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 在传统当中,我们十分强调教师的“教案”,这不能不说是对的,但它有容易被掩盖的另一面,从好的方面说,“教案”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从坏的方面说,它往往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把“他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去发展,因而失去了引导学生创新的可能。而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则更注重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因而,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供思考。(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学生的认知明显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已认知的对象少;二是已认知的对象构不成系统;三是需要补充认知的内容多。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而庞大的任务,一蹴而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此必须随时把握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特点
2、,把信息的解码与编码的相关规律了解透彻。因而,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修整、组织,处理教学内为方面容,按顺序施于学习者;使学生能够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任何思想,任何问题,或任何一种知识,使任何特殊的学习者都能用一种可辨认的形式去理解它。学校的任务就是把各种繁杂的知识转化成各个年级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也就是学生容易接受而又有一定认知难度的结构。此外:“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外化出与内化知识A相关的能力、方法,乃至相应的品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了学生的
3、认知链问题,就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相反,教师的包办代替是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的。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二)关于作品的思想性处理目前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存在问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鲁迅作品本身的难度造成的。但也不能由此说,因为鲁迅作品难教,因而不教或少教。鲁迅作品的难教,并非是指它的艰涩,而是指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难于一时理解而已,无论它的思想性还是它的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都难于让人企及,因此,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富仁先生说,鲁迅先生更主要的是思想家,“鲁迅的思想无法表述,因为它是精神性的。”“鲁迅研究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逐渐
4、建立起能够表述鲁迅思想的一种普遍能接受的语言形式。”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十分重视鲁迅的思想性的,但是,由于作品本身的深度及时代不同,作者的理解不同,这就给教学鲁迅作品带来困难。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对鲁迅的思想性认识是并不深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流于人云亦云的境地。比如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鲁迅以其冷峻的目光,面对严酷的现实,第一个彻底地告别了传统文化,超越了历史和价值,超越了感情与理智,对传统文化思想进了整体反省。他对传统文化稳定结构的揭示,对这个结构下群体、个体的文化心理、国民意识的开掘,考察了传统文化的整体功能和人类文化发展走向的差异,旨在探讨打破“铁屋子”疗救国民精神的方剂。这种反省的思维过程
5、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比如,鲁迅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他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封闭、令人窒息的气息。无论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小说的每一个用语,无不浸透这种良苦用心。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祖祖辈辈繁衍的人,同样带着古远的色彩,尽管已是斑驳陆离,仍旧是古远的底色,古远的韵味。时代之光似乎照亮不了这昏黄的天宇。于是七斤们只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津津有味地咀嚼关于“雷公劈死蜈蚣精”或是“怪胎”之类玄而又玄、老而又老的话题.(三)关于作品的文法论处理鲁迅先生是十分反对一步九回头的作文方法的,但是不能不说,鲁迅的文章实在是作文法运用中的精
6、品。似乎教师们都比较看重鲁迅的作文法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在教学中我们对鲁迅作文法的理解也并不深入。许多作品都流于表面或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从作文法中得到什么,只知道是倒叙或插叙之类,如此等等。许多教师并没有能深入到作品的内核中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鲁迅作品文法的理解。有人说鲁迅作品的技法太难学习,也太难教学,因此,畏缩不前。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鲁迅作品文法上那些宝贵的内涵。比如,他的叙述极有条理。但凡文中的故事,转到他的手里,一定是很完整的。阿Q干什么活,祥林嫂怎么死的,孔乙己如何隐身而亡,小事如何之小,迅哥儿的故乡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没有人不耳熟能详。其次他的文章注意剪裁
7、。在他的文章里,绝不做无用功。但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他绝不提及,但又十分注意使主题在含蕴百迭中得到升华。如记念刘和珍君,写的是刘和珍的死,但对文章背景的介绍、感情抒发却使主题在反复吟咏当中得到提升,这样文章也就不仅仅是一个人死的问题。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实写的是五个青年朋友在革命斗争中被枪杀而死的故事。但它的内容又绝不是故事所能够涵盖的。由此可见,没有相当的阅读技能,休想领悟鲁迅叙述的故事和他的内在精神。第三,他的作品十分注意人文性与思想性。没有人文背景的文章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此外,我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文法问题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认识:l.法其所法。鲁迅十分讲究文章作法。小说如此,散文如此
8、,杂文更是如此。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规律的角度学到的。教师要了解鲁迅作品写作方法的根本,如鲁迅作品重视叙述、重视文章主旨叙议结合巧妙等等。比如,鲁迅的小说比较喜欢用倒叙的方法,以此切入正题。形成他的风格。狂人日记,整篇小说虽然用的是日记体,但开头却是以“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的叙事角度来行文的。整个时间的跨度远在30年以上。而小说的分节叙述也每有追索过去的笔调。孔乙己虽然开头写的是旧时“鲁镇的酒店的格局”,但接着就以“小伙计”的身份来叙述20多年前的孔乙己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故事。至于故乡更是在我、当,一开始就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直达故事为核心。而阿Q正传是写
9、在阿Q“逝世”“一两年”之后,叫做“一面要做(正传),一面往回想”。社戏写的是“我在倒数上去的2O年中”所经历看戏的故事。祝福写祥林嫂,也并非以传统笔法而为,单是“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一句话,就能使读者得到一个鲜明的印象,祥林嫂是已经死了。她的故事作者马上就要写将出来。在酒楼上也是以“我的家乡”为背景来进行写作的。这种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避免了小说叙事中的拖沓与冗长,而直接把读者引入了作者的阅读空间,更便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揭露。2法无所法。教师要了解鲁迅作品写作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这方面,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第三章中总结过鲁迅在文艺创新中所作过的各
10、种尝试: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的各篇又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孔乙己和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伤逝诸篇中,他又扩展了高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范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为抒情篇章中感情和心理撞击的分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艺术处理(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弟兄)其实鲁迅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所采用
11、的技巧也很普通,只是他运用得更加熟稔罢了。而这其中的根本,就在于鲁迅抓住了叙述这个核心。3.法其所用。鲁迅作品在教学中的一个失败之处在于,我们学了鲁迅的作品往往不能借鉴。这就要求教师对鲁迅作品进行分解,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比如,选择鲁迅作品的经典作品,从模仿一句一段或一篇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等等,以此形成学习鲁迅的一种良好风气。(四)关于作品的字词问题对于鲁迅的作品,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有一种说法,认为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错字、别字,无法教。其实,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为此我们倡议按以下的原则进行理解:l.这是历史的必然。鲁迅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大家,他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可能是我辈所不能
12、比拟的:一是他十分注意从生活中选择语言,如风波、故乡,但他又十分注意“无一字无来历”,如他的大量杂文。二是他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如孔乙己药。三是他爱用那些常见而独到的字眼,如“蹩”(药、拿来主义),有时候是一些生字。四是他有着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只要他觉得需要,他可以拈之即来,拿来即用,用得其所。所有文字方面的这些问题,都是中学生阅读的拦路虎。对于那些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作家来说,要他们用他所不熟悉的后人的文字方式来进行创作,显然不现实。况且用今天的文字标准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去衡量前人的作品,更是有如削足适履、本末倒置。2.关于个人的文字风格问题。鲁迅先生的遣词造句确实与众不同,这正是他的作品
13、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既有鲁迅字斟句酌的文字运用的态度问题,也有他对文字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还有他的使用习惯。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能进入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核,那么我们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正是百谈不厌。学生们对鲁迅的遣词造句颇有非议,认为鲁迅作品的一些句子文理不通,有学生举例:“鲁迅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评点:佳句。我说:这里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人,另一个也是男人。老师评点;废话。这样能说服人吗?”这里明显既有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更有教师教学不得法的问题,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现出了教师理解力的极度贫乏。以此用之于教学,当然是不能有什么
14、效果的、而鲁迅却正是用这样特殊的表达来抒发他内心的孤寂与沉闷心情的。实际上,鲁迅作品的开头文句,好多都简直可以称之为经典之经典。如:“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雪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论雷峰塔的倒掉)“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还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孔乙己)以下几句,可能算是最为典范的鲁迅式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
15、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五)关于综合教学设计的案例1支架式教学故乡的案例。在教之前,我们让学生明确故乡是一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经典小说。因而,“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或者说支架。在教课之前,我们可以拟定此课的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要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的,没有相应的设计是不行的。进而围绕这一目的设计课时。如,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16、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20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两方面6个小故事:20多年前的故事20多年后的故事1)20多年前“我”家的故事4)20多年后“我”家的故事2)20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5)20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3)20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6)20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随后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教学控制问题: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
17、话题的问题。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4)学生的一切活动皆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内容。5)6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学生对故乡一文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2运用抛锚式(锚定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案例。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7O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如文章一
18、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
19、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既然文章是纪念对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她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到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
20、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
21、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我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早晨,我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令人吃惊的是,她
22、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使死。”)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找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很悲哀。”
23、“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其次,是针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
24、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正面讲解课文,学生更容易换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3随机入进人教学的案例。对于论雪峰塔的倒掉一文,不要说初中学生,就是成人读者,也未必理解原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作微言大义似的讲解,只需把杭州雷峰塔的史实告诉大家即可。假如还有所余,不妨告诉学生,雷峰塔因为国民党政府管理不善,是被当地的老百姓迷信而挖塌的。而塔倒了以后,封建士绅们却大谈特谈,但都是空谈,而鲁迅认
25、为空谈误国,所以写了这样一篇以及另外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这样的随机教学中可能比起单纯的课文讲述更有吸引力。就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而言,假如我们在讲述过程中还能配以古人写雷峰塔的诗句或鲁迅所写的第二篇雪峰塔的文章,可能更有效。尽管他们还不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此文章的作用。(六)关于教材编辑问题鲁迅作品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是最大的。但在文本的编辑上,都是以完整的选文式为主(小学课本中有故乡的选段),似乎多年来加改变过。在我们所了解的教材编辑体式上,还未见过篇章式(编程式或教程式)的编辑体例。因此我们有一种设想,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鲁迅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文体式的编排方法,或以写作方法类
26、别为主进行阶梯式的编排,或以写作内容为主进行阶梯式的编排,字数可由少渐多,方式由简到繁,练习可由词到句,由句到篇,配以相关的文史资料,直接由学生进行模仿,进而体会鲁迅作品的内在精神。假如学生在学习了鲁迅作品后,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性思考上,这对他们的用处可能是不明显的。而只有在模仿当中,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状态。实际上,我国有很多从事文艺创作的大家都无不从鲁迅处得益。有两位杂文家最为典型,一是徐懋庸,一是聂绀弩,都是高手,像这样的高手是应当被教学所重视的。至少应当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问题专家证明,只靠听觉获得的信息,经过3小时后,可保持3O,3日后保持的只
27、有lO;只靠视觉所获得的信息,经过3小时后,可保持72,3日后可保持20%;若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所获得的信息经历3小时后,可保持85%,3日后还可保持65。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现代教育带来一片曙光。假设我们把传统的阅读方式看成平面的展读式,那么,今天的交互式阅读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立体的和网络的阅读状态。而对于鲁迅作品,我们几乎一直是处在传统的核心当中的,不能不说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依然保守着坚不可摧的传统特色的教学模式。好多与现代相关的可借助于技术来提高学习效能,而且普遍适用于各门学科的现代教育手段都与教学无关;很多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迎刃而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白白花费许多宝贵的
28、时间。比如:鲁迅作品集长达18卷约两千万字,要我们在“负”还未“减”的情况下去一页一页地读,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在网络技术无比发达,网上资源无比丰富,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鲁迅作品都已上网,有相当一部分鲁迅研究成果已登陆网上,网上阅读、网上教学都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只要稍加用心。即可为我所用,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利用率。所有这些内容无不需要我们去探索。如拿来主义曾涉及到梅兰芳,如果我们要了解鲁迅对梅兰芳的态度,用传统文本读法,则我们必须把近20卷鲁迅文集读个遍,并且作好笔记。而利用多媒体交互检索功能,我们只须找出“梅兰芳”这个关键词,就能调出所有相关的文章。再如,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本身,假如仍按传统的检索法,不单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而今网络化的检索方式(含光盘方式),却可以轻易地解决检索方面的问题。这种超文本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想像的。当我们要阅读鲁迅作品时,我们根本不必要一本一本地找出书来进行阅读,我们只要用键盘敲出我们所需要的关键字就可以了。网络带来的这种变革可能是过去10年我们所不能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