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2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BCD3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
2、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4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5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6唐文宗太和九年(83
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7李白的诗鲜明体现了大唐帝国() A用诗歌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B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C失去了往昔的盛世年华D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8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B丝绸之路的开辟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D中外文化的交流9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
4、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0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11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 图1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图2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A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B抑商政策有所放松C航海技术取得明显
5、进步D对外交流范围扩大12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13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与儒
6、家思想有共同点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C儒释思想岀现融合情况D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14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远东,对于药品、食物、香料以及焚香等物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换句话说,滋补身体之物与怡养精神之物之间,魅惑情人之物与祭维神灵之物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区别”。这主要折射出唐代 ()A对外贸易繁盛B民众生活的丰富C医药水平较高D兼容并包的气度15唐代韩愈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举() A希望恢复儒学的正统性B意在重建封建等级秩序C以复兴儒学之道为宗旨D揭露了佛道理论之虚妄二、材料分析题1
7、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学者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学者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
8、,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材料二: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材料三: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1)依据材料一,指出任意两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三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
9、)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解析】【分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分析可知:文人画具有诗画一体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答案】A【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
10、技成就【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考查历史时序的题目。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东魏之间。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部分古代科技成果,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先后顺序排序即可,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识记。3【答案】C【知识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A、D排除;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C项正确。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西行
11、、东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4【答案】A【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统治阶级内部及社会的矛盾问题日益暴露,儒家的道德规范陷入窘境,儒学思想出现信仰危机,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于是士大夫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这一思潮被称为魏晋玄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魏晋玄学的出现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C选项错误,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D选项错误,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与探讨形而上问题的玄学思想不相同。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通过史料反映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流行,主张
12、世界的本原为无,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传播,而儒家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受到冲击史实分析即可。5【答案】B【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三教合一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主抓关键信息 ”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6【答案】D【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魏晋南
13、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项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B项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禁断(私人)印历日版, 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可以看出加强控制,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7【答案】B【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鲜明体
14、现了大唐帝国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李白生存的年代和诗风容易得出结论,难度中等。8【答案】D【知识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 A项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建筑,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朝,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唐招提寺是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白马寺体现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唐招提寺则是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西安空海纪念碑则是日本僧人空海D项来中国唐朝的纪念,那烂陀寺则是玄奘在天竺钻研佛法之地,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15、: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9【答案】A【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
16、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文学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10【答案】A【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解析】【分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为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杜甫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不会反映盛世气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小说是明清的而非宋代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话本是宋代的而非明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17、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难度较大。11【答案】C【知识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解析】【分析】A.材料不能说明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故A错误。B.丝绸之路的路线变化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故B错误。C.通过观察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变化,特别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入印度洋,反映出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故C正确。D.对外交流范围扩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地图,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观察分析两幅地图即可。12【答案】D【知识点】魏晋
18、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吸收很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不是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排除A项;丝绸之路交流频繁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的对外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奉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往来频繁。13【答案】D【知识点】儒家、道家
19、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佛教宣扬孝道,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佛教借儒家思想来传播佛家思想,表明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D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借鉴、学习了儒家经典,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共同点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B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了佛教融合儒家思想,不能说明儒家融合佛教思想,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 孝道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儒家思想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14【
20、答案】D【知识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唐朝时期允许各类物品并存,对外来事物没有区别对待,折射出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开放政策和兼容并包的气度,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对外贸易繁盛, A项错误;民众生活的丰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中国的医药水平较高,D项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唐代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15【答案】C【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材
21、料中“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等信息可知,韩愈认为佛教的广泛传播不利于封建统治,他主张复兴儒学以恢复其正统地位,故选C项;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直占据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A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未反映“佛道理论之虚妄”的信息,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的分析理解。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6【答案】(1)观点:学者1: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
22、丝路功能多样。特点: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2)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
23、中外文化交流;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解析】【分析】(1)观点:学者1: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知,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可知,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据材料一“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可知,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
24、者4:据材料一“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可知,丝路功能多样。特点:综合材料一中的四种观点可以得出,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从研究的侧重点来分析,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从研究的内容分析,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2)观点,据材料二中利玛窦的事迹以及其上疏内容可知,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以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为切入点为例,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
25、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故答案为:(1)观点:学者1: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路功能多样。特点: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2)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