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996201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11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1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文言文阅读.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考命题规律1.考点扫描考点名称考点热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5)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6)拓展迁移2命题趋势分析(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815分之间。(2)预计2013年考查的内容是: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

2、异义、词类活用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属于文意把握题,考查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文章。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I知识梳理与归纳【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字词句知识归纳(一)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

3、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

4、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永之人争奔走焉。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1)望晚日照

5、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2)瞻余马首可也。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1)余闻之也久矣。(2)洋洋乎与灏气俱。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如: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二)词类的活用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

6、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做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

7、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下面分类说说词类的活用问题。1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

8、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且”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2)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这里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

9、在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为后”。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2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10、”。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昨夜见军帖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且“暮”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应该注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第一个“老、幼

11、”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6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

12、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锐”也是同样情况。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7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

13、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它惊、使它鸣”。8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并不多见,试举一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为”以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9动词活用如名词。动词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作“伏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动词代表的动作可以指代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

14、法,学习时应该注意。总之,文言实词活用有四个特点,考生要仔细体会这四个特点。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就用如动词。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得较少。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意动用。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十谓十宾”的句式代替“主十谓十宾(兼语)+谓”的句式,这样做可以使句子简洁,但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翻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意,可以灵活翻译

15、,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此

16、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3)以动词“为”或代词“是”表示判断。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他们一样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考生要牢记判断句的特殊标志。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1)用“为”或 “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2)把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

17、引出施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也可用“见”与“于”的搭配,或“见”与“被”的对举来表示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可能省略。(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如:()见渔人,

18、乃大惊,问所从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两句中的()表示是省略的主语。(2)谓语省略。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3)宾语省略。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通过分析动词,就能知道被省略的宾语。如:随园主人授()以书。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余闻()而愈悲。这三句()中都省略了宾语。(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如:林尽()水源。口技人坐()屏障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三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省略句,需要

19、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4倒装句:(1)谓语提前句。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如:甚矣,汝之不惠。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2)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且焉置土石?子何恃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彼不我恩也。城中皆不知觉。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之

20、为”或“是”等作标志。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的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定语在句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来选择对译方法。(4)状语后置句。“以”和“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

21、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如:屠惧,投之(以骨)。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上这些知识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注意。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一定要记清楚,此为考试之重点。(四)通假宇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情况。本来应该写作“甲”却写成了“乙”字(“乙”字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我们称“乙”是“甲”的通假字。通假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字(或本字)与通假字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完全不同,只是两字读音相同。如:、 便要还家。其中“要”通“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其中“尔”通“耳”。

22、二类通假字,一般称古今字,通假字与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情况不同。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其中“反”通“返”。为天下唱。其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说”通“悦”。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若遇到难以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通假字在古文中很平常。掌握通假字,就需要多阅读多积累。(五)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主要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落实关键词,根据语境翻译。翻译时,首先应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翻译过程中,要学会以下几种方法:1留2增3删4换5调。1留:即保留原样,不用翻译。留的内容包括:国号、朝

23、代名、年号、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称、一般名词,都不要译。如:(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2增: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如:(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2)-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竭。3删:就是删去原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帮助表达语气,可以不译;有的助词表示停顿,也不要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要删去;有的起某种连接作用,在翻译时也可不译。如:(1)公将鼓之。(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4换: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

24、换用本字。文言多用单音词,要相应地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来回)(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5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致,翻译时要作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翻译时,要先把介词翻译出来作状语,用在动词之前。如;(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按照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选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内容或写法。1认真阅读所

25、给材料不要认为已经读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阅读原文。阅读原文的目的,是在答题之前,对所选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这种把握,解答试题就会得心应手。2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上的理解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找准文章中的“原句”。3.准确表述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4开放性试题很多古文蕴涵着哲理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慢慢品读,认真体

26、会,通过开放性思维来理解和欣赏。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再适当做些练习,文言文的复习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典型例题精讲】【例1】(2012,南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其一犬坐于前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敌( ) (2)股( )3翻译下面句子。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在与狼

28、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易错分析:在这句话中“犬”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狗那样”,修饰“坐”,划分时“犬”和“坐”不能分开。2(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大腿3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4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

29、的后腿并杀死了它。5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意同即可)【知识拓展】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例2】(2012,呼和浩特)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30、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昊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令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

31、卜之鬼乎?”陈胜、昊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会天大雨 会:(2)为天下唱 唱: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先天下之忧而忧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佣者笑而应日足肤皲裂而不知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32、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苦秦久矣。(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5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答案】1(1)适逢,恰巧遇到(2)同“倡”,首发或倡导2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难度较小。“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再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和它意思相同的一项。题干中的“之”是“到”的意思,与此项意思相同的是C项;A项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B、D项是“的”的意思。做此类试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常见文言

33、虚词的用法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3C【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难度适中。四个选项分别涉及“而“数“故”“乃”的意义和用法。其中C项中两个“故”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的原因”的意思;A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意为“可是”;B项两个“数”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第一个“数”是“屡次”的意思,副词;第二个“数”是“几”的意思,数词。D项两个“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第一个是“是”的意思,动词;第二个是“竟然”的意思,副词。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必须把工夫下在平时,注意日常学习中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扎实掌握。4(1)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关键词“天下

34、“苦”)(2)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或: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关键词“往往”“指目”)5鱼腹藏书(或: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知识拓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3】(2012,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 4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

35、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36、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前人之述备矣( )(2)连月不开( )(3)薄暮冥冥( )(4)至若春和景明(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迁客骚人的情:_古仁人的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4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37、看法。_【答案】1(1)详尽 (2)放晴 (3)迫近(4)日光2(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4示例一: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示例二: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

38、,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方法总结】谈观点和看法的题目,在答题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对接中考基础测试1(8分)(2012,哈尔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3)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39、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恿,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足,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辜。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缀袍敝衣处其闻,略无慕艳意,以

40、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叩:_ 被:(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解决“无书”的办法:解决“无师”的办法:_2(11分)(2012,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痰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口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41、,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则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加富良马,其子好骑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记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

42、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3(15分)(2012,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

43、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缋。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遥之。”(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肉食者谋之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小惠未偏( ) 小信未孚( )公将鼓之( ) 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略写 一。这样安排,突出了

44、曹刿的“远谋”。(4分)(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4(8分)(2011,北京)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回答下列问题。一簟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芙、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有教材不分段有教材为“辩”,有救材为逗号。有教材为叹号。有教材为逗号有教材为逗号。有教材为“乡”

45、。有教材为冒号。(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蹴尔而与之 蹴: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呼尔而与之。(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5(10分)(2011,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问题。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46、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食之不能尽其材B愿终守之,弗敢易 未果,寻病终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否,非若是也 安能辨我是雌雄(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陵君识破泰国野心,拒绝了秦王要求后,希望唐雎能去化解秦王的“不悦”。B秦壬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接受“易安陵”。C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姿态,并指责唐雎竟敢在他面前“逆寡人“轻寡人”。D唐雎申明“受地于先王,愿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