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一)影响孩子成长的两种教育-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 巴林左旗教研室 陈晓玲今天我要谈的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教育-习惯教育和品德教育。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指的不是这个人的知识多丰富,一个三岁孩子能知道多少东西,一个七岁孩子能有多少知识面,所以这一句话不是指这个人的知识多丰富,而是指这个人的品德和习惯,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有很好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就说:这个孩子长大了错不了。如果我们说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因为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的学习,然后才懂得一些东西,所以说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讲,对社
2、会来讲,国家和民族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我们通常把它分成三大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社会,而是在于家庭。就连人们谈论爱说脏话的人,都很少说这个人他没受过教育,也不说这个人没有进过学校,更不会说这个社会使得他这怎么怎么样,都会说他这人真没家教。没家教就是说,这个家庭没教育好他,为什么家庭教育变成大家指责的对象呢?就是因为它是我们一生成长的基础。在历史上,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无数个卓越的天才,造就了众多的伟人,家庭教育的质量,从大的方面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从小的方面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要面对
3、的问题,我们都扮演着家长的角色,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父母都急于希望孩子表现突出,特别是让父母感觉良好。(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各种乐器班电子琴、古筝、笛子、葫芦丝、马头琴、美术班、英语班、棋社围棋、象棋、军棋、课业辅导班、乒乓球)其实这样并没有让孩子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感情,许多孩子被动地按照父母希望的样子成长着,他们似乎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学习,而是为了父母的愿望学习。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理念,因为这里面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缺少了孩子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梦想,了解他们自身的感受,这才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应该做的事。了解孩子感觉是用
4、我们的想象力圆一个孩子“不可能”的梦。如果我们仅从基本教育的角度去认知,那么教育的基本素质就应该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活动量、适应力、反应程度、情绪状况、专注力、注意力、敏感度等是否合格,并且以此来衡量孩子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气质和特质。从教育的方法来讲,“填鸭式”的教育,父母的大包大揽,远不如将智慧科学地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快地将压力加在孩子身上,也是不妥当的,父母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开口并允许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们很庆幸,因为人类他是不断地在进步,如果人类越来越往后退,那我们就觉得有危机感,幸好,环境不断地在改变,我们一代跟一代,有不同的想法,我想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孩子他想要追求
5、的是他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来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有自己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有没有达成是我们的事情,孩子的目标有没有达成是他们的事情,我们跟自己的父母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变化,现的孩子的生活环境更有不同,所以,每一代,他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每一代有不同的生存的目标。每一代生活方式不一样,人类才不断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方向,我们不要硬性加以规定,但是人呢,免不了对自己的子女有一些期望,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我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然而,这都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健康的品德。我们时常将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教育孩子的
6、目的相混淆。我们应让孩子在童年阶段就学得一种自信,确信自己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然后去照着自己的理想生活。良好的品德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之所以强调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无论好坏,都是从小养成的。某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难以戒除。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有读书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勤练笔的习惯、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以及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还有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生活上,有讲究卫生、仪表端庄、早睡早起、饮食不挑食的习惯。此外还有自己分内的事,习惯于自己料理,独立生活能力强,自信且充满活力,做事有耐心,应变能力强,善于保护自己。在心理上,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勇于进取,面对挫折和困难
7、,永远不会失去信心。能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的过失以及自己的失误,遇到问题不走极端,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敢于承认错误。在性格上乐观豁达,不随意耍态度、发脾气,能平等地与同学交流沟通,不轻易产生抵触情绪,不骄不躁,做事严谨细致。在人际交往方面,讲文明礼貌、不嫉妒不自卑、不盲目从众、不爱慕虚荣,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气质。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思想家。从有着东方圣人美誉的孔子、孟子到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都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言论和思想。古今中外均出现过许多成就非凡的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启蒙教育、习惯教育、智
8、慧教育、赏识教育、品德教育、性格教育、心里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这次讲座,我将从他们成功的教育思想里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从两方面来阐述。一、习惯教育1、不容忽视的习惯 生活习惯的教育林肯说: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句话不仅针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同时还针对孩子的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有人对北京市的2000名成年近视眼患者做了调查,发现其中有86%以上的人患近视原因是由于小时候没有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要么是不注意保持阅读距离,要么就是习惯于躺着看书,看电视,到成年时已经悔之晚矣。用眼习惯还只是生活习惯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生活习惯大多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形成的。德国哲学家
9、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相传他每日散步经过小镇的喷泉时必是上午7点,如此有条不紊的作风使他在日后逻辑严密的学术工作中大受裨益。当然,哲学家的成功并不完全因为生活习惯,除去学习,思考,兴趣,勤奋和机遇以外,还需要哲学家的天赋。不过,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点,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任何人的成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个这样的实验。在大街上你随时都可以看见和父母一起逛街的孩子,观察一下孩子们走路的姿势。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孩子走路是“外八字”或“内八字”,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也是相应的“外八字”或“内八字”。你见过有谁在成年后把“外八字”或“内八字”矫正过来的?也许有,但毕竟
10、是极少数。这说明,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而不易改变的,正因为这样,对于孩子生活习惯的积极影响和教育才非常容易被家长们忽略。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处事的正确情感认知和行为态度,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品德习惯教育。如果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品德习惯教育,那么某种品德就会是孩子自学和模仿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儿童一般在14周岁以前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还很不成熟,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的认识更是不深刻,他们只知道某些事可以做,某些事不可以做,却难以明白为什么。而他们判断哪些事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标准,便是对父母或其他较亲近的成年人的模仿以及自己形成的简单的认识。
11、“父母孝,则子孝”,这一伦理学上近乎于常识的例题恰巧形象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不难看出孩子的品德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习惯,这的形成并不源于父母如何说教,而源于父母是如何做的。假如我们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身教重于言传,则能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中国儒家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叫做大学,便十分强调身教。大学指出:“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先要自己有善行,才要求孩子行善;先要使自己没有恶行,才可以教导孩子不做恶。在对孩子进行品德习惯的教育中,激励和惩罚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假如一个几岁的孩子拿了父母包里的钱,父母应当如何处理呢?这么小的孩子一定
12、不知道这样做的性质和后果,我们是不是就干脆当作儿戏一笑了之?请注意,宽容不等于放纵,最初的放纵只能导致日后的恶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打手心,打屁股之类的惩罚,孩子吃了苦头,有了教训,以后就知道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受皮肉之苦。同样,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比如把好的玩具让给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父母就应当给予孩子某种奖励,使他们乐于这样去做。但是,在对孩子进行激励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分寸,并要考虑“导向”问题,精神的,情感的奖励应该多于物质上的奖励。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一句赞扬,一个爱抚,一个亲吻,都会达到物质奖励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思考:习惯的培养原本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
13、孩子系统地解决学习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2、习惯认识的误区(1)学习就是知识的堆积“我的孩子今年刚满10岁,已经读完了两部文学名著!”“我的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就能够背诵1000多首唐诗,600多首宋词”据报道,四川省有一个1岁零9个月的小男孩,居然能认2000个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家长们的这类议论。也许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否聪明,其主要指标是看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学习的实质就是知识的堆积而已。这个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知识丰富,可以说明孩子勤勉、好学,但却不足以说明他聪明、善于学习。那些依靠知识堆积起来的“辞典式”的大脑,如果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能把孩子变成“学究
14、式”的书呆子。我们可以用电脑和人脑作一个不十分恰当的类比,知识的贮备好比电脑的硬盘,心智能力则相当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芯片,这二者显然是两码事。设想一台电脑拥有40G的数据容量,却配了一个“286”的处理器,蜗牛般的运算速度一定会把人憋疯。同样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注入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使其他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方面包括孩子的习惯、情感、能力、意志、个性、品德、兴趣、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所以,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和人格成长的过程。中国有一句常被长辈们用来批评晚辈的话:“书读到牛屁股里去了。”颇能表达家长们对于子女读书求学的某种期望,那就是不但要增长见识
15、,还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会做人。“天才也不一定成功”,作为家长,一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尽管知识渊博却为社会所不容或与成功失之交臂。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一开始就要具有“全面育人、习惯为先”的思想和意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顺利成长。(2)只以成绩看孩子学习成绩固然是评价孩子的标准之一,但不应当是唯一的标准。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很多家长还是只以成绩作为孩子的评价标准。(中小学阶段只看语数英的成绩,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议论:我们孩子主科成绩排在全年级的第几名。)只以成绩作为孩子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生活习惯、品德修养,(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赵旗长在全旗德工
16、作会上举的例子:平煤中学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考入了清华,但不到一年,被遣送回来了,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其它方面不会:没有自力能力,不会与人交往,不适应高校的生活。有一个孩子回到家以后,精神恍惚,天天拿着粉笔,抱着小黑板给他妈妈讲课。我们培养了一个实足的书呆子。)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都承认,在学校里是学习尖子,但走上社会以后不一定混得好,相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平平,走上社会以后发展的却很好。所以我想品德修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思考: 只以成绩作为对孩子评价的唯一标准,容易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发展,比如品德修养、生活习惯等,而这些方面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想方设法把
17、孩子送进重点学校,挑个好班主任,就万事大吉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不足,不能把它当作“万能灵丹”。 不能完全相信“名师出高徒”的说法,而客观地说“生源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效。 严格地说,生源素质不是指学生的能力和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3、习惯可以主导人生(1)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位教授家三岁的小孙女从幼儿园回到家里,便很激动地跟长辈们谈起幼儿园里的经历:中午吃的什么,下午做了什么,阿姨教了些什么,说着说着,她拿起手工课上学的纸鹤给爷爷看。这时,他们家来的一位客人开玩笑地抢过小女孩儿手里的纸鹤,想逗逗她。“哎
18、!叠得真棒!送给我好吗?”那位客人笑着说。“去你妈的!”小女孩儿竟然说出这种脏话!那位客人完全没有料到,当时的处境十分尴尬。老教授气得满脸通红,厉声喝道:“你怎么搞的,你必须马上道歉!”小女孩被这震怒的厉声吓住了,鼻头一皱,委屈地哭了起来。“真没礼貌,你必须告诉我这话是谁教你的!”爷爷继续责问道。“没有谁教我哩,昨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听人说的,今天再把这话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她说这句话是人们在不乐意的时候常说的。”小女孩呜咽着说。“你不知道这是一句脏话吗?”“我不知道呀。”“不管怎样,你还是说了脏话。小孩子说脏话应该怎样?”“应该受罚。”“好吧,这是你说的。今天你就老老实实接受惩罚,一天之内不准写字
19、,也不准读书!”爷爷命令道。这位客人对这个“判决”深感惊讶和好奇。小女孩睁大了眼睛,似乎对一个过重的判罚不能理解:“为什么呢?我不是故意的呀!”“你刚才还说要接受惩罚的。”“我是要受罚呀。我好好向这位哥哥道歉,就让我只写30个字,好吗?我下一次一定不会再犯了。”“好吧,念在初犯,只准写10个字好了。”“不,20个,只准写20个!”女孩仍旧争辩着。爷孙俩讨价还价了好一会儿,最后达成协议,今天只准小孙女写20个汉字,看5页书,作为无意间把脏话带回家来的惩罚。听到这里我们都很好奇这位教授教育他小孙女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都是以剥夺孩子的物质享受或嬉戏的自由为惩罚手段,而他却以剥夺孩子的学习为惩罚。我们
20、听一听这位教授的回答:“人的价值很重要,它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对于自身来说是最珍贵。而价值观是一种习惯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形成于幼儿时期一点一滴的认识和亲身体验。现在的小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玩具也不少,如果我们还以享受作为对他们的奖励或惩罚手段,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就会为了争取物质上的奖励而努力表现。我们全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从我孙女刚能识字和数数时起,当她有了出色的表现,我们就用幼儿图书给她讲一个书上的故事,或者教她认一个新字,以此作为奖励;如果她做错了事,就以剥夺这样的学习机会作为惩罚。我们要她从小就能意识到,学习、情感等精神上的富足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的培养也应当
21、从习惯入手。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内容来塑造孩子的习惯性价值取向,许多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的确如此,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那个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2)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的孩子在考试之后喜欢打听其他同学的分数,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好习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个孩子如果很关心别人的成绩,说明他很在乎自己在班级里的排名,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那么他应该是一个好学生吧。但是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大不必了吧。孩子关心别人的分数,这并不足以说明这个孩子关心自己的成绩。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假如在某次单元测试中只得了百分制的70分,他最初会很难过
22、,但当他得知70分竟是班上的前几名时,先前的难过便会被一种优越感所取代。同样,这种习惯还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假如一个孩子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70分,这对于他来说本来已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他太在乎别人成绩,迫不及待地比一比,发现很多同学的成绩都超过70分,他的自信心便荡然无存。看来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原来的观点,孩子太在意别人的表现,不是一种好习惯。那么,这种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这个问题不难解答,我们仍然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症结之所在。有许多家长为了督促自己的孩子抓紧学习,便常会为他们设定一些参照对象。孩子们因此也时常听到父母说类似这样的话:“你看看,这次期末考试,谁谁家的洋洋考得多好,再看看你,也
23、不知道争口气!”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树立榜样的做法也是可取的,不过,很多家长在具体操作时却稍显简单和粗糙。参照对象要选得适当,水平略在自己的孩子之上的最好。如果水平远远高于或低于自己的孩子,都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或自傲情绪。要教会孩子如何比较,除了跟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之外,还要会“纵比”,即跟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要教会孩子如何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怎样总结经验教训等等。你必须做到这些,因为你如何在家里拿孩子同别人比,孩子就会如何在学校里拿自己同别人比。一种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我们经常听有些家长说:“家庭教育真是太难了,我对教孩子已经没有信心了。”家庭教育的确不容易,然而当你掂量那份为人父母的责任时,就会
24、告诫自己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习惯,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习惯的养成则与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有什么样的习惯。习惯涉及孩子的行为,思维、品德、语言等方方面面,因而要求家庭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家长们随时都要有“习惯教育”的意识,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狠抓孩子的习惯培养。作为家长,应该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的教育工作就好开展了。(3)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他。有很多次都是这样
25、的:舒拉早已开始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你做什么呢?”舒拉问。“代数。算不出这道题”“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不用,我自己想想吧。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吧,我放这里啦。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根据女英雄小时候的这种学习习惯,我们不难推断出为什
26、么她能够忍受德国纳粹的百般折磨,对自己的祖国始终不渝。假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良好的习惯,连作业都要靠抄袭才能完成,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英雄或是文学家,科学家。我们知道的,所接触的中学生中,有一些孩子由于家长忽略了早期教育而没有养成较好的习惯,甚至行为习惯极差。这样的孩子前途何在呢?也许出路总还是有的,但绝不是最好的那一条。思考: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命题中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家长的教育观念。换句话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有一大半掌握在家长手中。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说明,习惯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个体不能意识到的,所以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 俗话说“3岁看老。”一个从小养成的
27、习惯,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父母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童年,也就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外,还应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将终生受用,这就是爱的责任。4、品行恶劣是习惯养成的奥古斯丁说:“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1)会撒谎是“聪明人”的做法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爱说谎话,有些孩子说谎话常常并非有意为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有个孩子说:“大约在6岁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还能依稀记得。某一天,我知道食品柜里有一小袋牛肉松,妈妈答应在晚饭后便拿给我吃。下午的时候,家里来了两位妈妈不很喜欢的乡下客人:一位叔叔和他的小儿子
28、。出于礼节,爸爸让我去取来那袋牛肉松和小哥哥一道吃。我打心眼儿里不乐意,我更愿意一个人把它吃完,于是空着手回到客厅,对大家说:那袋零食已经在中午的时候被我偷吃了。客人笑了。待客人走后,爸爸责备我不懂事,为什么那样自私而且撒谎。妈妈便很凶地对爸爸说:好东西干吗不给自己的孩子留着,非要给那些乡巴佬。孩子这样做很聪明,以后才不会吃亏。现在的社会,谁还那么老实。爸爸也没有辩解什么。从此我便觉得,聪明的孩子就应该学会不说真话。”看来,正是这位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的错误导向,造成孩子养成了爱说谎话的不良习惯。此习惯积习已久,并且不断受到母亲的强化,要转变过来是很困难的。那么,会撒谎究竟是不是聪明人的
29、做法呢?皮亚杰在他的女儿雅克琳还只有1岁4个月零12天的时候,很偶然地把她从她极想再玩下去的一种游戏上强行抱开了,然后放在婴儿围栏里,不准她爬出来。她大声地喊也不行。接着,她很明白地表达了想要上卫生间的需要,尽管在数分钟前她刚刚上过卫生间,此刻根本没有这种需要。当家长允许她从围栏里爬出来,她就朝那个游戏的方向爬去。皮亚杰因此认为,人类在生命初期,思维开始萌动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为实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的迂回解决方式。这种迂回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撒谎的内在机制。可见,这种行为不过是人类普遍的思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没有善与恶的道德意义。但它又是一种社会行为,说谎的动机和后果,赋予
30、了这种行为的社会评价和道德判断。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会挨骂,而寻求的一个避难所。”这话千真万确。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要说谎”,另一方面却又有会因说实话而挨骂的经验。这种矛盾是造成孩子为自卫而说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在通常情况下,是大人给孩子造成了不得不说谎的形势。因而,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孩子消除说实话的顾虑,而自觉地不去说谎。谎言不能想说就说,善意的说谎也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下被允许,出于恶意和私欲的谎话则坚决为社会所不容。如果说谎成为习惯,最终失去的将是信誉和真诚,而获得的只能是恶劣的社会形象。(2)行为放纵,根源
31、在于溺爱 一位中学校长说:“溺爱是吞噬孩子美好心灵的蛀虫,娇宠是不良品德的温床。”这句话道出了家庭教育之大忌。父母的态度与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个性的形成。父母总是一味娇宠和偏袒孩子,必然导致孩子的任性、反抗性、幼稚、刁蛮、依赖性和社会性缺乏。许多孩子后来变得行为放纵、为所欲为,无视纪律和国法,皆起因于幼年期在家庭中缺乏适度的情感呵护和行为约束。例子: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对其成长与发展的帮助和个性健全的关怀方面。子女在物质上的必要需求应该满足,民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应当具备,在行为上的要求也要严格。以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作为家庭规范的准绳,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
32、员的必要前提。在孩子面前,父母当中至少应该有一方,要树立威严而不可侵犯的绝对威信,要让孩子在将犯错误时感觉到一种威慑、畏惧和无形的约束。他律与自律是相辅相成的。父母一味溺爱,只能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放任的习惯,将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沉重的代价。父母宽容而不纵容,孩子方能健康地成长,同时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规范,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3)攻击性与破坏欲严格地说,攻击性与破坏欲都是人类的一种被压抑的本能。它们之所以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乃是由于个体尚未完全社会化,即在其成长过程中,这两类行为缺乏有效的社会性约束。曾有这样的一个实验:把相互陌生的30个人按年龄阶段划分为3组-儿童
33、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每组10人,每人发给两只气球,让他们用这些气球进行3分钟的游戏。不给予任何额外的指导语,只提供场地和发令信号。结果,儿童组一开始就把这些气球“噼噼啪啪”地踩爆或压爆;而中年组和老组起先还能像打排球一般托着这些气球玩,但当规定的时间快要到了的时候,他们也都把气球“噼噼啪啪”地踩爆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游戏最能暴露人的各种本能倾向。”为什么中年组和老年组一开始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游戏,这同日常生活中的成年人不直接破坏身边的事物是一个道理,因为有外在的社会压力的约束。儿童一开始就采取了破坏的方式,因为他们尚未完全社会化,不能意识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中年组和老年组后来也采取了
34、破坏方式,是因为在最后的紧张状态下,约束感被抑制,本能的倾向终于显现出来。在中小学阶段,一些孩子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欲。他们寻衅打架,辱骂同学,不尊重师长,破坏公物,随意侵占别人的学习用具,这些不良形为习惯的产生,与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力度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孩子一般不会自我克制,当某种冲动一出现,便自发地寻求行为宣泄,此类行为明显带有动物性特征,缺少应有的社会性。(4)品德恶劣是习惯养成的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年龄特征。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如果把一块糖给他,他会笑;把糖拿走,他就会哭。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一个40岁的成年人,给他吃糖他便笑,把糖拿走他便哭,那么这人不是在做戏便是一个白
35、痴。决定这种年龄特征的,除了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的因素。40岁的成人就不爱吃糖了吗?他也许也很喜爱,但是他的社会角色不允许他做出只有幼儿才可以做出的行为。假如一个孩子在4岁的时候常常和别的小朋友打斗,别人充其量说他顽皮或好胜。当他24岁的时候还时常和人打架,别人就一定会说他行为恶劣。尽管这可能无关乎道德认知,纯粹是一种行为习惯,然而一个人既已走入学校和社会,就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评价和制约。思考: 品行恶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后天不良习惯养成的。 品行不好的孩子,跟家长教育有直接关联,不是家长怂恿,就是教育不到。5、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
36、子养成的。认知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认知习惯是观察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创造习惯等的总称,是学习习惯的主体。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习惯除了认知习惯以外,还包括作息习惯、时间管理、价值取向等非智力素质和其他一些要素。在这里,我们只对学习习惯的主要成分进行探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儿童02岁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只有动作活动,智力操作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即凭借应答式的“刺激-反应”活动来应对周围环境。儿童2-7岁已经开始具有信号功能,语言长足发展,产生了“表象”(即事物或概念在大脑中浮现的现象),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这一时期称为“前运动阶段”。有
37、人更为具体地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7-12岁时,儿童已经形成守恒概念,掌握了事物的可逆关系,并能进行具体运算,被称为“具体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能逐渐凭借演绎、推理、归纳与分析来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这个时期被称为“形式运算阶段”。由此不难看出,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出于一片良苦用心,在孩子的婴儿期就开始的所谓“双语培养”,是很徒劳的。观察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为儿童4-6岁这段时间。日本非常重视儿童观察习惯的训练,他们的小学1-6年级规定要做180个观察,200多个实验。(而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哪能做到,就科学课明确规定的
38、观察、实验,都很保质保量完成。)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可分为3个阶段。从出生后10个月左右至2岁,是儿童的感觉记忆阶段,他们储存各种刺激片断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是培养记忆一般能力的最佳阶段。形象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则是2-8岁这段时期,这是他们表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意义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则是12-15岁,这时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达到顶峰,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思维策略和思维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分为两个阶段。形象思维习惯(特别是想象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是3-7岁,抽象思维习惯(特别是推理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是1315岁。创造习惯却有些特殊。它的形成离不开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感知能力、实践能力、思
39、维能力的强化,但创造习惯最终养成却在1416岁。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行为习惯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我们日常所说的好习惯,坏习惯,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皆在其中。与其他种类的习惯相比,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具有可控性,是自然强化或人为强化的产物。儿童的行极具可塑性,儿童期是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生活习惯能因为模仿而养成,但为人处事与待人接物的习惯却较为复杂。除诱导儿童模仿正确的行为外,行为强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4-6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情绪、行动动机、社会交往需要开始发展,行为呈现出程序化的特点,一种行为操作一旦获得,便以之为模式。此时是培养生活习惯(如爱整洁、待人接物、做家务等)的最
40、佳阶段。社会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6-14岁。这里所说的社会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同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相联系的各种行为习惯的总称,包括为人处事习惯、社交习惯、品德习惯等。品德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品德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6周岁以下的小孩子能做到拾金不昧,不是因为他理解这种行为的道德意义,而是他下意识是、或模糊地觉得应该这样做,其行为的道德评价是旁观者给予的。儿童的品德习惯最终定型于12-14岁,因为这个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方能支持其道德判断,使他们能依据自我道德评价的尺度来选择行为。如果空有道德认知,而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基础,当然也是不够的。我们有很多学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其
41、实他们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却总是要重蹈覆辙,出现很多悲剧,原因恰恰在于他们已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思考: 习惯教育要抓住孩子自身习惯发展的关键,错过了关键期,要使孩子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改变养成不良习惯的方法,一是靠科学的行为强化训练,二是个体主观对某一行为的需要和意志努力。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孩子大部分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是在家中。 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习惯形成提供了行为强化条件,而父母修养则为子女某些习惯的塑造提供了模仿样式以及自然强化的可能性和方向性。父母言传身教,子女则耳濡目染,一种习惯,甚至于整体性的习惯系统 便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
42、中,家庭环境、经济状总、父母的文化水平等,都是影响孩子习惯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最主要的是要看这个家庭是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 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成才,其原因是这些家庭照样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促使他们的习惯在逆境中健康地形成。6、几种习惯的培养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1)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作为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马上去买什么。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这既对孩子没有好处,也不是教育孩子之道。孩子在外面玩耍,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中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孩子感兴趣的也不会少,如果孩子见到别的同伴
43、有,自己就想要,父母就给买。如果不给买,孩子就哭闹,其实这种现象暴露出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勤俭的教育不够。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尤其是生活水平有了很的提高的今天,勤俭教育更为重要。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勤劳俭朴习惯的孩子,他也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必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衣物,图书和玩具。当然,也就更不会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同时,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和勤劳是紧密相联的。思考: 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欢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让孩子懂得我国古训所讲的“一饭一粥,
44、当思来之不易”(2)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真没条理,我们才帮他整理好房间,没一会儿工夫又扯乱了。”不要忽略这个问题,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会变得不修边幅、有依赖心理、做事缺乏条理和责任心。思考: 保持家庭布置整齐清洁。家是孩子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家里各种家具应摆放得体,饰物布置合理,衣厨整洁干净,厨房炊具洁净有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严谨有序的良好习惯。 及时提醒并监督孩子整理学习用品。有时候孩子可能因学习或玩耍,忘记收拾学具,物品等,家长应该及时提醒他。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懒惰而没有清理学习用品,家长就必须严肃地批评他。 纠正孩子“明天再说
45、”的拖沓习惯。要求孩子学习结束后立即整理书本,纸笔。养成用过即收的好习惯。(3)培养孩子晨读的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谚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我们从小就从父母口里听到,并一直激励我们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学习,勤奋做人。人,是有惰性的,必须要凭借一种毅力,来战胜自己的惰性。晨读,是培养自己战胜贪睡恋床坏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长期的晨读,获得的不光是知识,更有对时光的珍惜,还培养了作为一名学生特别需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良好的晨读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培养生活的规律性,并通过每天快乐的晨读,来消除心中的郁闷、烦恼,并为新的一天生活、工作或学习奠定乐观饱满的积极
46、情绪,带着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记住,清晨是一天的精华,少睡15分钟对一天的精力绝无影响,但15分钟的晨读,对人的一生都大有帮助,关键在于不可随意间断。所谓一日曝十日寒,好习惯绝难养成。思考:与孩子一道提前15分钟起床。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每天早上,如果母亲或者父母,能够有一人与孩子一道提前15分钟起床,将这15分钟用来晨读,那么,孩子就会被父母的良好行为和晨读习惯所影响,他也乐意这么做了。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所谓“习惯”,就必须要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时间过程中习以为常,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作为家长,就要敢于用行动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带动孩子,不
47、要只当督察者,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做。鼓励孩子,把晨读的习惯坚持到底。孩子作为未成年人,总是有要求自己不够严格的时候。家长则应把好坚持关。要鼓励孩子别放弃,别间断,关键时刻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如果放弃,好习惯绝难养成。(4)培养孩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学习单靠脑子记,可能记得不完全,不准确,不可靠。因此,即使记忆非常好的人,也不能进行大量长期的记忆。做笔记可以帮助记忆,起到延长信息记忆文化部储时间的作用。它比单纯的阅读效果更好,因为加强反应就可以加强接受,加强相应的表现可以加强印象。一般说来,主动实践比观察总是要好,这是被积极反应规律所证实的。在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疑问的过程,就是加强理解,加强印象,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让智力基本等同的AB两人坐在一起听课,A做笔记,B不做,老师授完课一段时间后对他们进行考核。结果,A同学答得非常不错,B同学则漏洞百出。当记者采访他们时,A说那些题目好像是他刚做过的,B则表示,听课的时候心里很明白,但做题的时候心里却很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