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楼小学 王艳丽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是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那么我们就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催发,提供支撑。随着现代意识注入教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少年来一直追求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现有几点感受如下: 一、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 儿童对美有一种天生的需求,当他们看到一朵小花,一只飞蝶,往往会伫足凝视,并想获取它,那就是因为这小生灵的美,吸引着他们。美能激智,美
2、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无可非议的。无数人才的成功案例都表明,美影响着人生,提升人的创新品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正是主张运用“诗”“礼”“乐”含蕴的美去完成大业。可见美的作用非同一般。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那就要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语言,去再现教学内容之美,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 记得教落花生时,我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落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先覆盖后揭去)。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去,让他们写出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
3、物体的品格。审美的愉悦,使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写出一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小品文。光题目就有石榴、火苗、蜡烛、太阳之歌、铁树开花、北极星等几十个不同的题目,显示出全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倘若教落花生没有让孩子获得落花生含蕴的美感的经验;倘若习作时,又只是全班统一命题,没要求写出事物的美,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不可能到达如此兴奋的程度,习作也不可能如此五彩纷呈。因此,我们应该热情向往,大胆创造,让教学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美,绝不仅仅是色彩、是形体、是线条,它在形式美的后面蕴藏着理念。 一旦创新的种子在丰厚的土壤中孕育破土而出
4、时,学生就会努力超越自己。学生的审美愉悦,不仅成为催发创新种子萌芽的土壤,而且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会影响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当他们长大以后,会因为追求美的境界,而不惜代价地为事业、为民族、为人类去创造,真正地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人才;而不是为一己的狭隘利益去创新,甚至利用创新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的利益而酿成悲剧与罪恶。我以为这是我们今天培养创新人才最终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审美愉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土壤又有其更为积极的深远意义。 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 中国的师道尊严是由来已久的。“师尊”则“生卑”。多少年来,一
5、批又一批的学生,所表现的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敢逾越雷池的思维的禁锢,正是在那教师尊严的光环笼罩下,甚至是如同绳索束缚下的产物。这虽然不是教师的本意,但这种有距离、有鸿沟的师生关系,却严重地摧残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潜能。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爱学生的。只是爱得不一样,不少老师的爱,习惯为不溢于言表,而是以“严”去表现的。具体说,就是“我教你,你得认认真真地学;我说了,你就得听”,以“划一”“听话”为“格”、为“对你负责”。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以老师心中的“标准”为答案、为目标的。学生自己的思维、个性,随之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中被弱化,以至被磨灭,可以说,这是一种善意的误导。师生关系的隔膜
6、和不民主,必然会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这是许多善良的老师始料未及的。于是,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努力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以激活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愿望,在许多老师心里,已日趋急切,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注入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中去。于是,老师的“爱”,便会以“宽”去表现宽容、宽厚、宽松。“宽容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了这点精神,教师不再是高居于学生之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唯我独尊”“唯我独是”。我常常想老师的职责应该是“唤醒+激励”。老师热情地唤醒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动机,激发创新的潜能,让其尽情施展。对于学生们的作文,我都会扑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从不正面批评他们的缺点。老师不
7、断地给予肯定,为之鼓劲,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合作互动中,使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精神,在持续的激励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学生创新的潜能则得以激活。 三、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循规蹈矩式的思维,一味注重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的单一的逻辑思维,而是有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规定,不需
8、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思维空间的“宽”与“窄”,老师的主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也有说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实际上这“活”与“呆”,与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它是建筑在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智慧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
9、要。儿童总是睁大着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有孩子就说,“让我们去拥抱大自然吧!”观察,为孩子认识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孩子智慧与语言的源泉。一个人的观察力不可能与生俱来,要靠后天的有意培养,其途径便是在观察中培养观察力。抽象概念的理论指导,总是无济于事的,离开个体的实际观察,要培养观察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眼下基础教育中“观察”可以说还是没有地位的,即使在数学学科中,突出的仍然是公式、定理和计算。如今把创新教育提高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观察力的培养势必会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并加以落
10、实。 多少年来,我在教学中总是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的、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以认识周围世界。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从有指导的观察到独立观察;从低年级观察静态过渡到观察动态的、或者是静中有动的;从笼统的、粗略的观察,到有步骤的精细的观察。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儿童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每次观察,他们不仅可以发现大
11、自然的奥妙,还可以发生精彩的语言表述。天长日久的观察,不仅为孩子观察日记提供丰富的题材,而且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起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善于审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的眼睛。那该是创新人才多么美好而重要的素质啊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最好的途径。孩子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不到达的地方。想象显示了孩子的智慧,想象带给孩子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我想倘若没有想象,童年该是多么的苍白。可以说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的财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则会随之而减少,成年后则显得更加
12、贫穷了。不是有人做过调查吗,同样一个圆圈,幼儿看到后能想象到太阳、月亮、饼干、皮球等20多种景和物,而大人见了,圆圈就是圆圈。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要付诸实施的。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关键是老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就拿教学荷花一课来说,上课时,我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画,满池塘的荷花盛开着,老师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学生仿佛真的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及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莲蓬。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荷花的图画、真实的荷塘都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
13、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每个孩子意象中各自显现的荷花的形象,虽然是千差万别的,各自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荷花的美感,连同所激起的对荷花的爱,却是共同的。孩子们纷纷用最美的词句去描述荷花、荷叶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甚至下了课许多孩子还挤到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她)成为荷花的想象中的画面和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是创新的前提,又成为持续创造所追求的驱动。如果在纯客观的分析下,老师以一串串提问,让学生回答,大概只有照本宣科的机械答语,不会有这种创造美的冲动和生动语言的表述。 由此看来,想象实际上就是将获得的直接印象,进行新形象的组合。当学生随着情境的连续,学生置身于作家创作时那个情境
14、中,老师的提示、描述,让学生在获得真切感知的同时,也进入了想象的情境中了。想象让儿童的思维插上翅膀。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有效地拓宽了儿童的思维空间。儿童潜在的创新种子在审美愉快的丰厚土壤中得以萌发;和谐的师生关系、宽阔的思维空间为创新的幼芽提供了最适宜成长的环境;在小苗成长过程中,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使小苗的根基更深。这样的小苗必然长成大树,结出硕果。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和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渴望自己获得成功,渴望人们发现他们聪明的智慧,体现到创造的快乐。”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有特色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在课堂上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去探索并掌握知识,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