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新课改的浪潮迎面扑来,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但是有很多理念在实际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变的生硬起来。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
2、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
3、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
4、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5、新理念还是要靠我们老师自己去把握,不要盲目学样,否则容易弄巧成拙。网友观点: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们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审视
6、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发现有些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们掐好讨论的时间,示意结束时,学生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7、: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除了关注组队技巧,小组长培养等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在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往往喜欢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其结果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以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
8、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其次,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再次,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
9、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去探索总结,就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嘉善县洪溪镇中心小学 陈爱萍 在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
10、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到9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论”所涉及的则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互动合作,即全员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
11、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
12、作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对于智慧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
13、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在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数学第五册“二步应用题” 时,出示:花店里有各种花,郁金香每支6元、康乃謦每支4元,大花惠兰每支5元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老师想买40元左右的一束花,你能为陈老师设计一下该买哪几种花,各买几支吗?”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本组的配花方案,“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的兴趣,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连平常不爱表现的孩子也一样积极地设计出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最佳方
14、案参加全班交流。又如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再提问:誰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
15、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 。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二、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问
16、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从而使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
17、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教学数学第七册“三步计算应用题”时,出示一题关于春游的题目,在解决了“去哪儿,走哪条路线,组织哪些活动和去多少人。”之后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大客车限坐乘客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参加春游师生共328人,应各租几辆车?付多少元钱最合理?请你们帮助老师选择或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以供都老师参考。”旅游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案。序号 大客车辆数 小
18、客车辆数 座位总数 应付租金(元)1 0 11 330 66002 1 9 330 64003 2 7 330 62004 3 5 330 5 这两个问题出来后,马上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想探究的心理情感,使他们马上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对方案的选择和设计中,或快或慢都发现了旅游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几个方案,都不是最佳方案,还有更好地方案,最后经过小组合作,各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提供交流,想不到每组汇报的最佳方案是一样的。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
19、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又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出示:今天是4月1日,小红的爸爸妈妈决定等他们俩都休息的时候带小红上公园去玩,小红的爸爸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而妈妈是工作4天休息一天,那么他们至少应在几月几号带小红上公园?通过这一题,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处于“愤悱”的境界,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提供了目标,激发了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热情。另外,我们在问题的创设上还需积极地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
20、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三、 师生互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应明确规定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首先是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地学习思考,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再把自己的
21、想法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其次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各小组交流发言时,老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挑战、敢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合作中去学会合作,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小组学习积极高效。例如我在教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活动是这样展开的:一上课,我首先拿出一个苹果,说明一个苹果可用“
22、1”来表示,再要求学生按小组切出半个苹果。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很快地切出了“半个”苹果。接着,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怎样用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学生讨论后,出现了“0.5”、“12 ”、“ ”等,我向学生指出,这里的三个数,其中有二个数是对的,一个是“0.5”,另一个分数到底是哪个呢?怎么读?再通过自学课本,进行讨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确定了“二分之一”正确的写法,我接着提问:“哪个小组能说出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一番后,纷纷举手发言。经过各组互相提问并修改正,得出结论:把一个苹果分成两份, 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在这个结论中忽略了分数意义的关键处“平均分”。接着,我让一个同学上
23、讲台,手拿刀子在苹果上左右比画了几下,随意切下不等的两份。再提问:“刚才你们小组分苹果和这位同学的分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几个小组成员之间迅速交换意见,马上发现了“平均分”。于是,二分之一的含义概括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我让小组讨论,扩展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很快抓住了“二分之一”含义的关键处“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知识的关键处,不仅牢牢地掌握了二分之一的本质,也为后面学习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数的含义作好了铺垫。教师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只在学生合作碰到困难时做适当的指导,这样通过探索发展
24、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样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
25、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董浜中心小学 薛龚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书主讲,学生死学。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除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外别无选择,这种方式扼杀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迎来了她的重要转折点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倡导的是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自己从事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活动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入掌握。而让学生自己从事到数学活动中去,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也不乏有较为迟钝的学生,如果让这一部分的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新知识
26、,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很好的组织形式。工作将近一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多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面就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谈一点我的粗浅体会。一、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当的时机。小组合作学习也需要有适当的时机,这是教师应该把握好的。在提出了有难度的而学生又不能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后,如果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那么既是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此时,采取小组合作就非常有必要了,小组间成员各抒己见,发散思维,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
27、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常会对同一个问题争执不下,全班同学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的局面,这时就是一个很好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商中间有的除法时,对于4324这个式子的答案有了分歧,一部分同学认为答案是180,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是108,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的时候都肯定是答案是108,并能够将计算过程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不但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收到的效果好,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二、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当的量。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组织形式,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28、的。如果一节课涉及的问题有很多,那是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小组合作讨论呢?答案是否定的。通常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其他的一些问题,有的应用以前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有的就是围绕重点展开的问题。只要抓住重点问题,教师适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小组合作中将重点知识理解并掌握,这样就达到既定目标了。其他的问题是为解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提出的,基本上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或实际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解决,不需要用到小组合作这种方式了。在教学认识面积这一课时,原来是想让学生小组合作几次讨论几个问题的,像:小组合作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大小;小组合作比较课本中试一试的两个图形的大小;想想做做中的校园面积,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再来
29、交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下降。经过助教老师的提点,了解了其实小组合作也是要有量的。如果一节课合作次数很多,不但课堂纪律把握不好,而且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我又重新修改整理了我的教案,将小组合作的次数减少,抓住重点让学生合作学习,将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改为直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三、小组合作需要明确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为有效的解决问题服务。因此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有了明确的分工,小组各成员就明白自己应该要负责是哪一个部分,并能够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话,小组合作学习
30、才行之有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知识的可能性时,小组合作摸球来体会“可能”和“一定”的意思,我事先就给他们分配好了工作:一人摸球,一人做记录、一人负责将球放回袋子并混合,还有一人负责监督。这样分配以后,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如果不进行分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能人人都争着要去摸球,其他的工作就没有人做了,同学之间甚至可能会为了谁摸球而起冲突,那么整个课堂就乱成一片了,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学习了。所以说,明确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的保证。四、 小组合作需要适时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在思路上遇到阻碍,可能有很多的有头绪但却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
31、的指导。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思维变得很活跃,将原来头脑中没有头绪的各种想法集中到一点上,很快就把问题给“干掉”了,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了,就更加容易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有幸在一次外出听课的过程中聆听了认识面积这一课,看到了这样一幕:学生在合作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一个小组已经有多种比较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学生在那里抓腮扰耳,同时还不断将手中的工具比划比划,这位老师看见了上前询问,那个同学只是比划但是又说不出什么来,老师仔细看了一下他的比划,明白了学生的意思,就指导学生想想你这么做是要做什么,用什么工具来做,并鼓励学生大胆做出来,这位学生后来将他的想法试了试,发现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并很完整的在交流的时候将他的想法说出来,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可见,老师适时的指导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对于我来说,还处于学习应用这种形式的阶段。除了不断地向有经验地前辈学习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希望能够让这种学习方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200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