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题型滚动练26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35350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题型滚动练26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题型滚动练26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题型滚动练26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题型滚动练26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滚动练26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六)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chn) 症结(zhng)长歌当哭(dng) 弄巧成拙(zhu)B弭谤(m) 搠倒(su)流觞曲水(shng) 岿然不动(ku)C戏谑(xu) 熟稔(rn)装模作样(m) 怏怏(yng)不乐D桌帏(wi) 木讷(n)一傅众咻(xi) 长吁短叹(x)答案AB项“搠”应读shu;C项“模”,应读m;“怏”应读yng;D项“讷”应读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李女士的经历已经有了一知半解,下面我们再听听李女士在这之后的离奇遭遇。B叙利亚国

2、内局势越来越紧张,内战阴云笼罩大地,大批难民在冬天已经到来的寒风中奔向遥相呼应的邻国。C与人交往需要彼此坦诚,那些胸中无数的人不仅会在交往中受到更多排斥,甚至有可能被团队彻底边缘化。D金融邮报认为,印度明知本国在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受到歧视,却不愿投桃报李去善待外来投资者。答案DA.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不能用于“对李女士的经历”,一般用作与学习或研究有关的谦辞。B.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此项把“遥相呼应”理解为“相邻”,使用错误。C.胸中无数:对事情不了解,没有底;没有把握应付。此项理解为“不坦诚”,使用错误。D.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友好往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

3、一句是 ()A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B节前,股票指数围绕2 000点整数关口来回震荡,节后,市场能否突破这一关口,维持强势上攻趋势,节假日期间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是关键。C高中新课程改革自从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逐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走向“合作、探究”的自主式学习。D在携程旅游网发布的清明小长假旅游人气排行榜上,三亚高居榜首,其中康年、万豪等亚龙湾片区酒店预订率近90%以上。答案BA.成分残缺,在“自主创新”后加“能力”;C.偷换主语,

4、将“自从”提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前;D.前后矛盾,“近”和“以上”任意去掉一个。二、古诗文填空4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未尝不临文嗟悼,_。(王羲之兰亭集序)(2)_,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_。(陶渊明归园田居)(3)凄凄不似向前声,_。座中泣下谁最多?_。(白居易琵琶行)(4)_,开妆镜也;_,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5)野哭千家闻战伐,_。卧龙跃马终黄土,_。(杜甫阁夜)答案(1)若合一契不能喻之于怀(2)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4)明星荧荧绿云扰扰(5)夷歌数处起渔樵人事音书漫寂寥三、诗歌鉴赏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后面的题目。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八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1)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答:_ (2)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答:_答案(1)语言:这两句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

6、,很有雅致。意境:这两句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2)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对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作者倍感伤感。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国家的兴

7、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四、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张安稳的睡床秦珍子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

8、”,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

9、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

10、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

11、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6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答:_解析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

12、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地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的理念和智慧。答案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7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解析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

13、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答案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8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答:_解析“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

14、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答案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

15、虑、期待和呼唤。9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答:_解析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确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答案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对三种观点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