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8051820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两者的首要目的是A取代血缘政治B进行赋役征发C实行社会救济D维护社会治安2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3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

2、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4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土身份主持进士科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进士及第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其中苏辙、曾布、吕惠卿、章停等九人后来官至宰辅。这一现象说明宋代科举A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B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5文献通考记载:“延康(东汉献帝)元年,尚书陈群以为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

3、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下列关于“九品官人法”的解读,正确的是A由“中正官”根据出身门楣评定人物的才能B是各个州郡县选拔各自地方官员的选官制度C考选方式封闭,造成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D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打破门第界限6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 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体现在()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优化决策程序 地方设置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政策ABCD7唐太宗时颁“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姿诏”,其中规定“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准户减少

4、,以附殿失”,因此即使实际人口减少,官员也不削减户籍,成为“虚存户口”,照常征税。这反映了当时A精耕细作水平提高B赋税制度弊端显现C官员考核制度完善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8天监四年正月,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否则必须年满30岁。同年,梁武帝还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梁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的调整A体现出公平选才的原则B废除了士族子弟人仕特权C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9如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间概况唐初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武则天时期监察

5、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日:“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唐德宗时期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C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10史载“武德,贞观世重资荫”,据统计,“从武德五年至显庆六年(622661)的40年间,进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只及显庆时期每年人流(官阶从九品外登人九品内)总数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唐初社会秩序动荡B九品中正制的崩溃

6、C科举制度存在弊病D门阀世族势力强大11“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产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上述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A阻碍商品经济发展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C加强人身依附关系D加重人民生活负担12在唐代,进士出身成为“上林华选”,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而在唐朝后期,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此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后期()A官员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B官吏选拔的程序日趋完善C世家大族的地位日益没落D科举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3唐代贞观年间,

7、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免决策失误14晋书中记载,东晋明帝为了稳定政权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东晋延续了前代选官制度中对家世的重视家训通过自身本质特征成为选官的重要条件其出发点为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稳固统治ABCD15学者邹玉峰认为“这一制度是抑制秦

8、朝以来中枢权力过度膨胀中传承重构与解决汉朝以来内廷权力不断异化时因袭再造的结果,更是中国古代官僚政体渐进发展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实现了皇相之间和丞相之间新的顶层设计。”这一制度是指A九品中正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D军机处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

9、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2)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至如赋役旧法,乃是圣祖典章,行之百年,

10、人以为便。兵兴之后,渐隳(hui,毁坏)经制,此所谓时之弊,非法弊也。时有弊而未理,法无弊而已更,埽(sao,同“扫”)庸调之成规,创两税之新制,立意且爽,弥纶(治理)又疏,竭耗编,日日滋甚。陛下初膺宝位,思致理平,诞发德音,哀痛流弊,念征役之烦重,悯烝黎之困穷,分命使臣,敷扬惠化。诚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室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shu,解除)其厚敛。而乃搜摘郡邑,劾验簿书,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792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的观点。18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

11、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晋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

12、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摘编自丁韪良西学考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指出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主要原因。(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建设的认识。19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政治制度篇)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材料二 时间

13、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走向衰亡篇)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

14、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唐代在人才选拔上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唐武则天长安二

15、年(702年)始置武举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封弥(糊名)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迷信誊录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6、知识,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试卷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2B3D4C5C6A7B8D9D10D11D12D13C14D15B16(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演变:由德行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等。17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租

17、佣调制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两税法。两税法并没有颁布全国统一的税额标准,而是改用每州摊派的办法来确定,政府为追求国库的充裕而增加赋税,加重人民的负担。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庞大,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民困国穷,财政枯竭,经济处于崩溃状态。陆贽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的思想,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陆贽进一步阐发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均节赋税恤百姓的思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但陆贽的民本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18(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方式都主要为举荐;

18、都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实施初期都曾选拔出优秀人才,后期都导致世家大族特权地位的加强。(2)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原因: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3)认识公正公平、严格透明、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设,往往影响社会发展、国家的治乱兴衰人才选拔应该公平、公正;选拔的人才应该德才兼备;人才选拔机制应当具有激励功能。19(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战乱:安史之乱。20(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科举制是靠才能,九品中正制是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科举制是考试,九品中正制是举荐。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基本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3)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答案第8页,共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