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规划与建筑 一、设计依据与用地分析 1、设计依据 (1)关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台路规选202214、15号); (2)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设计规范; (3)本工程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4)甲方的设计要求。 (5)方案评审会议纪要(202295号) 2 、总平面用地分析 (1)气候特征:工程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色。初夏有梅雨,盛夏有伏旱,夏秋多台风,深冬有寒潮。多年平均气压1015.7百帕,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降雨量1593.7mm,蒸发量1283.9mm,多年平均日照1507.2H,
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2.4m/s。 (2)地块与城市关系:本工程用地为台州市路桥区灵山居住区的A地块与B地块,交通便捷。东、西、北至规划支路,南至南山路。 (3)地块的景观要素:紧邻地块北侧为路桥区中央山公园,山高70余米,风景秀丽,是理想的居住用地。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从本项目的角度出发,都应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住宅园地。 (4)用地基本条件:本工程用地呈不规则行,总用地面积71348.8M2。 二、规划原则 本工程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在充分满足目前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力求将本工程建设成为
3、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合理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它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更注重人们在文化上、心里上对“家”的热爱。在总体规划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原理和手法,在小区内引进一条形态宜人的水景,使小区内大部分住宅都能感受到流水的温馨与亲切。同时采用现代的规划理论及空间与环境的塑造手法,力求创造出融大气、雅致、理性与浪漫于一体的现代化居住区。 “家”是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化的生活概念,茅庐草舍可以为家,高堂华厦亦可为家。小区内以各种组团单元形式创造家的氛围,同时多层次的绿化、流水和人文景观,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使得小区富有极强的整体感和标志性。建筑的现代感和他所包含的文化内
4、涵结合整体环境的处理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小区的可居住性、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以人为本”。 三、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布局尽量坐北朝南,争取住宅的良好朝向与景观。全区设计有多种组合方式,规划整体而富有变化,保证开发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借用山景、改 造水系,通过住宅区内的景观轴线和建筑层次创造出丰富的立体景框。 2、根据不同的建筑需求,利用道路和景观区分内外不同的层次关系,强调各居住组团内部互不干扰,保证了幽静舒适的居住氛围。 3、整个小区的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以21世纪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技术为基点的“人为本”、“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4、根据
5、本工程的特点和要求,提供一套便于开发、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构架。 四、规划设计 1、平面布置: 本工程地形呈不规则多边形,场内地形平坦。设计中结合地形特征,根据功能布置的需要,通过一条纵向的景观轴线与环行的小区道路并结合水景将小区内建筑自然的分为若干个组团,各组团相对独立并设置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各组团以会所及广场为中心,以水景为纽带相互联系,使小区内的建筑物有很好的整体感。小区建筑物包括高级城市公寓、小高层住宅、单身公寓、商业用房、会所及相应配套用房。地块四周各设一出入口以满足交通及疏散的要求,主入口设在人流量较大的南山街。小高层住宅地下均设计有地下车库,电梯可直达。设计中较多的考虑
6、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历史文脉的传承、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注重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力求建设出一个高品质、高标准的“泰隆家园”。 2、景观绿化: (1)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庭院式绿化系统: 小区内以会所为中心,把用地西侧的河流引入到小区内,形成极具感性渗透力的水系,并将之贯穿至用地的各个角落,特别是高档公寓住宅部分。水与低矮的水建筑形成良好的结合与呼应,使小建筑本身就已形成了景观的一部分。从高层建筑向南下望,见到的是一片充满人情味的建筑园林。 (2) 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系统:小区绿化分为四个层级:小区中心绿化、组团级绿化、宅前绿化与空中花园。 小区级绿化主要位于步行景观轴两侧,配以大面积的草地。另
7、外再根据需要,配置一些当地特有的树种,在步行景观轴的节点部分,如休闲广场、建筑物的入口处,种植乔木,为居民提供遮荫的场所。其它地方以大规模的集中绿化来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同时也创造小区的整体绿化形象,改善环境。 组团级绿化以特色的绿化小品设计为主,主要为组团居民就近提供游憩的场所,创造组团的特色和亲切宜人的绿化空间。围合式绿化庭院,多功能、多元化、复合型的住区活动空间,既可作为遮风挡雨的活动场所,又可午后闲坐、晚间游戏。 宅前绿化以住宅楼前的绿化为主,主要有入口处绿化,以草地、灌木、花卉为主。 每户住宅均设有大面积空中花园,造就空中绿岛,形成丰富的空间立体景观系统。 (3) 中心景观轴、环状景
8、观带与组团景观的交织与融合: 中心景观轴为南北向布置,其位置可利用原用地内的绿化带,将保护和发展巧妙结合。此轴既是整个小区的景观中心,又是展示小区文化特性的长廊。临街中部设主入口广场,这也是小区的主要门户空间和小区的步行入口,此处由一个造型独特的门廊和圆形广场组成,寓意着现代人对过去的传承以及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由此向北沿中心景观轴到达小区中部,此处由会所及大型水景广场组成一组优雅浪漫的环境景观,在此不仅有供居民活动的休闲广场和娱乐设施。居民可在节假日在此举行一些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丰富小区文化生活,这条中心景观轴也是小区的活动中心,小区的一些小型公建沿此轴两侧布置,配合休闲广场和娱乐设施,为
9、小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休憩环境,极具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即丰富了小区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小区的品位,增强小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环形景观轴为贯穿整个小区的主干道和小区级道路,此景观轴主要考虑人在行走过程中观看小区的感受,该道路蜿蜒曲折,可以观看到不同的组团形式,体味不同的特色。每个组团入口的处理均不相同,风格各异。另外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溪沿路逶迤绵延,营造出一种江南水乡的风情,在小区入口处结合水面,营造小桥流水般的意境。除此之外,在沿此景观轴上充分注意了沿路立面的处理,通过布置不同的住宅,板点结合,创造丰富的建筑景观。 组团景观在小区整体景观特色理念上,创造各不相同的景观绿化特色。在这个大花
10、园中设计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小花园。每个组团均由建筑围合而成,其景观的共同之处为均有茂密的树木、大片的绿草及各种名贵花卉,并配合造型独特的园林景观,设置极富动感的水景,让人在室内外均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呼吸清新空气,感受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花园景象,使人回到家中即可忘却尘世的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出得院中还可眼看鹅黄草绿,耳听鸟语虫鸣,鼻嗅花草芳香,仰看天空云卷云舒,俯观院中花开花落。让人充分亲近大自然,体会自然的美妙。组团间的差别,可以通过入口的形式,树木花卉配置种类,以及不同主题的环境小品来加以区别,各组团特点鲜明,增强了可识别性和居民的认同感。 3、交通系统组织: 整个小区交通系统以便捷、
11、安全、舒适为设计宗旨。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前路。小区级道路采用“通而不畅”的原则,一条环形道路与贯串地块南北的直路相结合,顺整个小区展开,串接每个组团。组团级道路根据各组团布局,灵活处理,每个组团均有两个出入口。 整个小区道路设计充分体现人车分流概念,设计中分为车行及人行两个系统。摒弃了以往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以道路为边界划分地块、以车为主的思想。采用全地段外环与区内地下系统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主要步行系统集中在中心步行景观轴上,通过设计带来良好的观赏性、驻足性、参与性。居住区的水庭、绿岛是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景观中心融为一体。沿景观轴设置休闲锻炼的步行道和各种活动场
12、所,并辅以绿化水面,在局部进行放大处理以形成停留空间,创造亲切宜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体现出绿化生态小区的主题。通过步行轴可由其它的步行道路到达不同的组团,以实现和机动车流分开的目的。 停车位主要设计为地下室停车,并结合部分室外及架空停车,使整个小区内停车率接近1.4。地下车库出入口沿小区级设置,尽量靠近组团出入口,方便就近停车。所有单元住宅楼、电梯直达地下室,所有住户均可从车库直接进入其住宅楼。 4、竖向设计 整个建筑场地地势平坦,故采取平坡的方式进行设计,地面排水坡度均不小于0.2%,场地道路主干路最小纵坡为0.2%,最大纵坡为5%,小区道路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3%。场地道路略高于外围城
13、市道路(现已有两条建成的外围城市道路),使建筑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并为污水、雨水的排放提供便利条件,道路设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 五、建筑设计 整个小区建筑类型有四种:普通小高层公寓、高级低层公寓、企业单身公寓、小区配套及公建用房。 1、平面功能设计: 住宅户型设计: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应到住宅平面户型设计中,我们主要作了如下的改善: 强调住宅平面的紧凑性,实用性,尽最大努力做到物有所值; 更加强调住宅平面的功能分区,将动静分开; 更加强调住宅平面的多元性,尽量满足各种住户的需求; 每户均设计了大面积的露台,通过不同方向的转换,实现了360度全角度景观观赏,
14、同时每户都有生活阳台以保证生活功能上的需要; 设计中更强调住宅内空间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上的需求; 更加强调住宅平面的日照、采光、通风,以及室内外空间和景观的相互融合,保证每户有最大的自然接触面。 户型内分区设计: 卧室 玄关 分区餐厅 客厅 厨房 辅助区储物 配套及公建用房: 包括沿街商业用房、小区中心会所和配套设备用房,与单身公寓一样在设计中主要考虑其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休闲需要的同时,根据其相对位置通过建筑的空间构成手法使之成为小区的形象标志和亮点。 2、立面设计 与小区规划、景观设计一样,整个建筑在立面造型设计中同样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追求传统文化
15、的神韵,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利用传统的建筑语言,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色彩、材料、造型),通过几何雕塑感的塑造,表达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和谐统一; (2)人性化地考虑空调机摆放,使其成为整个建筑的一部分; (3)在造型上强调多元与统一,在变化中寻求协调; (4)将生态绿化融于其中,以增加其生动性。 3、防火设计 本工程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均按国家及地方有关防火规范、规定设计。小区内道路环通,均可作为消防道路;室内外按要求设置消火栓,并配备灭火器;地下室设专用消防水池;各建筑内均按要求设置消防疏散出口,地下室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无障碍、节能、智能化设计 根据有关规范及规定,我们在所有小高
16、层住宅和公共建筑内均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会所内设残疾人专用厕所。 设计中按照国家颁布的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标准,对小区内住宅及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设计,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为提高小区居住档次,在设计中按照较高标准进行建筑的智能化设计。 六、技术经济指标 地块总用地面积: 71348.8M2 地上总建筑面积: 89145.8 M2 其中:小高层住宅: 63594.29M2 单身公寓: 4835.45M2 城市公寓: 16937.46M2 商业用房: 2481.8 M2 会所及其他配套用房: 1297.8M2 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地下车库): 28320.7M
17、2 容积率: 1.249 建筑密度: 24.46 绿地率: 36.4 机动车位: 729辆(其中地下614个) 结构部分 一、设计依据 1、采用的设计规范(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2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22) 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2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台州地方建设规划局有关文件 其他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程) 2
18、、设计任务委托书 根据设计任务委托书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二、自然条件 1、风荷载:基本风压值0.7KN/M2。 2、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六度。非抗震,设计基本加速度值小于0.05g。 3、基本雪压:0.35kN/M2 三、设计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均为标准值) 上人屋面:2.0kN/m2 不上人屋面: 0.5kN/m2 一层临街商业用房:3.5kN/m2 (计算梁板时取8.0 kN/m2) 会所:3.5kN/m2 阳台2.5kN/m2 疏散楼梯3.5kN/m2 卧室、客厅、餐厅2.0kN/m2 卫生间2.0kN/m2 地下车库顶板及底板: 4.0 kN/m2 消防车道:20.0 kN/m2
19、 其它设备用房按实际情况考虑; 非固定隔墙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 四、结构概况及结构设计 1、本工程结构主要分两种情况: 上部8层带地下室的多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有关规范规定,本工程按非抗震设计。 总层数为3层的别墅,2层的会所,5层的单身公寓:采用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有关规范规定,本工程按非抗震设计。 8层部分所带地下室顶板、底板均采用现浇无梁板结构,其中较小的地下室在长向及较大的地下室在两个方向均超出规范允许的伸缩缝间距要求及台州市建设规划局房屋建筑工程现浇板裂缝控制技术规定的通知(台建规2022.281号文件)
20、的规定,设计时结合沉降缝设置地下室顶面、底面伸缩缝,在地下室长度超出规范长度的方向上设置一道伸缩缝,由于伸缩缝间距仍然较长,在伸缩缝间再设置后浇带,同时采用加大地下室顶板楼板配筋率,在地下室底板、侧墙混凝土中均加入YNS聚丙烯抗裂纤维,另外对混凝土颗粒级配,水灰比进行限制。塔楼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在施工中采用设置后浇带的工艺解决两者之间的沉降差问题沉降后浇带尽量结合温度后浇带设置。(如沉降观测记录在主楼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主楼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 2、主要构件尺寸及建筑材料 砼:桩、承台为C30; 地下室墙体砼为C30,主要厚度350mm;地下室底板、侧墙及水池壁混凝土抗渗等级均为
21、S6。 8层带地下室部分柱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25 8层部分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C20 其余多层部分柱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C20 其余多层部分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钢筋: 直径小于10用HPB235 直径不小于10用HRB335及HRB400 型钢:Q235 焊条:E50(焊HRB400、HRB335),E43(焊HPB235) 填充墙:外墙和分户墙MU10多孔砖,厕所墙多孔砖,内隔墙加气混凝土砌块。电梯四周砖墙:粘土标准砖,墙厚见建筑图 板:地下室底板主要板厚450mm, 地下室顶板主要板厚350mm 二层及以上主要板厚110mm,120mm ,150mm 五
22、、计算程序及结果 本工程拟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程序进行结构计算;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广厦CAD9.0版(新规范版)作对比计算。 六、地基基础 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场地土类别属于软弱场地土。多层及小高层部分拟采用400静压管桩。 给排水部分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22)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22; 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22;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3-
23、87(1997);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 8、建筑及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 二、设计内容: 室外给水,室外排水,室内给水、室内排水、雨水排水,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配置。 三、给水排水部分: 1、室外给水: 本工程水源为市政给水管网,分别从两市政路上引入DN150的给水管,在本工程周围形成DN150连通的环状管网。住宅区低区生活用水和生活水箱、消防水池补水管从环网上接入,地下一层设置成品生活水箱两个(每个容积30m3)和消防水池(容积175m3)。 2、室内给水: 用水量估算:本工程量每日用水量为:610m3/d,最大
24、时用水量为:58.45m3/h。 给水方式:按城市供水压力、建筑使用性质和高度,建筑分两区供水。三层以下为低区,由城市供水管网直接供给;三层以上由变频生活泵加压供水。 3、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污废分流。生活污水收集到室外化粪池处理后排到城市污水管网。估算设计污水量:220 m3/d;估算设计废水量:330 m3/d。 屋面雨水经雨水立管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井;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井。经汇集后的雨水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为1年,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为2年。估算设计雨水量:1572L/S。 四消防部分: 1、设计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灭火系统:20L/S,火灾延续时
25、间:2h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10L/S,火灾延续时间:2h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8L/S,火灾延续时间:1h 消防水池,总容积:175m3 屋顶消防水箱容积:18 m3。 2、室外消火栓系统 在室外给水环网上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间距120m,均匀分布在消防主体周围并与消防主体的间距大于5m,小于40m,采用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每个消火栓供水能力1015L/S。 3、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 消火栓间距30m,按室内任何一点发生火灾均有两支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栓同时到达。 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泵、屋顶水箱、消防水池联合供水,消防初期用水由屋顶水箱供给。在室外设置地上式水泵接合器,每套供水能力为10
26、L/S。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火灾危险等级:地下车库中危险级喷水强度为8L/min.m2作用面积:160m2 喷头设置场所及形式:车库设置自动喷淋,喷头采用直立型,温度级别:采用68度。 5、建筑灭火器配置 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设计,采用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在变配电室外则采用推车式干粉灭火器。 五管材及连接: 1、生活给水管:支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立管及室外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法兰或螺纹连接。 2、消火栓消防及喷淋消防管采用热浸镀锌钢管,埋地采用两布三油防腐。 3、室内污、废、雨水管采用UPVC管,粘结。 4、室外污废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承插橡胶圈接口。
27、 暖通部分 1、设计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设计内容 地下室防排烟系统 通风系统 3、通风系统 房间换气次数 通风形式 地下室采用全面机械排风、汽车坡道自然进风系统。车库内自然进风无法到达的位置,尽量采用喷流导引系统送风。通风系统所需的风道尽量考虑与排烟系统共用。 7、防排烟系统 地下室采用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量为6次/H,排烟风口距最远点小于30米,排风机设在地下室排风机房内或屋面上,废气、烟气排风口设在屋面或室外。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度时能连续工作30分钟,风机入口处设置烟气温度达到280度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
28、阀,并与风机连锁。排烟风管采用镀锌铁皮风管,厚度不小于1.5MM。 强电部分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9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 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1994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22-93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供变配电,普通照明,防雷及接地。电话通信,有线电视,安全防盗对讲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弱电系统
29、仅供有关专业部门参考)。 二类地下汽车库的消防设备用电、应急疏散指示照明、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三、高压配电系统: 由市政提供独立的二路10KV高压电源以保证小区生活、二类汽车库负荷用电要求。 四、低压配电系统: 小区变的主结线 10KV侧采用环网型结线. 0.4KV侧采用单母线48回路出线,其中630KVA及以下4回路出线,800KVA1000KVA 68回出线,低压出线开关额定电流大于等于400A,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大于200米,小区 变电所设置位于小区中心区域。 小区变电所配置配变综合测试仪,对变压器低压侧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电度及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
30、;负载率;负荷曲线等进行监测. 低压配电网采用辐射型结线,主干线电缆网采用4X150平方毫米铜芯电缆,商业、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用电采用分别计量。每户电表的总进出线,采用10平方毫米铜芯绝缘导线,多层住宅采用集中电表箱形式安装于单元楼梯间内,当住宅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时,采用三相电源供电,与当地供电部门配合可加置集中抄表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C-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线严格分开。 负荷计算:本工程总住宅面积85680平方米,商场面积3000平方米,住户数657套,住宅用电指标单身公寓5KW/套;100200平方米8KW/套;城市公寓12KW/套,商场用电指标60W
31、/,地下汽车库用电指标12 W/。 单身公寓5KW100套500KW;住宅8KW488套3904KW;城市公寓12KW69套828KW,需要系数0.35,1796KW。商场603180KW,需要系数0.9,162KW。地下汽车库1226312KW,需要系数0.75,234KW。室外环境照明按30kw预留。功率因数0.8,负荷率80,预留10容量,预期安装总容量:4000KVA,变压器选用: 5x800KVA。采用油浸式变压器结合景观设计均匀分布在小区内。 五、照明: 1、照明种类;住宅用户普通照明、地下汽车库应急疏散指示照明。 2、照度标准:住宅照明的照度要求:客厅100Lx,起居室75Lx,
32、卧室50Lx,卫生间50Lx,厨房及餐厅75Lx,楼梯间20Lx,阳台20Lx,车库50Lx,变电所、水泵房、机房150Lx, 公共通道30Lx。 3、照明设计贯彻“绿色照明”方针,光源采用节能型光效好、显色指数高的高效气体放电灯、节能灯、白炽灯、射灯、防水防潮灯、庭院灯等设备。 4、小区室外道路、环境照明要求节能、控制方便可靠。 六、地下汽车库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1、消防用电设备的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消防设备用电的配电线路单独设置。 2、消防用电的配电线路,应穿金属管保护并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当采用耐火电缆时,应敷设在耐火极限不小于一小时的防火线槽内。 3
33、、汽车库内的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时,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设置消防控制室。 七、建筑物防雷 1、本工程年预计雷击次数按N=0.024*k*T d1.3*A e计算,其中A eL*W+2*(L+W)*H*(200-H)1/2+3.14*H*(200-H)*10-6,其中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米)。取面积、 高度为最大的一栋建筑计算。L=45M;W=17M;H=25M;T d51(d/a); k=2,A e45*17+2*(45+17)*25*(200-25)1/2+3.14*25*(200-25)*10-60.0227,N=0.024*2*511.3*0.0227=0.18(次/a),根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2.0.4条,防雷按第三类民用建筑设计,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冲击电阻不大于1欧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