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语文教育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报告在语文教育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008年9月我们开始实验的县市级课题,截止到2010年5月按预期时间研究结束,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收获,现将这些收获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是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活动,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而作为中学学科基础的语文科,创新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该课题立足传统语文教育向
2、创新语文教育转变的交叉点上,更多探索作为认知主体学会内化而致创新的路径,聚焦点在“创新”。 1、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美、日、韩等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是创新。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正视内外剧烈的竞争,将学生能力培养聚焦于“创新”研究上,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2、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自主发现、内化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与成份。教学中读悟习得,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点,质疑问难自主发现则是创新的
3、开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读悟契合基础上,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与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学习就会接近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新性的本色。倘能够认真研究实验、系统训练,是既能体现新大纲要求,又能切实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 3、从当前的教育实际看,要正视教育实际中的一个表面现象:我们一再声称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在套用一种模式,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当作衡量教育教学、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以防范、纠正、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代替学生品行、人格教育。因此,我们深感语文教学,
4、要挖掘、发挥学科德育教化功能,让学生在开放的大语文教学中,获知、审美、陶情、治性、练意、导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以学生的精神健康、人格健全教育,为语文创新教育保驾护航。 4、从当地教学状况看,“苦教苦学”、“题海战术”等“应试教育”尚未得以真正消除,忽视自主发现和漠视创造潜能开发仍有市场,“厌学”情绪并未真正意义上消退。鉴此,我们深感语文教学应该返朴归真:由读悟入手,还给认知主体以权利,打硬根基,再图创新。我们在坚持学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启迪思维为核心,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前提下,课题组成员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何探索“读悟契合,自主发现,内化语文创新
5、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序列化实验与改革。 二、实验论证及实施 (一)课题的论证 偏远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搞现代教育,教育者如果承继古代创新大家苏轼等辈、现代延安精神开拓者的探究精神,大胆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受教育者的语文创新能力是能培养甚至超常培养的。这是因为:(1)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正视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规律,立足当地忽视自主发现,漠视创造潜能等实际,尤其重视发掘如少年爱因斯坦、华罗庚等那样被低智商“假象”掩盖了的创造力资源。(2)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返朴归真,由诵读领悟巧妙契合,激活其灵性,陶冶其性情;由自主发现质疑究难,张扬其个性,舒展其心灵,走向创新。读悟是创
6、造之基,自主发现是创新之核。(3)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高尚的人格激励与自主发现尝试实践的结晶,而内化就是运用,人格激励则是创新的精神保障之一。(4)该子课题的能力形成渠道,是一个良性互循环。(二)实验过程本课题分四个阶段实施,其中第1、2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第3、4阶段(2008年9月-2010年5月)。 1、准备阶段 课题确定:由主管校长、教务处、语文教研组长及其实验人员共同研究该课题后,经专家论证、五常市教科所评审,承接开题实验。 选任课题实验人员:选派了具备教科研素质的有关教师参加该子课题实验。主持人:张严 ,研究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 确定实验对象与调测:分别对高一年级两
7、个班和高二、高三年级各四个班进行诵读领悟、释疑发现、知情障碍、内化模拟、美感激励、人格陶冶等方面的全面调测,课题组相关成员认真阅读查有梁教育建模、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和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等教育著作后,对以上调测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汇总,在定性与实量分析基础上,撰写调测阶段研究总结或报告。 2、契合激发探索阶段 本阶段具体开始实施课题实验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一、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在读写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悟自得习惯和自主观察思考发现的习惯,由诵读领悟文本入手,以激发自主发现模仿欲望为契机,寻求最佳契合点,设置诱因解疑究难,逐步点拨消除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渐入自主发
8、现探索的境地,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语言操作实践中内化其创新能力。探索寻求契合点、激发探索创新兴趣的各种方法与途径;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语文创新教育相衔接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读悟契合、自主探索的有效方法。 本阶段实验模式:诵读领悟(读悟入之)-激发探索(思而得之,得而仿之)-调动积累、模仿内化(仿而用之,用而化之)。 3、内化激励创新阶段。本阶段为进一步深入实施课题实验方案阶段。在上阶段基础上,以课内外教学为阵地,以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提升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宗旨,探索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内化创新的各种方法与途径;探索发掘被所谓低智商“假象”所掩盖的创新资源的路途;做好学
9、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调整他们的自主学习心理与自主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利用高尚人格激励创新的方法,加强对学生“会学”、“乐学”方法指导。 本阶段实验模式:先学后教、激疑生趣(学之有乐)开掘潜能(学之有法)人格激励、内化创新(学之有得,学之有创)。 4、总结阶段 对实验对象抽样调测,做好统计与分析工作。 课题相关教师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情况(可分阶段,可整体),撰写科研论文与结题报告。 请专家、五常教科所论证评估验收。三、目前阶段实验内容综述 我们将“读悟契合、自主发现”视为不断吸收积累的学习过程和量变过程,将“模仿”视为创造创新的起步,而模仿属低层次的创造。创造是质变,我
10、们只有努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与飞跃,学习主体才会改变只会吸收而不能创新、只作容器不能自主的地位,为逐步内化创新铺路奠基。 (一)读悟契合。诵读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铁门槛。这里的“读”是诵读,也就是朗读、熟读、背诵。它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悟”实质上就是顿悟后的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互为一体、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等特点与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非诵读、领悟、自习得之不可。其实两者之间,是一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消融式内化。“内化”能否实现,关键要看诵读领悟习惯上的契合转化是否处理得恰当。实验教学中,我们一是重视了运用朗读、反复诵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直观形象地感知领悟文本内容,以情传情。
11、运用恰当手段让文中情“内化”为学生的心中情和个性品性,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二是重视了读悟相合,感宫互通,发挥想象,因文悟道。“作品的形象再现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补充学生阅历与体验的不足,伴以诵读中的以声显韵,以音传情,以言显像,以心悟神,文中的人物、场景就会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的“活”起来。“读悟契合”只要训练得当,不仅能提高的语言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还有助于潜移默化学生的个性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激发自主性发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主性发现学习”,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接受容纳知识。现代教育学、心
12、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学习主体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谈,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法在差异中发现问题,学到新知识的人,是无实现真正学习的,也是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发展的。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习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并具有这种能力的特征。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语文创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大胆放手,“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创造性地组织开展自主性教学活动,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意识与兴
13、趣,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己去读书,去领悟、去咀嚼、去品味,自己去尝试、去行动,去发现、去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和探究的全过程,自己独立寻找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新,去创造。让学生将学习活动当作一种愉快的体验与享受,将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激活自身的创造灵性,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因为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表现,它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而创造性学习是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
14、个性、创造性的基础。 (三)模仿内化。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写作的过程是“积累-领悟-模仿-创造”的过程,这是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实验中当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的权利回归时,看得多了,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知识储备与生活储存丰厚了,就会激发他们创造的冲动,“颇欲模仿别人有所写了”。这时候,实验教师就要把准火喉,选好范文,指导他们阅读分析揣摩玩味,运用范例引路、依文仿写,分层设计、依仿试误等方式,指导进行有效的模仿训练。因为,茅盾先生曾告诫我们:“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语言是一种技能,从技能形成过程看,人类的技能没有一个不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其实是创新
15、的开始。模仿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低层次语言模拟实践,是学生语言学习运用不该遗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来步入创新的桥梁。只是我们不能把模仿等同于抄袭。其实,除天才外,大多数的人学习,又有谁不是从“模仿”之桥上走上创新大道的。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特别是落后不发达地区的语文创新教育中,恰当运用好模仿,实为整个实验过程中另一个巧妙的读悟契合点,运用到家,会反作用于阅读教学。因此,我们注重并正确处理了“读悟、积累、模仿、创新”的关系,以期使四者衔接相得益彰,为实验的顺利实施带来更大收益。这是因为:丰厚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储存较丰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能激发其创新的原始冲动和欲
16、望。适度的模仿是创新的过渡,因为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己有积累基础上有了对名篇的正当揣摩依仿,并熟悉了各种范例的体式与操作规划,才能既利于规范其语言运用的内容与形式,又利于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发现探索是创新的船桨。积累模仿过程中必要的自主探究,既可激活其探索批判的火花,又可通过探究规范其真正意义创新前的思维与运作程序。创新是语文教学的要核,但我们不能抛开相关要素,空喊创新,否则,那一切的创新只能是“水中之月”、“空中之阁”。 (四)开发“假象”(差异)资源 近些年,随着高中和高校扩招,不同学力学生涌入高中求学者增多,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17、,没法教了”,一时成为热点话题。面对此种教育现象,我们由“热”而“冷”,冷静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首先,正视现实,不要忽视被贴着“差生”标签的弱势群体背后,潜藏或掩盖着如少年爱因斯坦、华罗庚式的被“低智商”或“差生”假象所掩盖的教育创新资源,更不要忽视学生的差异本身就蕴藏着教育资源,逐步尝试探索予以开发。因此,实验实施中,我们着力转变更新了三个主要的理念:教育要促进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的素质提高;教育的大发展已以选拔淘汰为基础的精英教育,向以开发每个学生潜能为主的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化教育历史的必然;学生之间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原本是人生存发展的常态,更何况潜能
18、理论研究认为:每个普通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其次,努力学会利用学生的差异展开课堂教学实验,营造一种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氛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自我提高的态势: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倡导既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又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引导他们既学会共处,学会全面看待自己,学会在看别人弱点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优势,又利于发扬个人长处,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自主而又合作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日渐形成“差生同优生一样可以自主学习”的发展趋势。再次,从校情出发,借鉴运用“成功教育”经验,坚持其基本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愿望,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和成就,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
19、功;教师要重视差异学生之间的每一次成功,让他们从成功中获得积极体验,为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看到优势、进步并体验成功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参与挫折与失败启迪体验,主动内化教育需求,激发积极向上精神,自主开发内在潜能;让“差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消除“失败者心态”或“新文盲”感觉,从差异中发现问题,学到新知,找出优点、亮点,“抬起头来走路”,“积小胜为大胜”,构建“激励人人成功”的评价机制,实现自我教育;阅读教学中强化情感体验,倡导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其阅读的想象力、创新力;尤其要注重从心理层面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成功经历有意识展开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
20、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移情理解;建立差异学生进步跟踪档案,成立差异学生心理咨询开导小组,及时监控分析其变化轨迹,引导他们由“厌学”步入“会学”“乐学”的正途。(五)质疑激趣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思考从疑问来,知识从思考出。疑问是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发现的枢纽,一切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没有疑问,自主发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有所创新,必须让他们从质疑解疑开始,在质疑释疑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然而,目前教学中代之以“满堂灌”、“独白式”的,却是“被迫追问”与“连续轰炸问
21、”,让学生在预先设计的答案目标内思考,让在学生没有思考空间的迷惘里困惑。面对此种现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就如何“以质疑激发自主学习创新兴趣”,从质疑的方向、方法和怎样对待学生质疑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一是明确教师提问的方向,激发学生提问质疑发现探索的兴趣,先学后问,先学后教。学生自主阅读接受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心灵有了初步交流后,教师设问。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遵循如下原则:问题是否以学生已知的东西为前提;问题是否能让学生尝试到智力劳动的乐趣;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等。二是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更新观念,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美国心理学家辛格(Singer)认为,学生提出的
22、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也就是说当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理解所阅读文本的内容。肯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质疑设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我们是这样尝试的:1、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品味语言、梳理思路基础上,去发现阅读文本的疑点、疑难,产生形成问题,培养质疑发问能力;2、抓住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引导他们用联系的方法(即将阅读文本中的某个内容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内容相联系,在联系中生疑)发现产生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在对理解文本起关键的地方发现(即阅读文本的关键句段或重要词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4、抓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与认识,
23、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即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学生有了智慧的疑问后,可灵活运用讨论、辩论、师生问答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激起他们解答疑惑的欲望。第三,引导激发了学生生疑发问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发现问题的思维欲望后,对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心理予以呵护、保障。把学生自主探索中思考质疑发现,当作是学生学习活动有意有价值的事予以肯定。把对阅读文本的提问质疑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开辟其心灵放飞的空间,培植其宽松土壤,鼓励他们没有约束地大胆质疑,让他们享受思维信马由缰的快乐。把思考解读文本后提出的异想天开、刁钻古怪看似与文本无关,实则含有思考深度的问题,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
24、,予以整合、筛选,促使激化他们提升自己的质疑水平与提问质量的积极性。还将争论较多、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向课外予以延伸,鼓励他们自主大胆地或运用感性认识,或借助有关学科知识,或参考相关资料,展开探究学习,把问题弄明白,初步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成果,为我校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开了先河,在校内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四、实验成效 1、通过目前阶段实验,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寻求契合点、激发自主探索欲望的路子。在读写听说教学中,将寻找读悟契合点,激发自主探索贯穿于始终,使实验班学生学得轻松、实在,教师教得愉快欣慰,促进了教与学“契合激发”的良性循环。实践中探索出了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切实有效的途径。 2、课题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将“读悟契合,自主发现”不仅看作是一种尝试,而且将它看作一种学习主体吸取知识与形成能力的系统。在教与学的实践操作中,它已成为一种理念,创新精神的激活与创新潜能的开发已不仅仅在课堂教学,其触角已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