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郑观应曾在著作中写道:“观海道之飞轮,知中道河南、东道山东之必有衰落;观火车之渐通,知旱道必增巨埠,有识者故思捷足先得,亦惟多财者乃能力先着鞭也。”李鸿章也曾提及“不知中土门户早经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二人都主张清政府应()A掌握核心技术B重视发展商务C拓展海外市场D推行变法改革2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时写道:“伏乞特诏颁行海内,令士民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名曰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1898年他在被光绪帝召见之时又“谓非尊君权不可”。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戊戌变
2、法()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C遭到了保守派的阻挠D实践与指导思想背离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光绪年间,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被称为清流派,他们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甲午战争期间,多次斥责李鸿章“避战保船”,提出“联英伐倭”的主张,认为“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据此可知,清流派()A抵制外国
3、事物传承儒家思想B仍未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C代表了晚清社会的主流思想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5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清政府实行的“皇权改革”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甲午战后客观局势下的产物,且对历史发展形成了“总的合力”。这说明甲午战争后的救国探索,其共同点是()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B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实践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6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立宪法、设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康有为从主
4、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说明了()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维新变法在中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8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及至中秋前后,生意渐有起色,市面亦有转机。”这一场景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
5、华时期D武昌起义期间9有人这样描述1900年进入北京的义和团:“(几万人)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由此可知,此人()A认同义和团员朴素的爱国情怀B谴责义和团的盲目排外C对义和团的发展规模强烈不满D质疑义和团的作战方式10维新派认为,“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众民而弃之然孤寡若此,而与列强合数千百万人为一者,相校相遇,安得不败?”维新派认为中国与列强较量失败的原因在于()A人口多少的差异B民众素养的差异C政治制度的差异D教育科
6、技的差异11维新派认为“翻译生员举人,进士、翰林异试异榜,与正科诸士同赐出身”,“不以洋学变科目之名,仍无碍于祖宗成法”,遂提出“于文武正科之外,特设专科以考西学”,以奖励精通西学之士。维新派的这一主张()A是对科举取士体制的否定B推动了维新运动深入发展C得到士人阶层的广泛支持D因阻力过大无法真正推行12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A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
7、B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C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D助推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13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14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清王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B导致封建顽固势力失势和立宪派壮大C显示出列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D中华民族觉
8、醒和资产阶级革命势不可挡151902年,梁启超指出,新史学下的历史叙述应是区别于往复循环之进化现象的学科,所叙述的是群体的而非个体的进化,并通过群体进化的叙述而求得世间之公理公例。梁启超意在()A否定传统史学研究B阐述史学研究应为现实服务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强调史学研究应关注全人类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戊戌变法作为应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救亡图存”之策,突破此前只重视“技艺”层面的片面改革,在内政上取范于明治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联合英日”,引起了日本的广泛关注。日本起初对戊戌变法普遍抱有欢迎、赞同态度,尤其对中国在科举、教育等领域引进西方思想与学艺进行了积极评价,
9、除基于本国维新经验同情中国改革外,日本还考虑到当时自身的军备与经济实力尚不充足,中国作为近邻一旦被欧美列强瓜分,日本难免“唇亡齿寒”。中国改革不仅以日为范,且以其为合作对象,对日本而言正是借机实现其东亚盟主之迷梦的时机。日本企图通过支持变法派,驱逐俄国在华势力,为扩大日本在华权益创造机会。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目的及“突破”的表现。(2)据材料,分析日本支持戊戌变法的原因及实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严复(18541921),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马尾船政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
10、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产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1895年他发表介绍西学的政论文章原强,他提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反对专制统治,倡导“尊民”。回国后,他翻译和介绍了赫胥黎的学说,写作了天演论。严复还学习西方亚当斯密等英式自由主义的理念,主张经济领域的自由放任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国家干预。材料二在1916年写给熊纯如的信中,严复说:“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自以为趋向标准者,首
11、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何则?政治变革之事,蕃变至多,”严复认为,如果没有康、梁变法,假以时日,待西太后死了以后,光绪皇帝便可“政权独揽,徐起更张,此不独其祖宗之所式凭,而亦四百兆人民之洪福”。(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严复思想的主要贡献。(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严复的思想变化历程。1B2A3D4B5A6B7C8C9D10C11D12C13B14C15B16(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表现:政治:实行君主立宪(裁汰冗员);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成立农工商总局);文教:建立京师大学堂;外交:联合英日(2)原因:基于本国维新经验同情中国改
12、革;日本实力不足以与欧洲列强抗衡;维护日本国防安全;扩大在华权益;实现东亚盟主迷梦;驱逐俄国在华势力.实质:维护日本利益。17(1)严复政治思想的启蒙贡献:引介“进化论”,倡导社会进步观念;学习西方,宣传维新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开启民智的作用(或学习亚当斯密等英式自由主义的理念。宣传自由思想,开民智,以改造国民性);翻译出版天演论,献身于译介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事业;学习英国,尊重传统,崇尚秩序,倡导渐进的社会改革模式;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投身办学,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严复的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严复称得上第一个传播西方思想的中国人,堪称学贯中西的第一人。(任意4点即可)(2)晚年严复放弃了近代的自由观而回归儒家思想传统。新旧势力交替,中西思想冲突,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造就了其思想的复杂性;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晚清士人普遍受到剧烈的冲击;严复认为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变化是世界潮流,应学习西方,进行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后对西方文明失望,转而回归儒家思想传统(任意3点)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沉迷以及清末新政的影响是严复晚年思想转向的主客观原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是矛盾的。在大转型的时代,严复是一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变革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