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954620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这一节的学习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

2、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

3、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4.能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2)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取极限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

4、究、交流,体会物理学的乐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具体教学过程是: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首先在多媒体投影展示:自行车、摩托车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并追问学生是如何比较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得出两种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思路,即: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隐约体会快慢的感觉,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思考,得出比较快慢的方法。2、运用比值法,建立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展示自行车、汽车、火车和飞机的运动情况,让学

5、生观察四者的初位置、经历时间以及末位置,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火车、飞机在不同初、末位置,经历不同的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这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从“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以及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中受到启发。让学生思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表示的意义,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合理性。在计算速度的过程中,再次出现以坐标系中研究位置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思考与讨论”栏目中问题生从开始处理矢量问题,就认识到正、负值与方向关系的重要性。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利

6、用传感器探测小车运动速度变化情况,形成一条速度时间曲线,让学生回答小车在20s的时间跑完50m,每秒平均跑多少米?提出当我们只需要了解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对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为了加深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我安排了下面的实验,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从同一高度滑下,在滑块上放置不同宽度的挡光片,用光电门测出不同宽度的挡光片通过A点所需时间,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再师生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当时间小到一定程度后,滑块通过A点的瞬时速度就等于平均速度额结论。提醒学生关注“变化”和“变化率”的思想。 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汽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

7、工具的速度,并让学习观察汽车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引入速率的概念。4、 巩固提高、联系生活 结合STS栏目,强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交通工具速度的提供,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让学生体会速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板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一、速度 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三、意义与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8、 首先是:说教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内容阐述了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匀加速甚至是变加速运动的一个基础,可以让学生更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加速度,位移的相互关系和运用,并且可以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部分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在高中物理研究运动的重要,在这里打下基础。 第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 (2) 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v-t图像。 (3)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公式V=Vo+。并能应用其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

9、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现象能力,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关系的唯物观。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概念和特点。 ,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公式V=Vo+。并能应用其 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为: 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推导出V=Vo+公式。 第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以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v-t图

10、像为基础,巧用提问,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然后老师简明扼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式。让学生更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目的是更好的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已经掌握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这节课只是将概念再匀加速的情况下关系化,只要抓住原理,应该不难理解和掌握。 第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能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和图像解决匀速运动的物理问题。但是,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匀速运动的例子并不多,如果碰到变速运动的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呢?所以导出:什么

11、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加速度?进而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到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是不是速度和时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便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新课教学 以图像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参与观察和研究图像之间的变化。首先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的学习。 强调的是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图像是一条水平线,加速度等于零。但如果速度发生均匀变化时,在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举试验题当中的具体数据说明,引导出斜线斜率与加速度的关系,由学生探讨学习,结合物理问题和数学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使学习掌握更牢固。之后再深入问题的研究,这时候抛出问题,无论t大些还是小些,对应的速度变化量v与时间变化量t之比是

12、否都是一样。同样通过这个图像,引导学生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推导出V=Vo+公式。得出公式以后我将讲解一两个例题来巩固所学的这个公式并灵活应用。 4.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老师口头补充不足之处,再用语言的强度强调今天知识点的联系点。 5.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我刻意的安排了知识的递进:基础题,巩固题和提升题,尽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力的合成 我将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小结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未学过有关多力分析的内容,只是在高中时学过简单的受力示意图,因此初学受力分

13、析的基础在接受上有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

14、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理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5、;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

16、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

17、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

18、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巩固与练习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3)两个共点力,当它们同方向时

19、其合力大小为7N,当它们反方向时其合力的大小为1N,问当它们互相垂直时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牛? 对于前三个练习鼓励学生用作图法和三角形知识两种方法求解 (4)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min与Fmax之间。 想想、议议:多个力的合成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核心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板书

20、以作图的顺序将四项内容逐步展现给学生,最后在中间出现平行四边形,既加深了印象,也强调了重点和难点 八: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默写到作业本上,相互交流。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 “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它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

21、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并 能根据具体情况去分解作图并计算出分力 2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是: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与

22、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既能突破难点,同时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处于水平台秤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时,学生观察称的示数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称的示数减小,物体沿水平面运动,说明斜向上的拉力同时产生了向前向上拉的效果。 并进一步阐述,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

23、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力F1 使物体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 把物体向上提,F 可以用 F1 和 F2 来代替,力 F1 和 F2 就叫做 F 的分力,从而引入什么叫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 因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 力的分解遵守的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计意图:我从这个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一个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前一节的合力、分力,以及合力分力间等效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学氛围。 (二)深化问题,重点解决 (1)提

24、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请同学们作图:以一条确定的线段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 (同学们通过作图可发现:同一个F 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3)例题: 图(1)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一个分力F1, 图(2)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 图(3)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的大小 图(4)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 分别用作图法画出未知的分力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作平行四边形分解力的方法,题后还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什么情况下分解力有唯一解。 (三)应用巩固、深入理解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25、看一个具体的力应该如何分解。 1.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2.设问: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那些效果? (设计实验,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物体放在斜面上,可以观察到:斜面被压弯,同时物体沿斜面下滑 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压紧斜面,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分解重力,并计算分力的大小。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6、 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教科书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学好整个物理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变式、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学会画受力

27、分析图和过程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养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 活的联系比较感兴

28、趣。但由于本节课的综合程度较高,特别是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一时不太适应,所以在选题时每个题中出现的难点不可过多,应循序渐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其要义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三勤)”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例题的处理:展示例题,展示分步提示(降低难度),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点评。教师展示标准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例题

29、变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三勤四环节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定向诱导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为了安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安全距离是怎样确定的?将学生由生活情境引向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解决的两类问题:(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2)从运动确定受力情况。这个环节还要复习运动学公式、受力分析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自学探究 (一)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展示例题,展示分步提示(降低难度),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解疑 小

30、组展示、点评,一定要注意规范。 教师展示标准答案,答案一定要排版得当,以利于学生对方法规律的总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该环节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4、反馈总结 在例题做完后又总结出方法规律,这是学生们的劳动成果,通过激励性的引导,引起学生有将此方法规律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强烈愿望,这时出示设计好的例题,从而 起到良好的巩固提升的作用。 比如对例题1,我进行了两个拓展,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比如把“水平地面”改成“倾角是30的斜面”,物块沿斜面可以上升,还可以下滑。这样一个例题就变成了多个题,实现了一题多变、以点带面的教学

31、效果。 (二)从运动确定受力情况 例题的处理方法与例题相同,在此就不再多说。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的模式,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上大巴车最高限速v =90kmh。假设前方车辆因故障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40s。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f为汽车重量的0.5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至少应为多少? 该作业题是为了呼应课前设计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探究问

32、题:例题1还可拓展为哪些情况,请大家课后自编题目作好解答。 五、板书设计 由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必要参与还需要借助黑板来帮助。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突出了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规律之后安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

33、课可以说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继学习的知识准备课。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和运动性质。 (3)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物理规律的

34、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让学生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观察-推理假设、猜想实验验证”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突破的方法: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

35、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简单的演示实验,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落体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对影响落体运动的因素还比较模糊,对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还不能确定。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说教学用具 演示用具:薄纸片和粉笔头、牛顿管、重物、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探究实验用具:直尺。 五、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如下

36、两个问题进行复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怎样的?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学生在后面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作好知识层面上的铺垫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个粉笔头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 (二)初探落体运动 演示实验1、(演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 让一粉笔头和一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观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演示实验2、(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先落

37、地) 取半张纸与一张纸,把半张纸揉成一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观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演示实验3、(质量相等的物体谁先落地) 取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质量和面积均相等),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几个不同的小实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演示实验4、牛顿管实验(可用CAI课件模拟) 把硬币与羽毛等放到牛顿管中,把管口塞住后,把管迅速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即:使管口向上,让学生观察三种情况下的实验现象: (1)没有抽气时,硬币与羽毛的下落情况? 实验现象:硬币比羽毛下落的快。

38、 (2)抽出部分空气时,硬币与羽毛的下落情况? 实验现象:硬币与羽毛下落的时间差减小。 (3)尽量抽尽玻璃管中的空气,硬币与羽毛的下落情况? 实验现象:硬币与羽毛同时落地。 实验结论 1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2在没有空气阻力时,在同一地方,任何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真相大白。 演示实验5、月球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视频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并使学生对以上实验结论的疑惑彻底打消,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乐趣,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并获得成就感。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引导

39、学生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物体在只有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2.展示:频闪照片 引导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如果某一运动在任意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个定值,则可以说明此物体做的是匀变速度 直线

40、运动。 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 归纳总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高潮,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探究美 (四)重力加速度 教师让学生看课本44页表格,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特点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通常计算时,g值取2 /8.9sm,粗略计算

41、时,2 /10smg=。(初中学过 的常数kgNg/8.9=,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4重力加速度的细微变化 a、纬度增加 g值增加 g极地g赤道 b、同一纬度 高度增加 g值减小,g低g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进行数据分析、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自已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公式: =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

42、动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已学过的知识结合本节课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结果,自主总结自由落体 运动的规律,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 (八)课后作业 P45 T2 , T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1)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过去的阅读材料,到现在作为独立的一节,看出新教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视,切不可以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思想来对待本节课的教学。 3、教材的特点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科学

43、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用反证法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用猜想与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知识,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和方法 难点:验证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二、教法分析: 采用自学点拨与合作探究相结

44、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利用大屏幕给出自学提纲(15分钟) 问题主要包括: 1、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 3、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着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困难和非凡的研究思想。 (二)师生共同探究(10分钟) 在学生完成以上自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从而引出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2、伽利略巧妙的利用了

45、数学推理和“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转换角度的间接证明他的假设,这种方法非常重要,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是非的古板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3、让学生根据伽利略的推理思路,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体会他的逻辑推理过程。并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然后对他们作出评价,教师最后用大屏幕给出规范的推导步骤。 (三)反馈练习(5分钟) 1、伽利略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遇到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2、给出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体会伽利略一生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大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将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简单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现代的测量仪器设计出一个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写出需要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2、请学生再总结出一些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两个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素质。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