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连城隔川中学 罗月旺教学分析:本节课是第2章第1节第1课时,主要知识内容有三块:空气的成分含量、氧气的性质及氧气的用途。氧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学生对氧气有了一些松散的认识,如燃烧、呼吸作用、铁制品生锈、磷与氧气反应、镁条与氧气反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是混合物、化学用语等;学生有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观察方法和实验探究能力;初步了解“化学研究些什么”: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等关系的学科思想。但才开始学习养成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分析、表达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习惯,开始逐渐培养从规律、方法和观念层面来系统、深入地认识具体物
2、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习惯。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实验探究、观念形成、方法应用、化学用语),基于知识的整体性(如:科学探究的要求定为形成探究意识、了解探究方法,体验部分探究环节),基于工作室课题“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导学生从较系统的层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初步了解化学用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逐渐养成学习化学的思想方法,逐渐形成化学观念。本节的学习为下节学习“氧气的制取”、以后学习二氧化碳、金属等“身边的化学物质”及燃烧等储备了经验(知识、观念和方法)。为此,本节课以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为载体,从学生
3、已有经验出发,尝试实验探究,以及对简单知识的阅读等方式,通过观察、讨论、归纳生成知识、方法和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思维,让学生生成能力性知识,体验学习的价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及实验探究,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利用实验探究,通过联想、观察、归纳、描述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助燃性。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会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偿试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氧气某些性质。2. 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反应、归纳表
4、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养成“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养成较系统学习物质的思路方法,领会“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等”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循环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及实验探究,分析、观察、归纳出氧气的性质。2.掌握“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等”的关系和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并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2.掌握研究物质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引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实验、图表、阅读
5、、讨论等)归纳应用教学准备: 1.多媒体。2.演示实验:(1)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瓶中。(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改进:一端沾无水酒精)。3.学生实验:(1)、木炭的燃烧。(2)、蜡烛的燃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有这样一种非常熟悉,非常重要的物质,你知道它是谁吗? PPT展示:1、蜡烛燃烧需要它。 2、自行车生锈因为它。3、急救病人要用到它。 4、鱼溏养鱼要增加它。它是谁?思考、回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生活化学社会”的关系,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学习兴趣。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提供素材。氧气如此重要,你对氧气已知道什么?刚才听起来很零乱,学习
6、物质是否有一定的思路呢?引导学生归纳、整理(PPT展示)。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1、空气中有氧气 (物质的存在)2、氧气可用O2 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微粒构成,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物质的物理性质)4、燃烧要氧气,呼吸作用要氧气,铁制品生锈要氧气,磷与氧气会反应,镁条与氧气会反应,碳燃烧,食品腐败(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变化)5、潜水员要带供氧装置,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能供给呼吸,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等)问题一:空气中除氧气外,还有其它物质吗?空气的成分有哪些呢?物质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几乎保持恒定呢?请阅读课本P30第
7、一、二段后,完成下列填空:1、下图是空气成分的漫画。2、下图为自然界中氧循环示意图。问题二:现有一瓶氧气,请结合演示实验、生活经验、阅读课本资料及设计实验探究,说说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演示实验一: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瓶中。完成下列表格:通常状况下三态变化(P31图23)色态味密度溶解性问题三: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研究物质必须用纯净物,那么木炭、蜡烛、铁丝与氧气反应的情况如何呢?请预测现象后,按步骤进行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并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名称生成物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实验:木炭的燃烧、
8、蜡烛的燃烧。演示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讨论一:三个实验中,哪个实验装置特殊?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预先加少量的水(或铺少量沙子)?讨论二: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你能用“控制变量法”,说说这是为什么吗?说明氧气有何化学性质?说明氧气有何化学性质?结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讨论三:木炭的燃烧、蜡烛燃烧、自行车生锈、呼吸作用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从物质、反应剧烈程度、反应现象等方面,说说这些反应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结论:相同点:物质与氧气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放热不同点:有些反应比较剧烈(剧烈氧化如燃烧),有些很
9、缓慢(缓慢氧化如)。问题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我们知道氧气有助燃性,许多物质与氧气反应会放热;而且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1、 请你根据氧气的性质先推断氧气可能的用途后,阅读课本P33-P34,再归纳出氧气的用途?2、 “急救病人要用到它”、“自行车生锈因为它”。物质具有两面性,你能举例说说氧气不利的一面和解决办法吗?归纳小结1、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思想来梳理重点知识。2、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科学探究的“控制变量法”。知识应用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B空气中含量第二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是氧气C呼吸、燃烧、炼钢
10、、化工生产等都要用到氧气D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是( )A氧气易溶于水B自然界中发生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都是缓慢氧化反应C红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D氧炔焰用来焊接金属或切割金属3、某学习小组探究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各取等质量的木炭和等质量的铁丝分别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中燃烧记录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红热放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放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红热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通过A、B两组
11、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整理。学习物质的思路:“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等”。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学生观察、联想、思考、阅读、讨论、表达。重点探究氧气的密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学生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分析、归纳、讨论、表达。联想、猜想、讨论、阅读、归纳。思考、交流、梳理。迁移应用、讨论、纠错。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养成从化学视角看身边事物及现象的习惯,培养化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掌握学习物质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12、生阅读、分析、归纳、视图和表达能力。感悟“生活化学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视表和表达能力。感悟科学探究方法。采用针对性演示实验,使学生突破思维盲点。通过表格使知识直观、简约化、系统化。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感悟氧气的助燃性。初步领会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事实猜想实验结论应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记录、分析、对比 、归纳等能力。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和方法(控制变量法),同时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悟“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初步体会研究物质的“量”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事实微观解释符号表示”
13、的三重表征思想。采用指向性和开放性结合、梯进式问题的方式,立足全体学生发展,思维的推进。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氧化反应”概念,生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及相关燃烧现象的观察、对比、归纳(现象:色、光、焰;放热、生成物特性;与氧元素结合;)。帮助学生逐渐学会使用化学用语。培养学生猜想、阅读、归纳能力。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树立辩证思想。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体验“生活化学社会”的关系,感悟化学的价值。掌握物质研究的思想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形成应用。依据重点知识、观点和方法,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练习,达到反馈、纠正、巩固、提高的目的,符合学科特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体积分数”、“雾与烟的区别”和“控制变量法”等易错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