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汇总.doc(1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汇总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版了第
2、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1) 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2) 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 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3) 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4) 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一般特征。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
3、征)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等。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 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正
4、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二、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和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在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及对客观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活动中,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等逐渐形成;已形成
5、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里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严格控制条件是指: (1) 严格控制试验情景,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4)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
6、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与范围。优点: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缺点:2)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的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优点: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一般观察法减少严格控制、 提高真实性的优点。缺点: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地控制实验条件。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优点:能数量化的反映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量表尚在完善中。只有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编织出
7、来的心理量表才能有效地、可靠地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3.调查法: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佢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4、临床法: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5个案法:对某个人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基础领域(心理学史、理论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心理现象研究(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
8、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需要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等)3)心理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残疾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4)活动领域层次(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航空心理学、网络心理学、交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领导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看书)学派代表人物等 教师职业与心理学一、 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一) 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二) 教师要有心理学指导(三) 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二、 教
9、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 高尚的职业品德(二) 广博的知识(三)完善的人格(四)全面的能力1)教育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系统学习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二)倾听技术(三)沉默技术(四)宣泄技术(五)探讨技术(六)面质技术(七)自我表露技术(八)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人的发展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1) 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
10、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及再起调解下的(内分泌系统)的整合活动来实现。2)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3) 脊髓参与简单的反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脊髓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和调节。4) 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5) 脑干(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6) 脑神经一共有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7) 脊神经一共有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
11、神经5对、胃神经1对。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个体心理的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初期( ) 青年中期( ) 成年期( ) 中年期( ) 老年期( )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心理水
12、平)相矛盾。心理发展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成熟: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2)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空气污染至少会造成一下三种有害的影响:1)它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2)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改变从根本上
13、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社会密度: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高社会密度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社会密度容易使我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 2)高社会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3)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产生愤怒与攻击行为4)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是时就感
14、到特别拥挤。自然灾害综合症: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3)社会文化因素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大众传播对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方式:1)为手穿着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2)巧妙地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
15、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使受传者乐于接受这一新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变他自己的原有立场3)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采取的行动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5)在争议不打的问题上重复传播特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
16、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个工作。 第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一般特点主要有:(一)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2)青少年期是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稳定到形成稳定的人格到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二)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
17、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三)社会性:青少年的社会性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渐形成一定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一)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运用假设2
18、.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二)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三)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1) 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 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学习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包含三层含义: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而引起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个体经验的习得。3)学习造成的行为变化,在行为品质上表现为行为水平的提升和持久稳定。2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的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
19、: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学习的种类(一) 依学习的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 信号学习2. 2刺激-反应学习3. 3系列学习4. 4言语联想学习5. 5辨别学习6. 6概念学习7. 7原理学习8. 8解决问题学习1971年加涅将学习分为:连锁学习、辨别学
20、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原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二) 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1)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和接受知识和经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的探索和解决问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关系、(三)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我国心
21、理学家主张把心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 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学习的过程在于一定的联结,即某种情境仅能引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起来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二) 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其基本观点如下: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是通过主动地对信息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向环境学习,适应以致改造环境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经验和新的信息发生同化或顺应作用,是其主
22、动学习的表现。动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主动学习的标志,其中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新材料本身的兴趣2)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3)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该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迁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影视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独立思考。(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同,它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社会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其实
23、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编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经验概括说4关系转换理论5认知结构说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1)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
24、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 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 精选教材3)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5)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6) 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
25、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知识的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个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而是与先前的知识背景有关系的。2)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潜在的意义即逻辑性联系,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能够同化这些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已经具备加工这些新材料的能力。3)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能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可利用的着眼点,同时原有认知结构必须具有清晰性和稳定性。学生理解知识的标志: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
26、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下条件:1)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3) 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不断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比较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比较;另一种是不同类的但是相近的或相似的事物的比较。直观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审题2)相
27、关知识的重现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 问题的特征3) 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第三节 技能的掌握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如人们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是技能的表现。技能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技能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而不是零碎、散乱、偶然组合起来的动作。2)技能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技能与经验之间有密切联系。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起着关键作用。技能的种类(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
28、,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概念范畴。2)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其动作是外显的,不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3)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
29、,手脑并用才能完成。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协调完善化阶段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1)动作结构的改变 2)动作品质的变化3)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1)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 2)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 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 3)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
30、方式为目标反复操作的过程。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练习目标2)恰当安排时间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所属范畴不同、所反映的内容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品德的心理机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
31、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憎恨、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道德行为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品德的各心理成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个体品德发展中,每一个基本成分都是不可忽视的
32、。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到的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柯尔伯格将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可分为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可分为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可分为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1) 逐渐从他律变成了自律2)
33、伦理道德应经开始形成3) 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1)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2)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3) 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4)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影响,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有: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学习困难的辅导原则: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 3)帮助学习困
34、难的学生获得成功感 4)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求知欲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2)传入神经活动 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对某一感受器来说,感受敏感的那种能量刺激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刺激过程的实质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因此感受器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化器。编码: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
35、身上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编码。由于神经冲动在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是借助于(神经介质)而进行的,因此,在传入通路中,感觉信息加工既有电编码又有化学编码。感觉产生的过程:是来自机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分析、综合,于是产生了相应的感觉。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E=1/R(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
36、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的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K=I/I (韦伯定律)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1)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现象。(2)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与明适应)(3)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1. 不同感觉
37、的相互作用(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2) 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 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感光细胞包括椎体细胞核杆体细胞视觉:以眼睛为感受器,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作视觉。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调、明度和饱和度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觉理论包括: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声波振动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000Hz的声波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说其他感觉包
38、括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的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
39、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错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客观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
40、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任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应,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应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处处表现出的人的参与。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