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六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六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7、10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的第5、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有关知识及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及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教学过程: 一、有关数概念的练习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复习中的问题适当出一些题目进行练习。如出以下判断题: (1)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 这三
2、个数。 (2)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大, (3)因为03003所以。把0298保留两位小数得0.30,也可以写成0.3。 (4)在整数的末尾添写三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5)在小数的末尾添写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6)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7)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8)能被3整除的数是奇数。 (9)不能被4整除的数也不能被2整除: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前面出错比较多的题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有关四则运算的练习 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上: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
3、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可以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供其他同学参考。 2笔算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汀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哪道题用了简便方法。对没有用简便方法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2)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最后的思考题。 三、小结(略)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内容教材P5661页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
4、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注一、情境激趣蕴思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四、身体游戏,升华认识(媒体放:1、千手观音)师:同学们对这个画面熟悉吗?这些画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造型美吗?实在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
5、些造型都体现一种艺术的对称美(板书:对称)(媒体放:2、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物体都是对称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建筑物艺术中的对称美,(播放照片)师:对称使这些建筑物看起来这样的赏心悦目。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师:是啊,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多。对称让我们感受到美。 1、媒体出示*、飞机、奖杯等画面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吗?2、折一折。认识对称图形我们把*、飞机和奖杯画下来,可以得到如屏幕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老师已经把这些物体画成了平面图形送给了大家,请你拿出这三个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6、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对折图形。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怎么样?(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三)猜一猜。(课件出示)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师:请小朋友猜想一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注意:要说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能说“三角形”、“四边形”等是
7、或不是轴对称图形。)(4)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一个小组只发一组图形或图案(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1、2、3、4、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 1、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电脑演示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是它成为一个对称图形。 3、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
8、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不借助别的任何东西,只要用自己的身体就能创造出很多对称的造型,同学们有兴趣来做一做吗?学生答。 学生谈一谈学生说一说名称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也都是对称的物体”。 学生折一折,比一比。学生汇报。 分别指3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请小朋友们结合手中的图形纸片,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小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用纸剪
9、一棵松树、学生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后到前台展示,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先讨论并设计一个或几个符合要求的对称造型,然后指名学生到前台来展示自己的造型,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造型给予评价。(可以多叫一些同学有次序地来展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
10、的倒数 0.3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
11、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练习反馈 根据: ,写出, (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3)教
12、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把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13、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3 () 4 () 5 ()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教材简析】 “商不变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
14、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性质。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求新知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
15、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1)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教师的提问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8块饼,平均分2天吃完。”“16块饼,平均分4
16、天吃完。” “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 “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条件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吃几块饼。 824(块) 1644(块) 3284(块) 64164(块)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得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饼,块数都是一样的。(2)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3)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2、4、8和16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
17、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quot;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猴王分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二、进行新课(一)揭示商不变的性质1观察比较。(先填表,再比较)被除数2412021024004800除数42021400800商 学生发现这五组题的商都是6。然
18、后,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并回答问题。(1)第2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生:第2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5倍,商没有变。)”都”扩大5倍,也可以说”同时”扩大5倍。(板书:同时)第3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怎样?(生:第3组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第4、5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怎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说得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板书:相同倍数) (3)请同学们以第5组为标准,拿第4、3、2、1组分别同第5组比较,看被除数和除外各
19、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商不变。) 2归纳小结。 (1)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变化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把两种情况总结概括成一句话”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 (3)提问: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倍数不相同,那么这个性质还存在吗?(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被除数、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发生变化。) 这个反问提得好。紧接着用刚才的例子,让学生具体地看到了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变了。不仅使学生确信商不变性质的正确性,而
20、且也培养学生要从各个侧面去研究事物,不是只看一面的思想方法,这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1教学例11。 口算:3600600 4800400(1)口算出得数后,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如把被除数3600和除数600同时缩小100倍成366,得6。(2)要求学生在4800400这一题的基础上,编出两道题目,使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不变。2做一做。(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根据1321211,很快写出下面几道题的商,并且要
21、说出道理来。 xxxx12021 1320120 132001200 26424 2640240 264002400 由1321211,到求264002400,要求逐步提高。这种形式的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要求说出道理,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3教学例12。 计算:8760120 引导学生讨论:(1)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有没有简便的算法?(2)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零都可以划去?(3)(出示xxxx1200)这道题怎样简算?被除数末尾有三个零,计算时为什么只去掉两个零而不去掉三个零?
22、 这道题目的出现,作为例题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做一做。 计算:8060620 135002705小结、质疑。三、巩固练习1”猴王分饼”的故事中,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教育帮助贪吃的小猴子肥肥的? 前后照应,很有必要。2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2814( ) (283)(143)( ) 280140( ) (287)(147)( ) 5628( ) 算完后,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商为什么都是2? 算后提问,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商不变的性质。3根据”300605”,分别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3005)(60)5(2)(300)(602) 5填写后,指导学生用
23、数学语言表达这两题的题意。即,(1)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当( ); (2)除数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 )。4在( )里填商。(1)2446( )(2)2424( )(3)24(42)( )(4)(242)(43)( )(5)(246)(42)( ) 讨论:(2)式和(1)式比: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2倍; (3)式与(1)式比: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缩小2倍。可见,要使商不变,第一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 继续把(4)式与(1)式比,(5)式与(1)式比,得出商不变的第二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必须”相同”。 整个
24、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是在商的变化中巩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四、课堂作业书本练习二十第1-3题。五、课堂小结 数学儿歌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1)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我是0,本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别人要想把我除,常胜将军总是我。 (2)“除”的意义: 看到“除”,圈一圈,“除”字前面是除数,“除”字后面被除数,位置交换别忘了。 (3)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括号括号抢第一,乘法、除法排第二,最后才算加减法,谁在前面先算谁。 (4)连续退位的减法: 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走了往后走,0
25、上有点看作9。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 1、78-40=46-20=86-30=78-40=38-2=26-5=56-4=86-34=(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53-20=38-2=33-1=2、例1:口算 86-34=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
26、口算过程 86-30=5656-4=3、试一试 8600-3400=想:869个百-349个百 =个百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76-50-3=68-40-5=49-27=76-53=68-45=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2、速算 73-61=86-54=67-25=76-23=95-42=38-21=89-74=78-42=3、计算4、找朋友5、综合练习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课题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 教
27、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 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
28、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
29、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
30、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十9)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
31、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
32、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33、?”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l、2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101页例4、例5、例6,相应的“做一做”和
34、练习二十三第14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会利用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4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具、学具准备 插图的放大图和有关习题的幻灯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1255 16040255 4042求未知数xx6156 15x1203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学会这部分内容的?二、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
35、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进行新课(一)引导探究例41出示例4的月饼图并提问:你能根据插图提出哪些问题?2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3教师组织交流并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有18个月饼和3个盒子)(2)18个月饼,准备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多少个?怎样列式解答?1836(个)(3)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分小组改编应用题并思考:把上面第(2)题改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说明这道题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怎样求?除法
36、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本组改编的题目和对思考题的理解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另外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6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组织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和教师的板书,观察这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归纳概括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7记住三个关系式: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的改写,由一个关系式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教给学生记忆的策略8练习: (1)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写成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3507 48861(2)填表 (3)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用两种方法验算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100824 xxxx5248教师:你是怎样验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二)独立自
37、学例5 1教师出示例5的题目: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2学生独立解答3讨论: (1)你求未知数x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是求除数,除数被除数商)(2)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把求出来的未知数x的得数代入原来式子的左边,如果左边也等于右边的56,就说明解答是正确的)4同桌的同学相互出两道题进行交换解答,再交换验算(三)独立学习例61出示例6的题目: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2学生独立解答 3同桌的同学围绕下面的问题讨论、交流: (1)第一步做什么?要求的这个数用什么来表示?(2)列等式的根据是什么? (3)怎样求未知数x?为什么可以这样求?(4)怎样判断
38、自已的解答是否正确? 4推荐一个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这道例题四、巩固练习 1第99页“做一做”第1、2、3题2(1)什么数是28的36倍?(2)1980是什么数的36倍?3练习二十三第14题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中的未知数x?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有了较好的学习基础在复习环节中,重点复习了有关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简单应用,为学生学习本节课作好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准备在新课教学中,例4在教师的引导
39、下由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的重点摆在第一幅图的分析指导和归纳、概括关系式两个环节上,通过板书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三者的关系; 例5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教师重点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可以那样计算的道理和思考的一般步骤例6也是让学生独立自学完成,教学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列式和求x的根据,知道解这类题的一般步骤,对于具体的解题方法则由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解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意义、思考方法等进行全面小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约分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99-100页的例1和例2,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
40、意义; 2.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约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哪组数是互质数。 (1)3和7(2)4和6(3)3和62.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3和6(2)3和5(3)3和6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20=()101518=5()2127=()9提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那么我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些分数化简。 二、新授1.教学例1(1)出示例1中的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在观察阴影部分的大小,再用课件演示,从而得出结论:1218=69=23。 (2)再分组观察,1218到69是
41、如何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那么2跟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公约数。 (3)69还能再化简吗?(启发学生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69=6393=23(4)那23还能再化简吗?为什么? 23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化简了,象23这种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象例1这样,把1218化简的过程就是约分。 什么是约分呢?看书,提出关键词。 (6)将1218化成69是不是约分呢?是。69化成23呢?也是约分。 师:通常情况下,约分要约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为止。 (7)练习。练一练第1题,判断最简分数。 2.教学例2,把1842约分。 (1)教学逐次约分的方法。(
42、教师边讲边写) (先用公约数2去除18和42,2除18得9,用“”将原来的分子划去,再将9写在18上面; 2除42得21,用“”划去42,将21写在42上面,再用公约数3去除9和21,方法同上,得到37,37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因而37是最简分数。)(2)谁能总结一下约分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约分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去除分子、分母。 (4)1842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是几?6。 1842=37(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2题。强调格式。 (6)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7)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三、小结。 1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