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1).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雷升艳)基本信息学 科历史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教 师雷升艳单 位石窑沟学校课题名称经济重心南移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由于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量,对历史知识很陌生,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一点点野史。但是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在教学中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学设计:播放磁带爱我中华片段师:这首歌曲同学们很熟悉,你们知道是谁演唱的,歌曲的名称叫什么?生:宋祖英。歌曲的名称叫爱我中华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有多少个民族?你能说出几个?生:(全体回答)五十六个民族。(生你一言我一语)汉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满族、高山族、傣族、侗族、俄罗斯族师:同学们知道的
4、还真不少。现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五张图片,谁能说出这五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哪一少数民族的同胞?(教师逐一展示白族、彝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藏族的图片。)生;(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说出图片上各民族的名称)白族,彝族、凹族、维吾尔族和藏族。师:这五个民族分别分布在今天的什么地区,哪位同学能在示意图上的括号内贴出它们的名称?(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
5、(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6、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
7、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
8、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
9、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
10、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力:大量增加并带来先进技术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二、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三、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作业或预习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自我评价本课的可取之处: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