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56187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二语文教案模板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阅历的老师写得简略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依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思维发展与提升:擅长吸取世俗阅历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加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建: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建。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教学难点:

2、驾驭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探讨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慧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当相国,被他拒绝,从今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妙丰富,结构改变多端,擅长运用寓言和比方,文字汪洋

3、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调,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奇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主动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4、瓠(h)”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困难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确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头,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

5、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 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境况使他无力变更现状一展理想,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肯定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思维发展与提升:擅长吸取世俗阅历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加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

6、美鉴赏与创建: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建。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教学难点:驾驭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探讨法。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1.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诞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7、,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实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我有三宝,持

8、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邃,包涵广博。 4.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斗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见。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

9、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3 【素养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见,了解孟子的相关学问。 2.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别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精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精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生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妙畅想也曾引

10、导着我们对志向对将来的建设。今日,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识 1.了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孟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常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

11、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突然觉得心口难受,便抓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呼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示你快回来。” 3.了解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依据战国时期的阅历,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终。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惜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

12、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冲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尊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尊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4.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高校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

13、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化、哲学、伦 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_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即怜爱别人。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4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见,了解高校的主要内容。 2.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别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14、。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日,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高校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

15、孔子。 提倡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社会意义和好用价值。曾子参加编制了论语、撰写高校、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常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

16、里砍柴的曾参突然觉得心口难受,便抓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呼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示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高校,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 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

17、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宏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觉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了解高校 高校,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探讨古代教化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高校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高校章句,高校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高校成为学校官

18、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高校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壹(y)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1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探讨 【思索1】研读第一段 原文: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说明词语并翻译句子 高校之道:指穷理、正

20、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决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释义: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

21、;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起先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5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见。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见。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

22、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见、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23、。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意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沟通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说明,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探讨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样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灵敏,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订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假如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假如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24、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缺憾。”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说:“望见贤人就应当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6)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备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人不行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莫非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莫非不是遥远吗?” (8)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假如

25、决心接着,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说:“才智的人不怀疑,仁德的人不忧愁,英勇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莫非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详细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1)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也许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视察力,可以

26、培育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相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其次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沟通,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擅长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志向和真理上。本章争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

27、教化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诞生命的代价。 (4)阐明白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常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

28、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当具备刚毅的品行,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行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的愿望。 (8)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方,说明白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激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缺憾。 (9)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备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行,它们

29、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才智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志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10)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详细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11)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12)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训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殊强调要好好学习。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