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 1: 200000 DZ T 0167 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 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 1: 200000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 1: 500000 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
2、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 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 T0075 DZ T0011 3 总则 3.1 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学化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 1 化学资料。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 1: 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 1: 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 220.25 1点 km 和 0.04
3、0.10 点 km。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 a. 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 b. 具有各料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 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
4、法。 3.3 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的在采样介质和工作。 图 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 4 设计书的编写 4.1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 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 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间,应做好如下工作: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质、地质、矿产、物探、化探、 2 遥感资料,特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探资料; b.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 c. 根据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
5、则应考虑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 试验。 d.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4 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a.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b. 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 c.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 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
6、、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编图方法等; d. 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配备什么现场分析手段、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 e.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f.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 3 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4.5 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设计书应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4.6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 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5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5.1
7、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物测量为主。 5.2 比例尺为: 1: 200000 的水系沉积物样样密度为 1 个点 2 km。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 2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 12 个点 km。 5.3 采样布局原则为: 2 a. 采样点要分布均匀。要使 1: 50000 地形图上按 1km 划 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 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 3 个以上 2 空白小格。当胶样密度平均为 1 2 个点 km 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 2 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
8、,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 2); 图 2 小格内取样位置选定 b. 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一公里长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再取一个几个样品。 注意使每一个点 4 都能控制自己肝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见图 3) c.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民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三分之一公里,不大于三平方公里; d. 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上述原则中 a.、 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 1: 500000地形图上将大于 500m 的水系
9、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 活作出一些变更。 5.4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惩污染的人堆积物。 5.5 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听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 15m 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 60 目筛后的重量大于
10、 120g。不进行组合样分析 的样品,采样量过 60 目筛后重量大于 150g。 5.6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委少水流的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昼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 5.7 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 5 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 5.8 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 1:500000 地形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 3mm。为便了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 原则上每人采样点均应留有
11、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5.9 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解释推断,并便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供长期利用与研究。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说明(见附录 A)。 5.10 记录卡中要求在野外现场填写的各列,必须在现场用 2H 或 3H 铅笔填写。允许在室内根据地形图和地质图填写其他各列,必须于当时或次日完成。 5.11 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字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5.12 采样小组使用的 1:500000 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
12、着墨,以直径 2mm 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一张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 0.5mm。 5.13 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基本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 进行,尺量使路线 2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小格( 1km)内,选择合 6 适的层位在 3 5 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按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
13、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 2 5.14 样品编号以 4km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 1: 50000 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 1: 200000 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 2 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 1km 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 B、 C、 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 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 2。这些号记录在 1: 50000 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 3 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 4。 图 4 以大格(含
14、 4 个小格)为基础的样品编号方法 5.15 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每大约 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具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并进行重复分析,故取 3 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编号。另任取 4 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 1)。 1 11 21 31 41 2 12 22 32 42 监控样 7 3 13 23 33 43 4 14 24 34 44 5 15 监控样 25重复采样格子 35 重复分析号 45 6 16 26 36 46 27 37 47 重复分析号 7 监控样 17 8 18 28 监控样 38 48 9
15、 39 49 19 重复样号 29 10 20 30 40 50 2 5.16 按编号表在 1: 50000地形图上按 4km 的方里网格依次 编号,注意留出上述 7 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 19 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 25 号)(见图 5)。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 16 25 14 17 18 20 21 22 23 24 26 27 19 29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48 49 50 图 5 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的编 号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
16、 重复样: 25( 11) 19( 21) 35( 12) 47( 22) 监控样: 7 15 28 42 8 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 25 号为在 25 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 号为在 25 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 35 号为从 25 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 47 号为从 19 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 11)表示第 1 次采样第 1 次分析;( 12)表示第 1 次采样第 2 次分析;( 22)表 示第 2 次采样第 2次分析。 上述复复采样号、重复分析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 1: 50000 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 5.17 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主要目
17、的是为了了解各个 1: 200000 图幅上采样与分析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 5.18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5.19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 集湿的浙江省纱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 5.20 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组加工。 5.21 野外样品加工 5.21.1 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进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
18、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5.21.2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 50 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 9 5.21.3 样品干燥后,用 60 目不锈风筛过筛。将小于 60 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大于 120 克。 5.21.4 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 1: 500000 图幅号。 5.21.5 样品加工流程(见图 6)。 5.21.6 为提高分析质量,要采取减少分析工作量的措施。将每一个大格中的样品各取 25g,等重量组合, 1 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 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或样品库有关人员制备。 5.21.7 组合样编号流程(
19、见图 7)(以 H-50-130-B 幅第 24 号大格中共采 4 个样品为例)。 5.21.8 从样品库提取样品进行组合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 5.21.9 重复采样 的样品组合方法与上述样品组合方法相同。为了便于重份分析,可将重复采样格子中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的组合样,再用四分法各自分成两个样品。 5.21.10 组合重复样的流程(见图 8)。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过60 目 25a25a25a25a 筛样品 1 1 1 1 样品库 样品库 样品库 样品库 H-50-130-B H-50-130-B 25a25a
20、 1 1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25a25a25a25a 1 1 1 1 10 细磨加工及分析 细磨加工及分析 图 8 组合重复样流程图 6 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1 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 的高山区。这些 地区是我国地质研究和经济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区域化探在该区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圈定从地质与国民经济观点来看最有远景的成矿区,及大型、特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6.1.2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
21、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 6.1.3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 1 个点 4 216km 范围内选择。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可在 12个点 16 36km 范围内选择。 6.1.4 布点原则 6.1.4.1 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 2a. 1 个点 4 8km,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 超过 1 2km 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上游区段。 2b. 1 个点 16km ,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 3km 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 5km 的一级亦应布点; 2c. 1个点 25 36km ,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 11 及长度超过
22、4km 的一、二级水系沟口各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 羽状水秒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 2 5km 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 5km 的水系可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地2 3 个水系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 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 6.1.4.2 要考虑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 6.1.4.3 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 50以上。 6.1.4.4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 2 倍。 6.1.4.5 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6.1.
23、5 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 2a. 1 个点 4 16km 采样密度,可选用 1:100000 地形较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 2km的水系; 2 b. 1 个点 25 16km 采样密度,可选用 1: 200000或 1: 100000 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 4km 的水系。 6.1.6 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 22a. 1 个点 4 8km,可选用 16km 网格; 222b. 1 个点 16km,可选用 64km 或 36km 网格; 222c. 1 个点 25 36km,可选用64km 或 100km 网格。 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伯字码并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