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7141099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知识点一 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_回

2、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2 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 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 循环。(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在无机环境中以 和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以 的形式,沿 渠道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 形式传递。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三)温室效应1 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的平衡。2

3、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 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大力推行 (增加CO2的去路)知识点二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和 。1 二者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 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往返。(二)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 形式流动 等基本元素的循环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性质开放式:地球之外的太

4、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传递是逐渐递减耗尽为止封闭式:生物圈是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特点 、 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 范围生态系统的 各营养级 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图: 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5、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生物的富集作用概念: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分类: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知识点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 探究性试验的一般步骤:(1)_(2)_(3)_(4)_(5)_。2 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A2BB1B2结论分析大 气植物五动物物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例1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

6、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b dA.夏季,abce B.秋季,efg gC. 春季,gbef D.冬季,dcf c e f c解析: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 ;在秋季,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 ;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答案:A 例2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固 D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A B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生物群落中的碳是以

8、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其中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存于地层中。答案:(1)C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4)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课堂随练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和染色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 D. 线粒体和内质网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

9、态系统中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5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化能自养生物 B动物和微生物 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和动物6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

10、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7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8 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DDT,该现象说明了: ( )A. DDT使挥发性物质 B. 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 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 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食9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10

11、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CO2O2CBA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D煤,石油14 看图回答问题1) 这是 元素的循环。2) 写出所示过程的名称: 3) 图中A、B、C、D各是什么生物?A B C D 4) 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 ,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5) 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 14如图为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循环实质上是物质在圈与圈之间转移。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出各圈中碳素的贮存形式,用“十”或“”标明是否参与碳素交换过程。项目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碳素贮存形式是否参与交换上述分析得知,碳循环带有_性。(2)碳主要以_形式循环的。(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_;由绿色植物通过_传递到各级消费者。(4)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表示_;表示_;表示_。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变色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