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中国教育界长时间地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由于认识上面的局限,对心理健康问题谈虎色变,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极度紧缺,要在短时间内使大部分的学校师资配备实现到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这个过渡的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负有很大的使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很幸运的。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
2、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成形、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3、,我们班的刘玉航,别看他个子矮,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他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
4、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
5、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
6、良机。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一课,表现了朋友的珍贵,友谊的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人物中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
7、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峡,描写了祖国的奇山异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美好;还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通过写旅鼠的奥秘来影射人类社会,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口问题的反思。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文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所为,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2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斑羚飞渡一文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羚羊木雕一文中朋友的友谊,八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的自强不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保尔钢铁
8、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等一些列的课文都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教育作用。尤其海伦凯勒一文中讲述了海伦凯勒小时又聋又哑,然而她没有绝望,在家庭教师莎莉文的教育下一步步成长与成功的故事。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刻苦好学,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在授课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使学生深受教育,从而树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
9、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3、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
10、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基于此,我们课题组着手进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给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方法上的借鉴,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三、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新课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
11、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
12、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
13、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