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5447627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40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1 页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时 3课时教学目标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教学重点、难点: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第 2 页 共 21 页教材与学情“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内容。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要点: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

2、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过多,其实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虽然尽可能回避这些

3、专业名词,但不可否认,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还是使这部分内容成为难点。“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题干部分,用十分简洁的文字说明了大气逆辐射的含义。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第一题是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思考;第二题通过与月球情况的对比,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昼夜温差的减缓作用,也就是说明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内容的组织。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以下几个要点: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

4、形式。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这几个内容前后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者是因果联系,或者是内容的深化或细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习得好坏就决定了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热力环流涉及到垂直方向上与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关系,是一个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存在的大气运动现象,需要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概念,因而有一些难度。比如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教材在叙述时注意梳理这种因果关系,呈现了如下的逻辑顺序: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 )引起气流

5、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活动 ?3”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系列活动。活动2 是让学通过做实验,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直观感性认识。在设计活动时,做实验的材料尽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1 页第 3 页 共 21 页能考虑容易获取,实验步骤尽可能具有操作性。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教师不必拘泥于课本给出的实验,鼓励以此为启发,设计出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此类活动。活动3 是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6、现实中出现的海陆风。活动设计中注意了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 5“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内容组织。本段内容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高空风到近地面风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这部分内容既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研究热力环流中的大气水平运动),也是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即要分析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的大小与方向要受哪些因素影

7、响。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地转偏向力,教材只讲这个力对地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影响,不讲这个力本身是如何形成的。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只掌握到这个程度即可。至于地球自转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作为知识拓展,只是在“阅读”中体现。 6“活动 4”设计意图。利用风形成原理,从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分析几个地点风的情况,这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运用。虽然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的概念没有明确交代出来,但是作为等值线知识的共同特征,学生是不难理解的。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建议例举生活实例说明或用实验证明“大气是存在的”和“大气是运动的”这两种说法是正确的,目的是直观生动地让学生感知平时摸不着、看不见的大气及其

8、运动。然后,提出本节要探讨的两个问题。1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2大气水平运动有怎样的规律性?将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学习新课】1“大气的受热过程”(1)帮助学生明确太阳辐射的热量是如何经过大气向地面的传递,最后又通过怎样得过程保存在大气中。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先后顺序的梳理。(2)注意避开众多概念的出现,办法是直观地呈现各个环节,将概念用符号的形式呈现,淡化对概念严密准确的解释。为了做到这一点,借助教材上的插图“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以达到直观、动态呈现的效果。(3)活动部分的教学,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活动时,注意落实如下几个问题:精选

9、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1 页第 4 页 共 21 页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和地理意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另外,此部分对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事物概括与说明能力,也就是将地理图表转化成文字的能力,具有一定价值。最后设计一个问题“大气的热量到底是来自于太阳辐射还是来自地面?”答案应该是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换句话就是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的思考既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总结,也是引出下面内容的过渡。 2“热力环流”。(1)可以先进行“活动”,让学生采用小组合

10、作方式做实验。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讲清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按步骤进行;明确思考的问题。(2)与学生一起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3)讲清并区分几个概念:气温、气压、空气密度、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下沉运动。(4)讲清对于地面上同一点的上空不同高度气压高低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证明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5)引导学生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明确其因果递进关系: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 ( 气温差异是原因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是空

11、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幻灯片呈现。“热力环流”中有关海陆风的问题,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对于海陆风问题,完全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逐一解决。如果学生能自行完成此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追加一个问题,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最后教师可总结,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3“大气的水平运动”。(1)从热力环流中引出在水平方向上的空气运动,从热力环流入手,以让学生将知识间的联系明确化。(2)用图阐释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气压梯度

12、力的概念。注意一定要强调水平气压梯度的“水平”两字,也就是让学生明确,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3)讲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时,一定要讲清的是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力的方向如何确定。(4)最好用动画或是复合投影片,动态模拟几个力的平衡过程,并区分高空大气中的风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分别受哪几个力制约,为什么;风的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1 页第 5 页 共 21 页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教师要加以总结,强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5)对于“大气水平运动”中“活动” 的处

13、理,建议教师对等压线图进行简单说明,向学生交代等值线的有关知识(如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的差值相同,同一等值线上数值相同,等等),使学生在练习绘制风向的同时,对等值线有所了解。绘风向一定要学生自己完成。尤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掌握的薄弱处所在。【部分 “ 活动 ” 参考答案】活动 1 1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2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

14、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时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温度散失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活动 3 (1)白天陆地气温比

15、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得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 2.4A :陆 低,海 高; ,图 2.4B:陆 高,海 低(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3)略(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第 6 页 共 21 页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16、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

17、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

18、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1 页第 7 页 共 21 页(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

19、”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图式分析教学法: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2、多媒体教学法:制作或运用电脑课件。四、课时安排新授课: 3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完成图中 a、b、c 三地之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图略)2、假如学校旗杆上的旗帜向东南方向飘扬,说出学校此时吹什么风。(吹西北风) 讲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分析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有不同的尺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类型,这种大气运动具有全球性并有一定规律,人

20、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环流。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二)讲授新课展示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菜单):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教学过程及方法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及其作用概念;作用点击标题 1,展示大气环流概念;点击标题2, 展示大气环流作用。教师分析讲述 学生活动 先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完成P36活动题( 1)(2)的内容。(二)三圈环流前提;因素点击标题 3,展示三圈环流前提;点击标题4, 展示三圈环流因素。学生读图探究,教师提问导入。 启发思考 A、假设地球不自转,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21、 -第 7 页,共 21 页第 8 页 共 21 页的情况怎样?B、考虑地球自转这一因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其结果又怎样?(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形成了立体三维空间的三圈环流;另一个是在近地面形成了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教师小结。(三)气压带和风带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点击标题 5,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在图中依次展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点击标题 6,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教师分析讲述:(1)首

22、先应说明赤道极地热力环流仅是理想环流,实际并不存在。并且要复习高纬、中纬、低纬的划分。(2)接着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从低纬环流的形成入手讲述,然后启发学生按照低纬环流的分析思路,“中、高纬环流”让学生自主练习完成。(3)指导学生识记七个气压带分布规律及气流运动方向。 学生讨论 P38 活动题(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 启发式提问 (1)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移动?对气压带有何影响?教师点拨:可联系初中世界地理知识,以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加以说明。(3)如果黄赤交角为 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布置作业: P38活动题 1、制作

23、三圈环流模型。(材料、要求)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小作品,以自评、互评结合。 讲述 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它不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相间分布的纬度地带被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1 页第 9 页 共 21 页坏呈块状分布,北半球尤为明显。(二)讲授新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教学过程及方法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冬、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点击标题 1,展示“大陆空气柱”点击标题 2, 展示“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24、1 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 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点击标题 3,展示图 2-14“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 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呈块状, 仅以高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教师导入: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启发式提问 (1)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2)从 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高压中心?(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

25、压)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启发式提问 (1)从 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低压中心?(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2)以上两幅图中,南半球纬向分布的气压带与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二)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点击标题 4,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及案例分析:“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旱涝”(表)教师讲述:(1)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2)大气活动中心的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课堂涉及不能太多,可建议学生在课后去搜集一些与天气或气候变化有关的资料。活动题

26、:季风环流点击标题 5,展示“东亚季风”图; 学生讨论 联系初中已学过知识,完成P41活动题 1 、2。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1 页第 10 页 共 21 页点击“活动与思考”热区,展示活动题。(1)为什么东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2)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有什么不同?(3)7 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的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提示:(1)采用对比的方法,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同纬度的撒哈拉比较等。(1)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教师点拨:(1)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要引导学生体会我国

27、海陆位置的优越性;(2) 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询资料整理成地理小论文。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气压带和风带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教学过程及方法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2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点击标题 1,展示“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教师分析讲述:列举三种气候类型案例说明。(图表)(1)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28、(3)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学生讨论案例 小蕊同学在今年暑假去欧洲旅游,她从广州出发,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再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然后再经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达希腊雅典;有幸赶上观看奥运跳水比赛;最后她经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英国伦敦与正在休假的妈妈会合。请问:她沿途经过的地区和国家有哪些气候类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1 页第 11 页 共 21 页小结点击题示图标,展示“教学题纲”。由学生归纳主要学习内容。教师提示:气压带和风带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一个

29、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课后作业:(1)课本 P43活动题(2) 收集有关资料:“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并整理成地理小论文。附: 几种世界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特 点分 布成 因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 30 度40 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小,降水多且分配均匀。南北纬 40 度60 度大陆西岸。终年受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夏半年受控制,冬半年

30、受控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南北纬 25 度35 度大陆东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1 页第 12 页 共 21 页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应重视落实各种天气图的阅读与分析。2、“标准”中提及的简易天气图是指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而不是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

31、图像。3、“标准”中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 包括冷锋和暖锋 ) 、低压 (包括低压槽) 、高压(包括高压脊 ), 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 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 , 但对其它概念 ( 如气旋反气旋 )未作要求。4、教学中还应注意 : 应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出发, 切忌增加知识难度 ; 应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 , 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与分析, 如锋面等 ; 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 如广东地区的台风。二、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锋与天气 , 主要是阐述气团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各类型锋面天气变化的特点

32、及对我国的影响。学生活动是以“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 , 由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是低压 ( 气旋) 高压( 反气旋 ) 与天气, 主要阐述低压 ( 气旋) 、高压 ( 反气旋) 、高压脊低压槽概念 , 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而是以活动题形式让学生根据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特点去推断其天气状况, 教材后还附有台风寒潮两个天气案例资料。2、“标准”不作要求的气旋反气旋概念在教材中出现了, 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实际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3 降水的形成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虽然初中地理有学过 ,

33、但考虑到学生遗忘情况 , 有必要再复习一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 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和锋, 并对其天气状况作出推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2、过程与方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1 页第 13 页 共 21 页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 , 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 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 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四、教学

34、重点1、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征。2、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五、教学难点冷锋暖锋天气图的判读及分析六、教学过程 (设计) 本节需用 2 课时第一课时讲锋与天气 , 先分析近几天天气状况 , 引出天气系统概念 , 并指出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长时期的气候特点, 而短时间的天气变化是由天气系统的活动造成的。接着讲述气团概念。教师: 当冷暖气团相遇时 , 会出现什么情况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垂直的界线, 问: 冷暖气团相遇时 , 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垂直 , 这种情形存在吗 ?( 不能) 教师再画一条横线 , 问: 冷暖气团相遇 , 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平行, 这种情形存在吗

35、?(不能) 教师再画一条斜线 , 说明冷暖气团相遇 , 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 . 问: 斜线哪一边为冷气团 , 哪一边为暖气团 ?(学生回答)。讲述锋面概念 , 在板图上继续分析锋面结构, 明确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讲述锋面分类 , 学生读图 2.19 与 2.20 观察对比 ,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 在锋面天气图上 , 你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 ? 学生回答 ( 从冷气团运动方向、雨区位置、云系形状、图例符号等去判断) 要让学生明确冷锋锋前为暖气团, 锋后为冷气团 , 暖锋锋前为冷气团 , 锋后为暖气团。教师: 冷锋降水与暖锋降水的雨区位置有些不同, 你能指出来吗 ? (学生

36、回答)教师事先绘制三张投影片其中一张如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1 页第 14 页 共 21 页另两张分别为冷锋天气图与暖锋天气图( 略), 两张投影片叠加并移动其中一张, 分步演示冷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 , 教师负责演示 , 而由学生去分析推断。演示分析完后 , 出示以下表格由学生归纳填写教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不一定)列举北方冬春季沙尘暴天气等例子说明教师: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又叫什么锋?列举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华南准静止锋天气等实例教师:民间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37、 “ 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学生回答实施教材 45 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冷锋天气有时会带来灾害,这种灾害性天气叫什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1 页第 15 页 共 21 页学生阅读教材 48 页案例之寒潮及其危害,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教师总结,再请一学生说出下列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1、北方冬春季节沙尘暴; 2、寒潮天气; 3、广东 4、5 月份阴雨连绵的天气;4、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5、贵阳冬半年阴雨连绵的天气最后是学生形成性练习(略)第二课时讲低压 (气旋) 高压

38、( 反气旋 )与天气(引入)教师:“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形容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天气?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梅雨季节过后的7、 8 月份, 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学生读图 2.21 ,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教师再指图说明高压脊与低压槽概念。出示下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前以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高气压与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南北半球)。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

39、为止。教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再对照教材图2.22 与图 2.23 实施教材47 页活动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说出下列天气是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1、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2、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学生归纳下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1 页第 16 页 共 21 页学生阅读48 页案例之台风及其危害,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教师:台风是一种灾

40、害性天气,从另一方面看,台风有没有功劳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教师小结,学生形成性练习(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1 页第 17 页 共 21 页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的1运用资料说明气候变化是自然规律。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知识结构教材与学情分析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段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 这是目前人人皆知的事实。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然,人们对气候变暖是一个自

41、然过程并不十分了解。其实,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1 页第 18 页 共 21 页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这段内容正是基于上述思想而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中列举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为的是说明一个问题: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至于材料本身不需要学生记背。这部分内容主要阐明以下几点:(1)气候变化是长

42、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不同的变化周期将气候变化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4)长时期尺度的气候及变化与较短时间气候及变化的关系;( 5)人们关心的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6)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变化复杂得多。2“活动 1”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近现代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并分析影响近现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图 2.27 是一幅很有探究性的图。从图中可以提出一连串问题:灰色线条与红色线条有怎样的相关性,这说明了什么?大约在什么时候,两条曲线开始出现较大差距?这又说明了什么?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还有哪些?它

43、们是如何影响的?其实,通过这个分析,更加强调了人为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内容组织。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许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因此教材的“影响”前面加了“可能”二字。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围绕这个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择了一个“案例”,以增强思考性和实证性。“活动”的设计比较开放,一方面通过科学家的预测,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部分预测的线索,让他们自主探究。“案例”的选择,事实材料

44、比较具体,让学生能够理解。4“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内容组织。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材主要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谈起。“活动”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教学设计【引入新课】1情景引入。例如,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 1.5 万对减少到目前的 9000对左右(可以展示南极可爱的企鹅的照片或影像资料)。接着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可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讲解:在南

45、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 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1 页第 19 页 共 21 页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教师接着说:其实,不仅南极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引出课题。2热点问题引入。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采集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学生,然后从探寻

46、原因的角度,进入本节的学习。【学习新课】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感受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很大,学生在平时并无直观感受。为了让学生认可全球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让学生课前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调查,请他们谈谈对气候变化的感受。(2)实证气候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图2.25 和图 2.26,用气温变化曲线来说明气候不断变化这一事实。先引导学生阅读图名,从中获得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一万年;图中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一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 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通过读图得出结论: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如果将这两幅图对照

47、,可以看出,从图2.25 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看不出波动。但是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 ,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当然,对这两幅图不必分析过细,只要学生能从中得到气温不断波动上升的结论就可以了。(3)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1”的内容。 布置一个研究性课题“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可能的人为原因分析”。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学生读图应得出的结论是,近50 年来的气候的实际气温值与模拟值相比偏高,说明这不仅有自然

48、原因,还有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具体来说,近50 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这部分内容是本段的重点,为讲“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作了必要的铺垫。2对于“全球气候断变化的可能影响”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后果至少有三个方面:海平面上升、温度带变化、水循环受影响。首先针对这三个方面各选取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有趣、直观的故事(如海平面上升可用教材中给出的“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以对其中的一个后果进行细致分析,如以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为例,进行如下设计:读教材图 2.28“对海平面上升比较敏感地区”,让学生完

49、成教材给出的四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和巨大的,而且许多是负面和不利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1 页第 20 页 共 21 页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活动2”部分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可以放在课堂内也可以放到课堂外,如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召开一个小型学术观点发布会,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思考,为学生的创新开辟空间。3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建议让学生课下自学,然后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

50、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切身角色体验,从而更能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部分“活动”参考答案】活动 1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 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 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后略)问题研究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设计思路城市热岛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不论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还是居住在农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