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与历史休戚相关。下面是由学习啦我共享的中学历史经济史学问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中学历史经济史学问点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历代封建王朝大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稳定小农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1、概念: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的生产模式。铁农具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变更农业环境,重视农田浇灌。在小块
2、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以家庭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状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意劳动者自身须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状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运用的。 小农经济:一般指自耕农经济,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小
3、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商品经济:干脆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主要的制度和政策 土地制度: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全部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自耕农土地全部制。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见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
4、巩固起了主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缘由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沟通。 3、发展概况 农业: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表现: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手工业:手工业发展特征 历史
5、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规模浩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与农业发展亲密结合,受农业制约 商业:城市 货币 国内市场 海外市场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古代中国的市
6、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渐渐衰落 白银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商人群体活跃。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 4、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缘由,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则是经济区划的改变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商周时期最主要的两个经济区是关中地区和黄河
7、中下游地区,尤以关中地区为中心。 战国时期各国想方设法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界限分明的经济区,主要有关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齐鲁经济区、燕代经济区及江淮经济区。 两汉的经济区域大体可分为关中、关东和江淮地区。 魏晋时期,在复原东汉末年经济大衰退过程中,形成了巴蜀地区、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三个经济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时期,此后,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接着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
8、为定局。 明清时期,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江南区域市场、华南区域市场、华中区域市场和华北区域市场。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改变。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渐渐移到南方。 (2)经济重心南移 方向: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转移,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内容: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社会形态的传播。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缘由 北民南迁,充溢了劳动力,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南方
9、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供应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推动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民族融合,加速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相宜农业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肯定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起先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快速开发;五代十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南方经济发展突出,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阅历,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肯定影响。 从背景看,北方
10、长久、常见的战乱使社会经济一次次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政局,为经济持续发展,供应了政治前提。 从过程看,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封建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状态下所呈现的程度比统一时期还明显和突出。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都比较明显。 从政治条件看,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加强作用,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如孙吴、刘宋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都比较留意发展农业生产。 南方劳动力的增加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方农夫的大批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主要特征,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阅历,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发展潜力看,南方开发较晚,社会生产远比北方落
11、后,在经济重心南移时,无论从人力或其他各个方面,可开发性较强,这就为经济重心南移供应了广袤的前景。 启示 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须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重视汲取先进生产技术和阅历,引进人才;开发与环保相结合。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主要地区为江南一些地区,主要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在纺织行业中出现。 缘由和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因而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的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工商业城市的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
12、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的活跃;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总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有利较大的作坊主和商人,另一方面有了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标记和实质:苏州城里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即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记。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发展缘由:清朝时期,全国统一,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接着发展,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也接着发
13、展。 主要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发展缓慢的缘由:农夫遭遇封建剥削严峻,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峻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苛以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地位和作用: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斗争前,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气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但是,它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出现,标记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起先衰落。 (3
14、)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相识 整个明清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处在渐趋衰落的历史时代中。但这个衰落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河中的相对衰落,它并不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初由于实施有效的复原经济的措施,使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种冲突的态势:一是表现了封建经济的虚假旺盛,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现象。但必需说明的是,这时的中国社会只能是以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为主导。而且它严峻压抑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因此,尽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几乎相同,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近3
15、000年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压抑,并快速发展起来,使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明清封建经济的压抑下缓慢地向前挣扎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伍。 中学历史经济史学问点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记。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记,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
16、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改变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旺盛富强和持续发展。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验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验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须要,近代化起先由经济领域渐渐想科技文化和人才教化领域
17、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实业救国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甲午斗争后的初步发展;二是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革命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体现出波浪式推动的特点。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起
18、先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A.向西方学习达到高潮,学习的内容也从生产技术深化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B.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君主立宪;革命派把西方国家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发起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新的教化体制起先确立,废除科举制,民国初期对教化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E.产生了新型的学问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任务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F.大量的新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上的诗界革命和指责小说出现,艺术上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史学革
19、命,取得考古重大成就。 曲折前进阶段(10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困难的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但官僚资本的发展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队对日妥协,对内独裁和对共产党、革命群众的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近代化被打断。抗战成功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 3、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特征:近代化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历经曲折。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驾驭过近代化的领导权。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20、,技术人才和思想打算不足。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 4、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供应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气,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历史证明: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5、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斗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渐渐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
21、种全部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峻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有肯定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共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依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斗争后期,依据地已经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多元化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使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困难化。是中国社会性质特别化。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气多元
22、化,形成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困难的阶级关系;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过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头。初步发展:甲午斗争后。短暂发展:一战期间。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获得新生:建国初期,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获得复原和发展。而后实现和平改造,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从经济上看,它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供应了阶级基础,同时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成立提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学的传播供应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独立发展。
23、7、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打算不足。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就不行能实现现代化。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学问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9、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