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824455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第四节五节六节,第六章第一、三节。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2原因: 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

2、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3过程: 形成:战国。韩非子“集权”思想; 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政治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3、,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 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4、、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强化:明清。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

5、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

6、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6评价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巩 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秦朝:三公

7、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 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

8、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 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9、度、土司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规定: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 五、监

10、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 战、秦:实行连坐法。 西汉:编户制度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 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 金:猛安谋克制度 后金:八旗制度 06年高考题之变形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答: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

11、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 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 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 1. 编户制度 (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 (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 (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 2. 保甲制度 (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