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8368281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8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谭嗣同反驳“以通商致贫”的观点。梁启超极力称颂司马迁的“自由放任”思想,指责清政府与民争利。严复反对洋务派坚持的官督商办政策。这些思想主张()A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营造了百日维新的氛围D宣传了民生革命的思想2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新学书籍却无人问津。这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科举制度消亡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3康有为著我史将公车上书没有成功归因于都察院,“(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但据茅海建先生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研究表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

2、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推断()A当事人的叙述更真实可靠B历史是随意建构起来的C史学家的研究结论更可靠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求证4表3记述 出处 “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康有为我史 “其(上)书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一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执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同人以成事不说,纷纷散去,且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 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 表3是不同史著对“公车上书”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上书时间发生在四月初八B上书内容致使督察院拒收C督察院拒收致使上书受挫D上书目标在当时没有实

3、现5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C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意识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时务报经理汪康年认为:“礼教本也,富强末也,吾固知也。然医之疗疾,急则治标,且伸民权,亦非得己(已)”由此可见,他A与洋务派政见相同B赞同维新变法思想C借助儒学宣传变法D竭力维护社会现状7“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实际上,抢劫持续了八天。而后,联军以搜查义和团为名,进行多

4、种多样的抢劫活动。”这些“抢劫活动”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81900年,盛宣怀致电刘坤一、张之洞称:“顷阅各国领事照复互相保护,业已定议(各内地教会)其教堂房屋产业,开单交付该地方官看管,倘有毁坏,即则成该地方官赔偿,以免事后推诿。惟恐各省属查报或有不备均速查开照复该道立案具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电文中“各省”主要指南方各省电文可用于佐证清末地方势力的扩张电文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电文反映了列强进一步获得领事裁判权ABCD9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

5、迅速崛起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评价的是A五四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红军长征1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12日本人佐原笃介在拳事杂记中记载:“团匪专志焚站毁路,果何为乎?答:正以见团匪之愚也。意谓

6、前既拒杀官长,祸必不免,毁路所以阻兵,烧站而死西人,更可图快。”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并不是盲目敌视西方文明B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C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D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13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司令弗赖称:“中国参战军队往往能在战场的任何一个位置迅速集结起一支拥有强大防御阵地的军队,1901年4月联军之德军在向山西边境推进时就遭遇了这一麻烦,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可用于说明A晚清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中国参战军队取得辉煌战果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D传统军事方略仍有较大影响14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7、“东南互保”协议,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15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

8、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

9、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17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

10、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请选取其中一种态度加以评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B2C3D4D5A6B7D8A9B10B11A12A13A14D15C16(1)举措:地方举荐人才;重用维新人士;精简机构,淘汰冗员。(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答对任意三点)17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示例: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任答两点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