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优化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刍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优化策略.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刍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优化策略刍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优化策略 陈忠璠 最新修订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实验版教材比较,在教育理念、内容选择、编排体系及实践运用等领域都变化明显,更强调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但由于新版教材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让数学教师感到苦恼的教学问题。如何科学地整合教授内容的分布纷杂,有效化解教材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呢?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策略,厘清知识的前后衔接关系 现代控制理论指出:部分与部分之间因为优化而
2、产生的整合效果要远远大于各部分之间简单地相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着手于通读教材,确立板块意识,做到“厘清大序,随机调控”。 人教版“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具体安排在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的“1120各数的认识”,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的编排顺序存在着整合度不够的现象,把本来联系得十分紧密的知识点分开编排,不够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着对该板块的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大力整合知识点,突出前后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联系。首先,集中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
3、的教学,一方面,借助教室内各物件的实物及数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经历、体验自然数的产生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自然数的意义,对自然数的意义建立直观、全面而清晰的表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对学生的座位及座号进行演示,重点辨析自然数的基数和序数两种含义的区别,使静态的数字动态化,枯燥的数学形象化。其次,笔者相对集中地进行“1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的书写,又有利于巩固先前的认知环节内容。再者,笔者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让学生认识“”“”“ 二、体验策略,丰富学生的认知感受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运用领域,实验版教材过于突显问题的解决技
4、巧,忽略了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修订版教材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实验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了国外数学教材在编写中的一些优点,突显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编排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如课本第46页、47页的分析过程设置了“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等环节,让学生从获取数学信息过渡到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再到检查验算,判断结果合理性,让学生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又如,在教学左和右的概念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体验发现过程:笔者先背对着学生举起左手,稍停5秒后,放下左手并举起右手,然后让学生模仿笔者的动作分别举起左手和右手。等学生熟知左右方
5、位后,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左手和右手是怎样分工的,让学生记住一些习惯性的左右手分工,让方位感与左手和右手建立对应关系。最后,通过课后练习的“做一做”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方位感的科学概念。 三、比较策略,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差异 乌申斯基说:比较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比较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知识间的本质区别和有机联系,深化对不同知识的理解。 实践心理学认为,经过适当教育,5岁左右的儿童基本能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學实践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概念与运用依然混淆不清,准确理解的程度并不高。
6、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在编排中将序数和基数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引入了对比观察策略,在练习中强化了对比训练的比重,让学生能准确地弄清基数和序数的概念,提升认知水平。如教材从“排队上船”的情境着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区分出“几个人”和“排在第几个”的区别,认识到“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从而初步建立起基数和序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差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教材编排如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策略也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深度剖析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以在课前铺垫环节和课堂巩固训练环节巧设对比练习,
7、使学生直观明了地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切实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拓展策略,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 在日常数学课堂上,不少教师比较急功近利,过于重视知识点和考点的教学,而忽略解题过程的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能力;往往在旧知迁移上下功夫,而忽视新知的拓展延伸。在教师的错误示范影响下,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形成重知识轻过程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此类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应大力引进拓展策略,有意识地通过作业布置、拓展训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得载体。如“认识钟表”单元的内容虽然主要设置为认识整时,为了与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几时几分”进行对接,在一年级的教学中不妨进行适当延
8、伸,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安排一些“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训练。又如教材第85页出现的通过观察小朋友一天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巩固整时的认知方法;同时,教师可通过提出“小朋友9时在做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初步渗透一天有24小时的知识,为以后学习“24时计时法”做好铺垫。 五、反思策略,检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反思是数学教学活动不断改进的动力。教师应积极倡导教学反思策略,把包括每课一思、每周一思、每月一思、教后反思、单元反思、学期反思等形式加以落实。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逐步内化新知,不断建立新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有效建构新的教学模型,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在每个“整理和复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整理,设置一些富有启迪性的线索来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金锁小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