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877424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化学教案最新 教案是老师教学的“利器”。化学老师在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没关系张。要因势利导,耐性细致地培育学生的进取精神。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学化学教案,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书目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铝的重要化合物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中学化学教案(一)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依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 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试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

2、质缘由,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 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 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 物进行分类。胶体的学问探讨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生疏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探讨物质、视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相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

3、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试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分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分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

4、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别的性质呢? 我们 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别的性质。 试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 效应) 试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耀烧杯。 试验现 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视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试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 应用:如何用 简洁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试验2 胶体 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

5、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试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试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试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合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相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

6、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试验2 溶液的导 电性试验: 试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 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试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

7、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 由移动的离子的式 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中学化学教案(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探讨,培育学生沿着“问

8、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起先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探讨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

9、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相识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接着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干脆视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图略 (1)说明

10、当变更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探讨。 2为了消退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劝服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

11、探讨时肯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改变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主动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育学生分析思维实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

12、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就须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老师活动 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变更?水的量是否变更?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学生视察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

13、,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接着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 学生活动分析探讨并总结该试验。 老师活动参加探讨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

14、铺垫。 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视察现象。 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15、(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肯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变更,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

16、饱和溶液。 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接着溶解硝酸钾。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中学化学教案(三)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试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讨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志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知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剧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试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

17、障碍时,应为学生供应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试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学问主要有以下内容: 依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试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

18、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试验室制备,相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其次节其次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学问,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接触、须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学问。学习该学问,不仅可以为前面的试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相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学问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驾驭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学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状况分析

19、(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中学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学问基础;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给学生供应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相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纳了试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试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及最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

20、有相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相识,这些确定了在探究试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相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依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肯定的感性相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相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试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协助教学 4。 技术打算 试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

21、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试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详细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学问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驾驭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驾驭一些基本的试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探究,相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相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实力,逐步培育他们

22、的创新思维实力。 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试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相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老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试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纳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

23、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试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试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试验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同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试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

24、引导学生抓住试验目的,设计试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探讨和师生沟通,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试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实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总评析】 本案例可以说是突出体现新课改的一个典型案例,虽说内容是中学的,但同样适用初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涵盖了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

25、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很好的参考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须要考虑到本案例涉及的这些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本案例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仔细的学习和探讨本案例,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必要将本案例全部的内容都呈现,必需要呈现的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这些基本内容足够,假如时间允许,实力够强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本案例的其他部分内容。 中学化学教案(四)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

26、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驾驭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冲突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化。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打算】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试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

27、剂等有关学问是在什么时候起先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问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改变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与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

28、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解并描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状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动身,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探讨】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

29、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依据我们已有学问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30、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肯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状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

31、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索】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试验】【试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试验

32、现象,说明缘由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白什么问题? 【讲解并描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依次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依次一样。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

33、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试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试验32】 引导学生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视察试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试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

34、,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试验进一步说明白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

35、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动身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

36、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解并描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探讨】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依据上述试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实力的强弱依次。 【板书】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实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

37、产物 【强调】依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推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依次为:Cl-h2o2fe2+i-so2,推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p=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38、 【小结】本节重点要驾驭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推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依次一样。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

39、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实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中学化学教案(五)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缘由。 【过程与方

40、法】 运用试验视察获得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试验来探讨物质及其改变的科学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相识,酷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试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驾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老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

41、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学问。组织学生仔细观看并思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老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相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其次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探讨 老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

42、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光明的蓝紫色火焰。 老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索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老师引导:回忆上节课探讨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索从哪些方面去探讨SO2的性质。 老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探讨物质的物理性质。 老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试验说明吗? 老师演示试验:试验SO2的溶解性。经过试验大家视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简单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探讨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