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中外改革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中外改革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选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中外改革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 选修11(2016河南南阳高三质量评估)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
2、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等信息可推断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及严酷法律。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一“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推断秦国的战斗力增强;根据材料“秦民大悦”“乡邑大治”可推断社会秩序良好。(2)根据材料二“免而耻”可推断道德观念淡薄;根据材料二“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存在重利轻义的风气;根据材料“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答案:(1)内容:严
3、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2(2016长春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
4、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解析:(1)第一问看法,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得出第一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
5、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和材料二“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可知第二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理由,对于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对于第二种看法,根据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从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同时他个人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也值得肯定。答案:(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
6、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看法:第二种是否定。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3(2016河南商丘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
7、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可见是市易法,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是均输法,材料三“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可见是青苗法。第二小问积极效果,根据
8、所学知识,王安石这些措施,能够打破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2)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政府不能干预太多;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说明改革要完善监督机制;王安石关注民生的初衷值得肯定。答案:(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4(2016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
9、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
10、种漕运方式。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归纳出从海(河)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看出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看出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2)根据材料得出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结合所学,从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商业的发展的角度作答。答案:(1)特点:从海(河)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
11、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2)作用: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漕运的畅通,带动商业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5(2016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2、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解析:(1)材料一中“西方的脚步”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旧制度”是指沙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
13、,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这一制度的腐朽和落后。(2)“一个奇特现象”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如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直到生活习惯的西化;但同时也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如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理解: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
14、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6(2016石家庄高中毕业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
15、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16、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解析:(1)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据“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得出变法过急;据“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得出用人不当;据“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得出失去改革时机。(2)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推行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