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教学设计精品.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望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尝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3驾驭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驾驭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3驾驭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驾驭归纳中心的方法。课时支配: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案1、给下列生字注音抵()搔()浑()簪()胜()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破:感时:恨别
2、抵:搔:三:3、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二)探究案一、导入今日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其次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芜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
3、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宏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头。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搔、浑、溅、簪四、诵读诗歌。五、理解诗意1.小组沟通,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国:_破_感时:_恨别
4、_抵:_搔:_三:2、明确诗句意思。国都虽已残缺不堪,但山河照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非常茂密。(只因为)感伤国事,难过离别,看到那漂亮的花儿反而苦痛流泪,听到那宛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战火连绵起伏,始终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七、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1、小组内用自
5、己喜爱的方式赏析诗歌。2、小组展示。3、师生相互提问。4、老师归纳总结: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微环节描写、忧思之深八、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三)巩固案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成功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
6、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思索下列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2、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到_。2.请绽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_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事实上是写_4.本诗将
7、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春望教学设计2一、猜猜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作家作品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
8、,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四、学习方法点拨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尝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五、诗意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六、问题1.首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国都陷落,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凄惨景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这首诗通过远眺沦陷长安的
9、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苦痛的心情。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悲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厚感情。4.赏析“溅”“惊”二字。“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说明:(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说明,为什么?我比较赞成其次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意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
10、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其次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实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简单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苍老的思想感情。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9.本文最突出
11、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春望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该单元是围围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支配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宏大诗人的剧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据,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二 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
12、体会古诗的韵律,领会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情感目标:领会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学生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实力课时支配:1个课时三 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肯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探讨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四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
13、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学问的积累和驾驭状况,再者课堂一起先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留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驾驭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
14、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须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n(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3)分析讲解诗歌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探讨尝试翻译下诗歌。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
15、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画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画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画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
16、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斗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G.学生依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出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H.依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4)探究感悟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缺憾,花儿也不禁落泪
17、,鸟儿也为此惊魂。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微环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5)课堂总结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溢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纳了什么修辞手法?3,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6)课后练习:再搜寻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楚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
18、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为什么“白头搔更短”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春望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尝诗歌的意境。一、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
19、。他是唐代最宏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头。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搔浑溅簪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六、理解诗意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
20、吗?小组沟通,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学生小组沟通。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破感时恨别抵搔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八、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学生思索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微环节描写忧思之深九、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
21、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十、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成功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思索下列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
22、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春望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化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诗歌诵读要求:1、字正腔圆2、读出感情3、辅以技巧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听老师范读,思索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再读诗歌品尝诗句走近诗人走进历史杜甫,字子美。唐代宏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写下了切身感受。揣摩诗意品尝诗情从_,我读到了诗人_。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
23、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特别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骇人动目。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洁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三)融情诵读产生共鸣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拓展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当堂训
24、练1、背诵全诗2、当堂默写小结:赠君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厚。艾青我爱这土地春望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深化理解诗句,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实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殊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讨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探讨,主动质疑,以学促教。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会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25、: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学生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实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讲授四.教学过程1.导入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倾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2.知人论诗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其次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密,生气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苦痛和
26、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3.播放朗读课件,观赏诗文。4.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检查学生读诗的状况。5.解诗意,悟诗境。请生依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探讨沟通。学生依据探讨沟通的结果来全班汇报沟通。(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备体现。)请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小组探讨沟通。全班汇报。()“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闹可以想见。但是,目
27、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有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当是怎样的泪水呢?(悲愤的,生气的,伤感的,思亲的)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难过离别,听到宛转的鸟鸣都胆怯。()“为什么我的眼里
28、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老师依据学生的诵读状况进行朗读指导。()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指导。老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绽开想象
29、,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从前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微环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老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都说“男儿
30、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q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肯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消逝,越来越放出绚丽的光彩。最终,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春望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酷爱国家,关切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尝诗歌的意境。一、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宏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头。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
32、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回不了长安。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所抓,押到长安,因他官小,没有被囚禁。当他看到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的景象。而家人也逃离了长安,生死不知。其次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茂密,生气勃勃,但这美景却增加诗人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三、预习检测1、出示字词,学生读记,限时1分钟。溅()溅落抵d()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zn一种束发的首饰。2、小测试。3同桌互改。四、初读感知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五、初步理解
33、诗句的意思。1、小组沟通,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2、修改、讲解文意。六、赏析诗歌1、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题通过学习诗歌,你从这首诗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一位老人,站在荒芜的长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题)八、巩固练习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思索下列问题
3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春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环节:一、导入:“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终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运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裂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二、预习展示我们今日所说的古诗是古
35、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补充说明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日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三、学习春望(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留意读音和节奏)齐读一遍,找一下干脆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说明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
36、,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板书:感时,恨别)(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详细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明确:(干脆缘由)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根本缘由)思家源
37、自于,“连”说明斗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斗争导致的国破家亡。(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斗争带给像诗人一样一般人的这种无尽苦痛。(四)最终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38、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探讨,写一写,展示)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
39、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溢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六)、拓展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成功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忧国忧民,眷念亲人。七、作业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八、板书春望教学设计9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
40、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致,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精确流畅地背诵。3.体会诗人酷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妙情操。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
41、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建出不同的诗篇。今日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踪迹,推想名人心情,观赏名作之境界。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宏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其次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照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缺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2全
42、体学生配乐齐读。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国都残缺,山河照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每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5学生齐读全诗。6品尝全诗。(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裂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照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