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浅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才中心学校 张秀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课上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形成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无穷乐趣。下面就以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 精心设疑
2、,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种天性为小学科学教学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课上研究的内容,通常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学习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 课的开始,老师利用所熟悉的声音提出问题,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此时学生会有很多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及时疏理出要研究的目标,导出新课。这样的是声音是学生随时地都能听得到的自然现象,学生比较熟悉,所以谈话导入新课非常有效
3、。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多角度、多方法、多种物体探求出的声音怎样产生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假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所谓假设,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见解、看法。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启发学生让实验桌上的物体发声, 不局限于桌上的几件物体,指一生演示(用橡皮筋套文具盒),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引出“振动”一词,接着再让第二生上前演示,其他物体发声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由结论引发争议,小组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来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4、。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大胆想象,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三、验证结论,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各小组根据计划,进行实验。学生的计划在实验中并不一定都可行,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应适时指导。教师抓住有液体或气体发声的例子指生上前演示证明液体、气体发声也要振动。这一部分的设计改变了课本中只用气体实验来验证的过程,把液体实验移到第三部分验证结论中,
5、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按气、液、固三态来分析物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四、质疑问难,进一步验证探究结论。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是观察力敏锐的具体表现,是一个极大的创造,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所以教学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民主、互动、共学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竞争、不盲从的学习气氛,创设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每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教师要正确
6、的对待学生的奇思怪想和异想天开,要通过学生这些“幼稚”的想法看到背后是创新的闪光点和无穷的潜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许多学生都举出了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修铁路时每隔一段要留一条缝隙,水烧开了会溢出,架设的电线夏天会下坠,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又会鼓起来,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热胀冷缩,有的物体不但不热胀冷缩,反而冷涨热缩”,这个问题对我触动很大,对此我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否认态度,而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说,他接着说:“水结成冰体积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增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都表示赞成,议论纷纷:“是呀,冰吸热变成水,体积反而又变小了。”“难
7、道热胀冷缩原理不对?”。这时我表扬这位同学: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很有创见,说明你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很透彻,值得大家学习,但我们说的热胀冷缩原理一般是指物体的状态没有改变这一条件下成立的,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物体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个问题留着我们课后再一起来讨论吧。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吗?所以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去善待孩子们的各种不同见解,去激发学生点燃起创新的火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堂课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反之,则会熄灭孩
8、子们刚点燃起的热情、自信、创新的火花。为了确保结论的可靠性,设计一个“反面”验证的实验,让物体的振动立即停止,声音会怎样?生独自来尝试一下,然后谈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是为了更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五、 巩固训练,遵循探究式的原则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就失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教师指着讲台上摆着的各种能发声音的材料:锣、鼓、音叉、橡皮琴、铁盒、钢管,问:“这些物体就这样放在
9、这里不动,它们能发出声音吗?”学生个个回答:“不能。”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去摆弄这些材料,直至能发出声音为止。同学们兴高采烈,个个动手,有的去敲,有的去打,有的去弹,在这些材料发出了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后,同学们一致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有关物体发声的实例吗?这样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习题,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很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许多情况下,没有实践能力就无法将科学探究进行下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热情鼓励、
10、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去,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六、 归纳总结,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并进行自评,课后让学生利用“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己构思一个小发明、小创造。“探究性学习”既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