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下雨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下雨了》.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班音乐教案:下雨了(大雨和小雨) 襄阳市高新区中心幼儿园教师:邓杉教案设计思路: 生活中的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怎样让幼儿去感受声音,发现声音、表现声音、创造不同的声音,让每个幼儿感受不同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正是本次活动中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选择下雨了这首音乐,首先是因为这首曲子很简单优美。它是由缓慢和轻快两种旋律组成的曲子。整首曲子主要是表现下雨的情景,大雨是哗啦啦的声音,小雨是滴答滴答的声音。曲子前后两段的节奏快慢对比非常明显,曲子的前半部分下大雨声音较大,后半部分下小雨声音小,这样的曲子比较符合小班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并能让幼儿在爱听、喜欢听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
2、共鸣和表演欲望。重难点分析:这首音乐的重点在于大家欣赏和感受的同时,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身体的动作表现下大雨和小雨的动作。难点在于前后段曲风声音大小节奏不同,所以在幼儿创编动作和表演歌曲上会有大声与小声的一些表现差异。教法分析本次活动是富有情节性的音乐活动。为了能更好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探索和创造,我们设计了以故事导入,并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等道具来展开活动。整个活动,让幼儿感受小雨变大雨的过程的同时,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歌曲中不同声音大小、节奏所表达的情节。为了尊重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下雨的动作,采用分段欣赏、感知音乐及表现音乐来鼓励幼儿自主创编选择肢体语言。为了满足不同
3、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同时又参与到幼儿的自主表现活动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激情,从而实现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确保幼儿在轻松、自然、快乐中感知、体验、学习。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的音量变化,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音高及音低。 2了解音乐的强与弱,用声音与动作表现强弱、高低,表达歌曲的情绪,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正确地使用乐器,学会看指挥,能整齐地齐奏。 活动准备: 沙锤乐器若干,大雨小雨的录音、大鼓、小鼓。活动过程:一、幼儿听音乐进行曲,按节奏合拍的拍手走步进入教室。二、感知音的强弱、大小,老师敲大鼓和小鼓,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大鼓的声音和小鼓的声音。三、引导幼儿发现鼓声的强弱、大
4、小声的变化,请幼儿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有强弱变化,如:车开远的声音,近了强,跑远了弱。火车到站声音强,开走了声音弱。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出示节奏卡带领幼儿用动作或声音表现出来。 车开远 火车进站四、 故事:在一片森林里,住着很多小动物们,有小猴、小鸟、小熊等等。太阳公公出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啦!突然,下起了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小动物们都急忙跑回家躲雨了。慢慢的,雨越来越小,滴答、滴答、滴答小动物们又都跑出来玩游戏了五、 放录音,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引导幼儿感知区分大雨和小雨,出示节奏卡带领幼儿分辨大雨和小雨对应的节奏型 大雨 小雨六、歌曲:下雨了(1)放录音启发幼儿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并让幼儿学一
5、学大雨小雨的声音。(2)老师范唱全曲,幼儿欣赏,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3)利用整体都唱的方法,重点辅导幼儿唱不准的句子,吐字要清楚,要唱出强弱的变化。(4)老师和幼儿分角色唱。(5)老师再次范唱,幼儿欣赏,用声音大小的变化来表现大雨小雨,把歌曲唱的生动,即富于艺术表现,幼儿可随着大雨小雨的节奏来进行相应的动作。七、听音合奏(1)听音乐让幼儿练习X拍的节奏、强弱。(2)教给幼儿正确使用乐器沙锤。(3)幼儿手拿乐器为乐曲伴奏。幼儿学习时先分部,后集体,鼓励幼儿按音乐的节拍大胆的敲打乐器。八、音乐游戏:(抢椅子)游戏玩法:全体幼儿每人一把椅子在圈上坐好,游戏开始,幼儿都在椅子上面坐好,听音乐双手叉腰
6、脚做小碎步顺圈走,当音乐突然停止时,所有的幼儿马上抢外圈的椅子,只有一名幼儿没有抢到(受罚),也可让他表演节目或当中间人,游戏重新开始。学情分析: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活动采用了引导幼儿用声音大小的变化及快慢的变化等的动作,他们很容易接受。教师只需要帮助幼儿梳理已知经验,引导幼儿主动表现,鼓励幼儿探索创造,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能使他们的音乐素养有进一步的提升。活动延伸和反思在第二课时进行练习时,并用乐器尝试演奏全曲;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创编动作,进行舞台表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演能力。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目前,幼儿园用着唱歌、律动、音乐游戏等陈旧的教育模式,而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