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类施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类施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因类施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因类施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李欣峰 张晓燕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态势。文章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来源和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详细分析了各类产业集群的特点,并结合各地对产业集群支持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因类施策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因类施策 一、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
2、、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我国确定了9个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成为科技大国角力的战场。由于我国基础薄弱,在信息技术的很多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核心芯片的设计、制造,核心信息化产品的生产等。信息技术未来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开创新的应用场景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必然要成为我国全力发展的领域
3、。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手机、电脑、家电等很多产品的产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在高端装备的制造方面,仍是欧美国家的主战场。高端装备制造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生产能力,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必须攻克的目标。 3.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所有产业取得突破的关键和基础,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的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所需的特种金属等。新材料产业一般都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延伸,是占我国制造业比重很大的传统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方向。 4. 生物产业。我国生物学科的基础研究相较欧美有较大差距,面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物制药科研人才
4、储备不足及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和功能的逐步破解,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再加上生物产业天然对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 5.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作为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刺激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领域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大趋势下,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的技术方向就成为了未来的主流。 6. 新能源产业。人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依赖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不可能依靠其实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家都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战略方向。 7. 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本身并不是一个独
5、立的产业,而是主要依托制造业实现价值,是我国制造业升级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最直接的体现。 8. 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依托互联网、计算机,实现包括虚拟现实、全息成像、新媒体服务、工业互联网设计等服务。数字创意产业有很多技术还未完全实现,但其对于未来生活的改变和工业互联网的整体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相关服务业。相关服务业是配套其他产业进行的研发、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推广、双创服务等各类相关的服务,是其他产业发展的润滑剂。 二、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20XX年,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
6、任务和扶持政策,确定了重点发展的7大产业。根据发展情况,20XX和20XX年分别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政策措施进行了调整和细化。之后通过不断更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对具体的细分产业进行明确和规范。 从产业布局的原则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集群发展来满足当今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产业体系的新支柱。集群化是解决创新总量不足、区域不平衡、质量和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从实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创业企业家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7、,不是单纯的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网络,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而是一种涵盖了战略性技术研发、新兴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网络化整个过程的具有知识传播、动态循环和创新扩散的组织间关系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种高科技技术的相互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解决单个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不足的难题,实现资源与技术互补;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搭建与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机构有效对接的创新和发展平台。 三、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 引进巨头型。引进巨头型是指通过招商等将已有先进科技水平的大型企业引进当地,以其为核心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比如沈阳市引进宝马集团,与当地
8、的华晨集团合资建立华晨宝马。华晨宝马20XX全年销量为453 466辆,环比增长21%,占宝马在中国销量的70%以上,占宝马全球销量的1/4。华晨宝马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巨额的税收和就业贡献,而且通过供应商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很多供应商已经实现了和宝马的同步开发,自身也积累了不少核心技术。以此为基础,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于20XX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以宝马为核心,采埃孚、本特勒、延锋彼欧、丰田纺织、欧拓、彼尔纳等60余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形成了一个总投资45亿欧元的高端汽车产业集群。 然而,引进大型企业的缺点也同
9、样明显,那就是过多依赖核心企业,既可能被核心企业吸取大量的利润和政策,也可能因为核心企业的战略转移造成经济发展失速。比如,位于北京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早期引进诺基亚通信设备巨头,构建了当时最大的手机产业链,为开发区乃至北京市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然而20XX年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被收购后关闭了亦庄工厂,作为园区曾经的龙头突然关闭给开发区带来了阵痛。 2. 引进人才型。引进人才型指通过营造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招商,有目的地吸引特定产业的高等级人才和企业,形成某一产业的优势集群。该类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很强,具备成长为大型企业的潜力。与引进巨头型的主要差异是没有绝对的核心企业,集
10、群内的企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比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主导产业是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围绕着三大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各个梯队的企业入驻,为大量相关的人才提供了施展之地。目前,张江汇聚企业1.8万余家,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上海兆芯、罗氏制药、微创医疗、和记黄埔、华领医药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目前,张江现有从业人员37万,其中博士6 200余人、硕士50 000余人、本科135 000余人、专科56 000余人、归国留学7 500余人、境外4 300余人,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50余人。20XX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1 473亿元,主营收入1 851
11、亿元,纳税46亿元,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 自身积累型。自身积累型是指依靠当地优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提供大量的高等科研人才和就业环境,在自身研发积累的前提下,通过建设校办企业、独立创业、吸引其他企业等多种方式逐渐与产业结合,形成产业集群。与引进人才型相比,原始研发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固,人才类型更加丰富,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但产业集群除了要有创新的源头,还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结合,因此若无外力促进,这一过程将比较缓慢。 北京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
12、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20XX年,园区企业数量达到2.2万家,是1999年的3.9倍,从业人员262万人,是1999年的10.8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万亿元,是1999年的142倍,缴纳税金2 598亿元,是1999年的63倍,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集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4. 转型升级型。转型升级型是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产业改变经营模式,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拓展产品类别,从而实现将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是典型的
13、规模经济,关联产业多、配套环节多、产业链长、技术及资本密集。但近几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开始显露颓势,很多传统汽车企业,如上汽集团未雨绸缪,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早在20XX年,上汽集团就与电池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宁德时代设立合资公司,在江苏溧阳投资超百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长三角作为中国传统汽车产业集聚地,在汇集了上汽新能源、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新老新能源车企后,传统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融合发展型。融合发展型是指两类或更多的创新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交叉型、跨界的新产品,从而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并形成集群。例如,电子业是深圳
14、市主要的工业产业之一,许多新型的产业就是由电子业与其他创新融合产生。占领世界小型无人机半数份额的大疆公司,在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创新与深圳强大的电子制造行业结合,制造出多种商业用途的无人机,创立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商,也带动了当地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形成无人机产业集群。互联网,5G,AI等新技术都具有极强的拓展性,可与很多传统行业碰撞出火花,融合成为新的经济模式和产业形态,将成为今后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形式。 四、 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因类施策 五种类型的新兴产业集群主要从创新源头和集群组织形式分类,在实际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5、从创新源头看,引进巨头型、引进人才型和融合发展型来源于外部,转型升级型和原始研发型来源于内部。从创新基础看,引进巨头型的创新源头主要来自巨头集团整体的研发能力,整体很强大但如果巨头并不在集群地设立研发机构,其研发能力并不能持续,因此集群的创新基础较弱,且会随着巨头集团整体战略的改变而变化,相对来讲,引进人才型和原始研发型的创新来源于大量的高技术人员,基础比较牢固,转型升级型和融合发展型都基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在当地具有相对稳定的产业基础,但转型升级型来源于内部的创新,融合发展型依靠外部的創新,因此转型升级型的创新基础更加稳定和牢固。从产业集群的组织来看,引进巨头型拥有绝对或相对的核心企业,集群内
16、其他企业多为核心企业的产业链或者服务商,因此集群内各企业关联非常紧密,转型升级型和融合发展型都基于当地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型延续原先集群的关联关系,融合发展型则需要在原来基础上新建部分产业链企业,因此两者集群内的企业关联都比较紧密,引进人才型和原始研发型的产业集群往往缺少核心企业,因此集群内的企业并不以产业链为主要联系纽带,因此比较松散。综合来看,原始研发型的产业集群长期发展性更好,引进巨头型的产业集群不确定性更高。政府、金融和企业需要根据各自类型的特点,发挥优势,协同发展。 1. 对于各地政府的建议。 第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目前,多数地方规划都基于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17、政策。但仍有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相似度高,缺少产业的细分和差异化。因此,在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决策和政策支持上,应该结合当地区域发展的特点,寻找重点培育领域,优化布局,错位发展。 第二,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将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交由市场,政府主要做好规划者、服务者的角色,负责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的氛围。比如精简政府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解决引进人才的居住、生活及子女问题的后顾之忧等等,政府决不可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市场主体。 第三,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的促进作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基金、银企合作专
18、项基金,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适当降低税率,发挥税收政策的促进作用。 2. 对于金融体系的建议。 第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产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从产品体系看,在银行信贷方面,通过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满足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在债券市场方面,设计开发符合新兴制造业特点的创新债券品种,探索可转债、债转股等方式,创新债券融资的退出方式。从金融机构来看,除了银行,还应该发挥证券公司、保险资管、信托、融资租赁公司等各机构的作用,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从市场体系来看,在完善银行提供产业金融服务的现有体系下,需
19、要鼓励企业优质资产证券化,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体系,尤其是完善新三板、创业板等股权市场,完善转板制度、信息披露和对投资者的保护,提高股权市场的流动性,为实体企业融资提供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第二,提升产业链价值,系统推进产业链金融。新兴产业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还必须通过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达到产业提升的目的。全球金融机构要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维数据风控建模来构建综合化的大服务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20、第三,探索适应金融创新的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当前,金融科技成为金融创新的新风向。面对金融创新,要给予包容审慎监管,在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新兴业态尚未成熟之前,除了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的系统性、转变监管理念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适时采用原则性监管、窗口指导、监管沙盒等具有放松制度约束、提高监管信息对称性特征的监管新模式,有效应对由于科技发展和创新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新挑战。 3. 对于新兴产业的建议。 第一,立足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研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研发能力不仅是企业得以拓展市场,获取利润的有效助力,更是企业能够保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的必须能力。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持续不断的向研发投入资源,保持科技水平的高度。 第二,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市场。在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新兴市场的拓展,强化市场的导向性,实现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