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试题(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期末试题(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
2、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
3、之间)的过渡区域。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有的变化突然。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14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
4、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15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整套构件组成的个体。16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17.shelford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18.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综合称为繁殖成效19生理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部分可被光合作用所利用。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在生态学上理解成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辐射40%50%20.光周期: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5、21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他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得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周期)即需要一定得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规律即有效积温法则。2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23.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为亲本投资。2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
6、发育而发生改变。2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26健种群: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伞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edificater或constructive species)。27盖度:盖度(coverage)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简答1、何谓种群空间模型主要有哪几种类型?7何谓种群的分布格局
7、,哪几种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为三类: 1)均匀型(uniform) 2)随机型(random) 3)成群型(clumped)2、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差异及优缺点r对策者特点: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和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次(一生中)。K对策者特点:a、生境稳定;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c、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生殖并重复多次
8、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1)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照顾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2)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只有较高繁殖能力才能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故谁有较
9、高的繁殖能力将对谁更有利,即不稳定环境中具有较大的rm是有利的。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在稳定环境中进化的,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Logistic方程中的饱和密度k)对谁有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3、何谓Gleason-Clements轴,是由什么学派的理论演变而来的?各学派的理论有和主要不同?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括全部真理,现实的自然群落可能处于个体论到机体论的连续谱中的任何一点,或称Gleason-Clements轴中的任何一点。争论焦点机体论观点个体论观点两条途径群丛单位理论指导下的群落学研究从种群独立性假说出发的群落种群
10、研究群落类型真实的、自然界中的客观实体抽象的、人为群落比拟有机体、生物的“种”群落比拟为有机体,欠妥 群落边界明显的逐渐过渡群落分布间断分布连续分布代表人物Clements(1916,1928) HAGleason( 1926 )4、何谓层片?有和主要特征?层片一词系瑞典植物学家H. Gams首创。他将层片划分为三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啊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部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
11、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部占据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5、何谓中度干扰假说,干扰理论对生态管理有何意义?缺口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多样性,据此T. W. Connell等提出了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干扰理论对应用领域有重要价值。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因为中度干扰能增加多样性。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冰河期的反复多次“干扰”,大陆的多次断开和岛屿的形成,看来都是对物种形成和多样性增加的重要动力。同样,群落中不断地出现断层,新的演替,斑块状的镶嵌等,都
12、可能是维持和产生生态多样性的有力手段这样的思想应在自然保护、农业、林业和野生动物管理等力面起重要作用。例如,斑块状的砍伐森林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但斑块的最佳大小要进一步研究决定;农业实践本身就包括人类的反复干扰6、如何区别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不利效应表现为出生率下降而死亡率上升。逆密度制约:出生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将天气因素、CO2浓度等随机作用的因素看成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把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空间竞争等因素看成是密度制约因素8、全球初级生产量的分布特点。(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地球表面生态系统大体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
13、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型。前者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主要原因是占海洋面积最大的大洋区缺乏营养物质,其生产力很低,平均仅125g/m2.yr,有“海洋荒漠之称”。(2)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平均为2200g/m2.yr。由热带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一般认为,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是导致初级生产量随纬度增大而降低的原因。(3)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输入,它们的净初级生
14、产力平均为1500 g/m2.yr,产量较高。但是,所占的面积不大。9、个体论演替观及三种主要模型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认为机会种(初始物种组成)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 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抑制模型:先进入生境的物种会抑制后来物种,演替的结果决定于谁先进入生境忍耐模型:任何物种都可以作为演替的起点,先进入的物种并不改变群落的环境使得对后来物种有利,当不能忍受环境压力的物种被淘汰后即达到演替顶级10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要素?(1).非生物环境(无生命部分)能量因素,物质因素,气候因素物质因素无机物:单质,
15、化合物,两者的联结者有机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殖质(2).生产者:以简单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3).消费者:所谓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以取食生产者来生存,(4).分解者: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与生产者相反。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直接影响。 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生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间接影响。(2)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冷害原因: a.损害细胞生物膜,b.生物膜的结合酶与游离酶之间反应速度失衡
16、等等。 冻害原因: a.原生质失水,蛋白质凝固;b.原生质机械损伤等。(3)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对动物的影响 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凝固,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麻痹等。 对植物的伤害 生理饥饿;蛋白质结构破坏;毒物生成;高温引起旱害;缩短生育期等。2、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1)如果 N 0,(1N/K ) 1,几乎全 部 K 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实现;2)如果N K,那么(1N/K) 0,几乎全部 K 空间已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3)当 N 由0逐渐地增加到K值时,(1N/K )项由 1逐渐地下降为0,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3、生物密度
17、效应的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2)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上杠)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3)-3/2幂定律: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上杠)与密度(d)的关系表达4、演替的类型(1).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2).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3).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4).按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内因演替、外因演替(5).按群落的代谢特征划分自养演替、异养演替5、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
18、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稳定性7、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论述二、边缘效应对生态系统有何主要影响?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
19、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分和的林绿草甸,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佃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荡。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内部的鸟仅登记14种,但在林线地带达22种,W J Beecher曾用一定面积的鸟巢数来说明边缘效应。三、何谓演替单元顶极?前顶极分为几种类型?单元顶极与多元顶极有何区别?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演替初始阶段的生境和物种可能差别很大,但是最
20、终会演替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前顶极分为四种类型在某一气候区内,由于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稳定的群落称演替的前顶极1)亚顶极达到演替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2)偏途顶极由于强烈和频繁的干扰因素引起的相对稳定群落(火烧、放牧)3)前顶极局部气候条件优越产生的较优越的气候顶极4)超顶极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的区别: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顶极论认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内,所有群落都趋同性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都趋于一个顶极。单元顶极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总会产生一个单一的
21、顶极群落,但是气候条件也随时间发生着变化(如冰川时代的洪水等),因此植物总是在适应着变化的气候,单元顶极论所描述的平衡条件永远不会达到。四,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自然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
22、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五、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五到六级?动物距离基础能源(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越近,受到取食和捕食的压力越大,这些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多,生殖能力也越强,可以补偿因遭强度捕食二受到的损失。距离基础能源越远的营养级,越有可能捕食更多营养级的生物。特别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动物(食肉动物)数量最少,生物量最小,能量也最少。以至使得不能再有别的动物以他们为食,因为从他们身上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捕食而消耗的能量。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与食物链一样,营养级数也受限制,一般为35级,很少有能超过6级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