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行为辅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幼儿行为辅导何钧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对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 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幼儿,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只
2、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
3、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受一些充斥着暴力、复仇的镜头的动画片、卡通片影响,而幼儿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因此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面发生攻击;模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
4、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恰相反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末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
5、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待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
6、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2、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扬扬把自己比做警察,把东东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东东开去,还用擒拿的
7、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东东哭着跑来告状,扬扬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扬扬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扬扬使劲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扬扬也很勇敢,对不对?”扬扬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扬扬:“你喜不喜欢警察?”扬扬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扬扬向东东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
8、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待业的心理因素。3、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
9、、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 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4、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
10、在玩橡皮泥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5、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
11、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1) 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
12、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 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行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
13、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研究发现,儿童之间的攻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攻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攻击性行为的矫治是个循序渐进的坚持不懈的过程,攻击性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在进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孩子年龄小,发展不稳定,有所好转时还会出现反复;某些家庭成员不配合、甚至到幼儿园毕业时还需要继续等,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展
14、工作,不可步子太快。 (4)在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同时,从另一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解释,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行为不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