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7415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浅谈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位: 西和县洛峪镇洛峪中心小学 姓名:周月秀 摘 要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我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进行简

2、要分析,探索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应把握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原则 对策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利变革。当今之世,求强之国没有不争创新的。创新在人类竞争中的决定作用令其至高无上。 创新能力是指批判和整合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等独创或个人首创的能力。如发现新现象,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概念,创造新作品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时期是

3、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无可置疑的现实是,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和国外其他国家的差距较大。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思想“积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

4、,讲究“人道合一”,孔夫子更强调“述而不作”。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几千年代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思想“积淀”。再者,我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于是,服从听话就成了他们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动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2.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全力“教高分”,学生一心“学高分”,家长一意“要高分”。这种教育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曾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

5、。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整堂课讲解,学生一字不拉地速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职责就是“受道、受业、记疑”。这种方式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三是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不是理解创新的掌握意义而是机械的记忆其格式,被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四是学习主体不明确,教师一味的维护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力,做到了一丝不苟,孜孜不倦,但学生精神倦怠,提不起学习兴趣,整节课都是被动接受式,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

6、这就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青少年活动基本上被锁定在校园,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 3.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物质条件不完善。据报载,美国目前12岁以上的少儿都会操作电脑,上互联网络,教学也采用网络教育。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主要是采用黑板教科书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在教室里由老师传授,这样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观因素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考上一个好的高级中学或大学,

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2.缺乏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广泛,但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思维定势。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新问题时,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经验或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这就是思维的定势。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活跃,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

8、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4.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不可否认,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四、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培养青少年创新

9、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涉及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等方方面面,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首先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要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要从“对教育平等”的错误理解中摆脱出来,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

10、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从小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家长和教师都要彻底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的陈腐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开发个性。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有意识的把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心理气氛。(二)系统性原则 根据一般系统

11、论原理,把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看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看成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第三,要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顺序、有目的的培养。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需要解决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

12、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要尽快在全社会建立激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一定要建立鼓励探索、冒险、质疑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社会激励、作为激发青少年创新精神的物质或精神鼓励。三是要加速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为主体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多媒体电化教学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物质保障。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从实践中实现创新,从创新中发展实践,只有在

13、实践中才不致使创新精神的形成只是“纸上谈兵”。遵循实践性原则,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是现时代所必须的。 (四)合作性原则 所谓合作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许多教育界人士反复呼吁,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世界国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经从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转变成了培养儿童“学会关心”。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年到1972年期间286位获奖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

14、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而获奖。可见合作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五、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可试从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探索和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学习者,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

15、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例如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二)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创设这些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如可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创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也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

16、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学生应注重文、理渗透,综合教育。扩大学生知识范围、扩展视野,形成解决问题或看待事情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能力。还可设置一些拓展和创新课程,以适应具不同创新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的培养。另外,通过各科专门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作业或练

17、习,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把存在于某些或某领域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隐的、简缩的创造过程通过练习外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外显的、具体的、展开的创造过程。还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等。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比如说,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设计小玩具等都可使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了力。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四)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

18、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重视非逻辑思维能

19、力的发展,提供有利创新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五)改进考试制度和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和内容。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试制度上,我们可以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以激励学生创造性的主动发挥。也可放宽考试时间限制,以便于他们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做较为深

20、入地探讨和研究。 在考试内容方面,我们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但有主旨答案的探讨性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充分而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做出解答;或是安排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并在评价中根据创造性成分的多少给与成绩。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起到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参考文献1郭朝红 - 基础教育研究, 2001 - 2汤成琳 - 教学与管理, 2001 - 3聂衍刚,郑雪 - 心理科学, 2005 - cqvip. com4李培伟 - 河西学院学报, 2007 - cqvip. 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