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高校教师更是优秀文化成果与科学技术的继承者、传播者与创造者,是高校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我国高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趋势中,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目前,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观点已较为成熟。笔者通过对围绕这一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
2、中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目标、模式、制约因素和促进途径等方面。 (一)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此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潘懋元(20XX)从教师的职业素质视角,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学术水平、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师德这三个方面的内涵1。而谢安邦,周巧玲(20XX)从教师专业素质视角,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高尚的专业精神和道德,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 (二)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孙泽平(20XX)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目标,是一个由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人格专业化为目标要素所构成的目标系统3。而曲铁华,冯茁(20XX)基于学术性特质,认
3、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自我反思、合作以及必要的专业引领和政策支持, 不断提升其教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学术品位、学术修养和批判精神, 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4。 (三)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郑伦仁,周鸿(20XX)认为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来看, 主要存在“自我实现”和“学校推动”两种模式5。赵晓冬,赵悦(20XX)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交流、校本培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等模式6。 (四)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主要归因于三类因素,即教师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上述研究成果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事实上,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
4、教育性和学术性兼具的专门职业7,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本文试图从职业认同的视角,来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高校教师发展的策略。 三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高校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较高认知水平,可以促进教师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判断自己,对自己过去、现在的专业发展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合理地规划出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计划。然而,现在有部分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待加强,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其专业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5、专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高校“教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教师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师培训,而是包括教师聘任、续聘、在职培训、工作考核与奖励、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等一系列的规章与制度。当前,我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及管理上多是采用进修培训,高校管理和政策措施上不配套,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过于重视“学术性”,忽视“教育性”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职业,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中是科研重于教学,即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职称评定更看重的是该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有创新,教学方法是
6、否符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成果如何。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偏差,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四)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总体水平不高 待遇的高低,收入的多寡,虽不是影响职业声望的绝对因素,但却是衡量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8。高校教师工资报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虽然现在高校教师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源于其自身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尚的师德。但是,陈乐一,周金城,王全芳(20XX)在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水平的历史变迁及启示一文中提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经历了一个由较高到较低、再逐步提高的变化过程。但是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
7、人员相比,目前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仍然偏低9。高校的工资待遇是与教龄、职称等挂钩的,尤其是刚入校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职称往往比较低,多是助教、讲师之类,因此,教师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从而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 四 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一)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用特定的条件来刻画一个职业团体特征的心理变量。具体到教师职业认同而言,其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的关于个体和职业的当前意义的结果,是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可。它既是个体从自身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教师角色的过程,
8、同时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10。在当前社会各阶层中,高校教师群体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知识群体,高校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同与发展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与较强烈的实现欲望。方明军,毛晋平(20XX)在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 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11。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是高校教师通过在教学与科研中不断加深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二)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1 教师薪酬满意度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在付出了一定劳动并
9、取得报酬后,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投入与报酬和他人作比较。只有在投入与报酬相当时,人们才会感觉到公平与满意,反之就可能会不满意。事实上,高校教师的工资薪酬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 2 高校的组织环境 高校的环境不仅仅是硬件的物理环境,如学校在教学方面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更重要的是高校内的心理环境建设与组织文化建设。当教师个体在组织中获得尊重,并且个体的需要可以从组织中获得满足,就会对高校这个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教师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取得一致时,就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增强对高校的认同与教师职业认同。 3
10、人际关系 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个体在组织中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等等,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认同感。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并非很高,方明军,毛晋平(20XX)在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中,职业价值认同明显低于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地
11、位认同;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能力认同水平越高1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都是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教师这个职业,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职业活动,因此需要更高的职业认同能力。首先,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其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的认识会越深刻,当高校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正面的,那么教师对自己工作
12、的成就期望也是高的,如此,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会把教师职业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其职业意志也会越坚定,其调动工作的倾向与离职的倾向也会较少,从而放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精力也会越多,对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学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第三,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越能促进高校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积极向上地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五 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为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就要溯本求源解决教师的自我成长问题。而自我成长的问题,又往往被视为一个横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
13、、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尽管如此,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职业认同”无疑是“自我成长”最好的土壤。受条件所限,笔者仅选择从实务出发,分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点浅显建议。 (一)个体层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 “职业认同”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个体的思考提高职业认同度。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曲铁华、冯茁(20XX)也间接提到,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不断提升其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品味、修养和批判精神1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省身是提高职业认同的主观因素。高校教师通过反思与自身,从实际
14、出发,理智地分析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明确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从而真正的实现自身专业的有效发展。 (二)学校层面:提供较为优渥的物质环境及学术自由环境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高校教师物质自由及精神自由,有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 首先,在管理模式方面。高校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对于这一点,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15、。 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从制度上崇尚并维护学术自由。从某种角度,学术自由是学者们的核心利益。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自由, 是大学的生命所在”。除此之外,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教师素质培养和科学精神提升,坚持学术诚信,这对于形成高校优良的学术风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不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唯一评价标准,同时也应重视考核教师的教学方面。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 第四,在薪酬管理方面。高校应积极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传统“职称决定一切”的单一薪酬分配格局,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参与到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增强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教师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层面:通过立法,保障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自古既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如今又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但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能够运用法律保障“科教兴国”极为重要 ,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的兴衰成败14,因此“重教需立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