模干扰按干扰的作用强度: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干扰与景观异质性干扰与景观破
8、碎化干扰与物种多样性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性质、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如动植物群落、裸岩、土壤、建筑物)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或人类活动。分为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以条带状出现的狭长地带。廊道的功能:传输通道功能过滤和阻抑功能生境功能物种的源汇功能文化和美学功能按廊道形成的原因分: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再生型廊道(如种植廊道)按廊道的空间位置:低位廊道和高位廊道按廊道的起源分: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按城市廊道的功能分: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按廊道的结构和
9、性质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宽阔的草原、荒漠等。判断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景观格局的概念: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景观空间格局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景观中的生态流: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造成景观生态流的驱动力:扩散、重力、运动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多地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
10、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景观破碎化过程:指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加的景观变化过程。在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有: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磨蚀。景观破碎化的意义: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如风暴和干旱,威胁这些斑块的存在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景观阻力:影响物体流动速度的所有景观结构特征可统称为景观对运动的阻力。景观阻力来源于2个边界特性:界面通过频率和界面的不连续性;
11、以及2个景观要素特性:适宜性和各要素的长度。5种媒介: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生态交错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环境或区域相接触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边缘效应作用的交叉地带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带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1)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2)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结构特征的一个指标(3)两者关系: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1)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
12、: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2)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巢域、疏散、迁徙植物的运动:风播植物:种子以风力作用作为传播的动力,蒲公英、柳树水播植物:椰子、红树、槐叶萍动物传播植物:浆果、肉质果或带有可粘附的结构的种子,樱桃、人参、苍耳重力传播植物:成熟后果实或种子因重力作用 直接掉落地面、核桃、栗自体传播植物:蒴果及角果的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凤仙花、豆类人进行传播生态入侵:谓生态入侵,顾名思义就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景观变化的
13、判断标准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1)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2)人为驱动因子: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经体制及决策因素、文化因素(公众的意见、思想体系、法律、知识)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空间过程(1)空间模式: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2)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景观稳定性概念一般来说,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
14、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的来源:非生物、生物、人为抵抗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2)产生原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有其他途径代替;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维持原状的能力(2)产生原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物种变异
15、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2)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用来描述景观变化的三个参数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和小范围);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物种共存机制: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等级理论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目标和实用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景观类型及其特征: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功能性城市景观特点以人为主体;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城市具有较低的景观多样性城市景观具有较高的破碎性城市景观具有梯度性景观平价:是
16、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景观评价的内容: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景观功能价值评价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4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包括缓减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处理废物等)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学等)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生态系统健康标准是有尺度的、动态的,他是有结构(组织)的、有功能(活力)的、有适应(弹性)的,综合这3方面,组织,活力和弹性就是系统健康的具体反映
17、。生态系统健康指数:HI=VORV:系统活力 O:系统组织指数 R:系统弹性指数生态风险(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原则:内容:1、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包括景观的生态分类、格局与动态分析、功能分化等内容,是从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其景观生态过程予以研究。2、景观生态评价,包括经济社会评价与自然评价两方面内容。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4、景观管理。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
18、则、经济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景观个性原则。目的: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协调、景观的最优化利用、景观的维持和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种类: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分:解析模型和模拟模型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分:连续性模型和离散型模型根据数学方法分: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和矩阵模型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分:现象学模型、机制模型和过程模型。根据模型的内容分: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分:生理生态模型、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和全球模型。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
19、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的特征: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景观结构的研究、景观功能的研究、景观尺度效益的研究、景观动态变化的研究、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物种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的原则: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生物多样性概念是指生命
20、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滑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方面?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小存活种群: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
21、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的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森林景观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释放;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小气候,对土壤碳库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引起洪水的泛滥,导致湿地景观面积的增加,从而增加甲烷的排放源;可能改变全球水循环以及地表反射率等,从而直接引起气候变化。湿地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湿地景观的萎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甲烷排放源的减少;湿地的温湿条件改变,导致甲烷排放减少,但CO2排放增多。农业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由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将导致原有景观中的碳大量损失,并以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22、,从而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是农业景观由自然景观扩展的必然结果;(2)大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人工物质的增加,导致土壤微少物的活性加强,加速了土壤碳库的释放;(3)农业景观中人工湿地的增多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尤其是水稻田的不断扩张,使大气中甲烷的来源不断地增加;(4)农业景观转变为种植园、草地以及农业撂荒地等景观类型,则可以吸收大气中的CO2,使之以碳素的形式在景观系统中积聚,减缓了温室效应。城市景观的发展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不断地侵吞其周边的土地,是当前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由于大量地使用混凝土及玻璃等材料,增加了地表的反射率,造成局部增温效应,即“热岛效应”;(3)由于城市景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能源的输入和使用,并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4)城市景观所输出的固体废弃物(如垃圾)也是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气甲烷的主要来源之一;(5)城市景观中大量污水的输出也会影响到其周围的景观,造成土壤退化;而且释放大量森林景观类型:阔叶林、针叶林、矮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果木林、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生物保护区农业景观森林景观湿地景观城市景观生态旅游景观文化景观【精品文档】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