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970807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程标准和省考要求 课程标准 学习要求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 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 变。 2、列举

2、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认识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二 教材知识整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夏商周政治制度概述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王位世袭制:禹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启。从此, 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影

3、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 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 系。 (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 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 一手段主宰国政。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 称西周。周王采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为严密的控制体系。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 地,广建子国

4、,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原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巩固固政权;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4)内容:受封者: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其中,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义务:受封诸侯有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

5、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6)消极影响: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3、宗法制 (1)概念: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渊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西周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周天子作为嫡长子为天下大宗,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其余诸子分封

6、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特点: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利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建构了中国社会,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宗法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单位”的“家族化”、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都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 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宗法制是“里”,是

7、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和基础。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公元前230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1、形成条件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2、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国君称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以皇位世袭制、终身制、皇权至上和天下独尊为特点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的官制

8、为基础,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太尉,“掌武事”,主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系统。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3)郡县制: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作用:郡县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击了地方分 裂势力,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也是官僚政

9、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特点 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4、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得到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形成皇帝的独断专权和秦朝的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朝很快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推翻。 (三

10、)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权力很大。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频繁更换丞相;重用左右亲信近臣(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形成“中朝”与“外朝”相抗衡的中央政治制度。相权削弱,君权加强。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中央虽设有三公,但“事归归台阁”。 (2)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已成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进一步完备。内容: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掌决策,负

11、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运作程序是中书省(决策、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主管相关事务,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初采取增设管理机构以加强皇权的措施。设枢密院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

12、政,分割宰相财权。把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4)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替代三省,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等地区。 演变特点: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汉朝起,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王朝不断改革丞相制度和完善中央机构,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与朝廷对抗。通过汉景帝的“削藩”和汉

13、武帝的“推恩令”,王国问题逐步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唐朝中后期,设置许多节度使。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 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元朝:背景:为适应疆域辽阔的现状,并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内容:全国设十大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除十大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监管:行省的行政、军事、财政等权力都受到中央节制。对行省官员,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

14、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办法加以控制。 (4)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三级。 (5)清朝:省、道、府、县四级。 影响:分封制、封国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诸侯势力的膨胀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造成长期动乱;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不断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共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

15、产生过积极作用。 3、监察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手下的官员承担。 (3)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元时期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清朝的都察院等。 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成熟。初期的职能是监督和促进地方官员履行职责,后期成为职权上高于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受制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过程: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

16、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2)评价: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继承祖上权位。评价: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选拔。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评价:这种制度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德才评定,分成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评价:比“察举制”有所完善,但仍是以官举士,民意难以真正体现。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创始,唐朝完善。评价:(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

17、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的手段。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表现 (1)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背景:明太祖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威权专断”,威胁君权,是历代祸乱的根源。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多,分身无术;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形成: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

18、阁,内阁制正式确立。发展: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答批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并非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康熙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最初目的:及时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起初称军机房

19、,不久改名为军机处。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评价: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密折制:雍正帝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影响 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而同一时期西欧国家已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

20、度,政治上开始步入近代社会。总之,从秦朝到唐朝,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宋朝到清朝,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特别是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中危害尤为严重。中央集权制度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有精华有糟粕,应该批判的继承。 三、重要问题解析 1、掌握中国古代朝代的先后顺序,增强历史的时序性 尧舜禹后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十国乱,宋元明清帝王休。 2、宗法制的历史溯源和影响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因此,夏商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

21、部族色彩,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这种制度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

22、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但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两大基础 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点 皇权至上原则;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司法、行政

23、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积极方面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 (6)消极方面 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

24、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4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渐走向衰落。明太祖废除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王和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法律限制。中央在加强权力的同时,给予

25、地方一定的自治权。(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 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最高司法者,其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惟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极大的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典型试题探究 1、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 集权制度,下列表述不正 确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 秦律通行全国 中央机构地方郡县制 太尉丞

26、相御史大 夫 县下设乡、里 皇帝 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律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分封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 妻(正配)哥二哥(22岁)三哥(18岁) 妾一(侧室)哥大哥(25岁) 妾二(侧室)哥四哥(22岁) A 二哥 B 三哥 C 大哥 D 四哥 3、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

27、衰落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深远 A B C D 5、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 御史大夫刺史知州通判参知政事 A B C D 6、贾宜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的“制六合”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驰道 7、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提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的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

28、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8、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最符合孔子的这一说法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父权家长制 9、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

29、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秦()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设立宰相制 11、唐政府的政策法令从制订到执行,一般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1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 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 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 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 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3、

30、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 官僚体制的创新 C 中央机构的精简 D 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 14、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1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 周王室衰微 B 诸侯争霸局面形成 C 分封制的崩溃 D 阶级矛盾的尖锐 16、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它属于 ( ) A 公

31、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前期 C 公元前3世纪后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17、下列关于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实际名额分别是三和九 C 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任免 D 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县令 18、判断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是否正确 ( ) 在十年时间里,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齐、燕、楚,统一了全国。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最早建立县制。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 19、下列

32、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 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 A 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 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 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 D 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常挨饿 20、左边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 ) 2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 A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2、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进行一次土地丈量工作,以调整赋税。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 尚书省 中书省

33、门下省 户部 皇 权 A 年代 皇 权 B 年代 皇 权 皇 权 A B C D 23、元朝负责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枢密院 C中书省 D礼部 24、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设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 B C D 25、下列机构中其长官的职能与丞相最相近的是() A (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26、有位学者指

34、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代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 27、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B扩大各级官吏的来源 C把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D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28、“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主张是() A尊儒

35、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独尊儒术 2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一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是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依据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0、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立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

36、内阁制度 31、在2022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3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更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33、关于我国古代行省制度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在全国各地均设行省 D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3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了秦

37、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意思是说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车辆的轮距和书写的文字都相同。秦始皇还下令修筑由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称为驰道。驰道宽50步,两旁每隔三丈种一棵树。今天的一些道路还是沿当年的驰道的遗迹修建的。 材料二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部汉宣帝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的诏书册,内容是要求全国吏民在夏至这一天寝兵息战,举行疏浚水井、更换水火的传统行事。诏书册中详细记录了该诏书由御史大夫丙吉经丞相魏相、张掖太守,逐级下达到驻扎在边境上的基层军事组织侯、隧的经过。侯、隧相当于民政系统的乡、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居延汉简有关夏至日全国吏

38、民寝兵息战、疏浚水井这一诏令得以实施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皇祖明训 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说唐太宗和明太祖对

39、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出自己的理由。(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36、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经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请回答: (1)请举一二例“优良的政治制度”,并说明他们是怎样“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的?(2)概要指出所举政治制度中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37、清末御史张瑞荫在筹备立宪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

40、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段话反映了清末旧官僚对军机处的怎样的一种认识?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3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为中心。而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围绕着民主与法制展开的。可以说,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特点的政治制度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以唐朝为例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得到完善的? (2)明清两朝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简要评价其措施。 (3)试举例简要说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政治制度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

41、料一历代统治者在弱化对自己监督的同时,必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历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建立的总原则就是有利于皇权的强化。这种职权分明的监察制度对汉朝加强地方的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历代统治者为加大监察力度,使用的手段大致有二,一是提高中央监察官员的级别,使其机 构和长官具有权威性。二是在具体操作上,历代的作法可归结为两句话: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即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官(监察官)属中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这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办法,既可以提高执行监察的权威性,便于对地方的控制,又可以抑制他们飞扬跋扈滥用权力。统治者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42、然而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在加大监察机构权力的同时,也隐伏着监察权力的异化。 材料三中国历代监察制度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这无论从官职高低的设置,赋予权力的大小,或是从组织系统上来看,均是如此。监察京师的官员,官高位显,巡查地方的监御史则官低位末。在组织机构上,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御史往往只设于省级,将机构设到府一级的朝代很少,府以下的县乃至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则几乎没有。 以上材料均源自姬晓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总结出古代设置监察机构的目的。 (2)列举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设置的监察机构。(要求写出朝代和机构。至少列出三个)(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监察权力的异化”。 (4)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9、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有哪两对基本矛盾?明清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