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版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3宋明理学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2版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3宋明理学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宋明理学(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 (2020菏泽高二检测)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解析】选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符合题意。【补偿训练】唐宋时期的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解析】选C。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广泛传播,没
2、有成为正统思想, A 错误;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B 错误;唐代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 C 正确,D 不符合史实。2.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解析】选C。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除儒家思想外统治者兼用佛教和道教思想来维护统治,“始终”说法错误,故A错;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错;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正确;D说法不符合史实。3. 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
3、“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选C。“天理”本意指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引申到社会生活便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选C;天体运行法则与个人修身无关,排除A;天理不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时期的内容,排除D。【补偿训练】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
4、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张载【解析】选C。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5.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框内空白处应填写为()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解析】选D。“反省内心”是心学探求天理的方法途径,与此对应的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化点拨】北宋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政治上: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
5、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6.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人人都有“灵明”,故“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 B.韩愈C.墨子D.邵雍【解析】选A。从材料“灵明”“满街都是圣人”即可知选A。7.(2020洛阳高二检测)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选A。王守仁认为良
6、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就有,不必外求,故A正确。【补偿训练】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存理去欲”“格物致知”“成贤成圣”“修齐治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的根本出发点是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为封建统治服务,故B正确。二、 非选择题(22分)8. (2020吉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
7、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材料二 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12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王守
8、仁的主要儒学思想,分析王守仁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可知其本体论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材料一中“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可知其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第二问其精华是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根据材料一中“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可知其糟粕是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此为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科学研究。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
9、必然会动恻隐之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信息可知其思想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第二问根据其思想内容可知其倡导人心向善,严格律己,因而对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答案:(1)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精华: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太绝对,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2)思想: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 意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及其以后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