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2.“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表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度难于推行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品德才能3.唐代科举
2、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4.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称权知贡举,同时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主考官的权威B.革除选拔考试的弊病C.强化选官制的公正性D.确保录取程序的严谨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
3、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6.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7.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8.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
4、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9.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0.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1.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
5、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西汉)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员,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在于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动。然而即使到宋明科举名额大为增加,也还是“粥少僧多”,竞走“独木桥”,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
6、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故唐太宗有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宁年间,枢密使文彦博提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地方
7、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与它相比,科举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士大夫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如何理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1.D本题考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选用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这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无法”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官僚政治在秦朝已经形成,故排除B项;“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2.C3.A本题考查唐宋的科举制。根据材料“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可知,唐代科举主考官相对固定,易出现请托舞弊等科举腐败
8、问题;根据材料“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可知,宋代科举主考官不固定,且主考官受到多人监督,由此可以尽量避免主考官腐败等问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唐代至宋代科举主考官的任用方式变化,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唐代至宋代科举主考官的任用方式变化,不涉及整个官僚政治的发展状况,故排除C项;材料与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排除D项。4.C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是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并增设权同知贡举用来分散主试官的权力,此举旨在防止主试官滥用权力,提升考试的公正性
9、,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宋朝主试官的权力被分散,主试官的权威有所削弱,排除A项;限制主试官的权力不是为了革除科举考试的弊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录取程序,排除D项。5.C从材料“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该评价体现出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6.B7.D材料中新令的主要意思为以一夫一妇为征税标准,反映了隋朝的租调制度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故选D项。租调制度与均田制度相配套,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两项。8.A本题考查唐代的赋
10、役政策。唐初实行均田制,在这一制度基础之上配合以租庸调制。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难以实行,在此背景下,实行了两税法,故A项正确;两税法注重资产而非丁身,说明当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状况,也无力解决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排除B项;两税法实施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是从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人头税已经被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9.B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三项均是正确的。B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不属于监察机制的范畴。10.B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故B项正确。11(1)太学的成立;察举制的实行;汉武帝重视儒学。(2)制度:九品中正制。作用:科举制选拔程序相对公平公正;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时代背景:理学的兴起;北宋完善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解:共治天下不是对国家权力的分享,而是君臣共定国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