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的历史起源由来_春节民族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春节的历史起源由来_春节民族特色.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春节的历史起源由来_春节民族特色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春节的历史起源由来_春节民族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目 春节的起源 春节历史发展 春节民族特色 一.春节的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探讨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
2、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比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
3、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起先一岁(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为岁始(岁首)。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订为节日产生供应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岁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化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实行祭祀
4、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找寻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始终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
5、生活文化内容。 二.春节历史发展 时间演化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起先就探究宇宙的奇妙,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邃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以星象空间改变来标示一岁(年)四季时间改变,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亲密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旁边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推断季节、节气改变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从寅位
6、起先,绕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岁始;“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岁节)。由于我国幅员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详细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春”节气对于许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在历史发展演化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样: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7、、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同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汲取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复原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
8、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纳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为岁首。 经验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渐渐完善为当今运用的夏历。此后中国始终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分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起先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
9、年”改成了“春节” 三.春节民族特色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祥瑞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93 朝鲜族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夜以继日,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实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藏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
10、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头,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覆盖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明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实行叉鱼竞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的历史起源由来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