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438083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果,语文的分值肯定不能低,然而在语文的考试中,阅读题所占的分很高,下面是学习啦我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_中考语文阅读题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 古诗词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1、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 【答案】记叙。介绍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对内容的把握。明确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争论、抒情、说明。 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

2、描绘 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 【答案】示例: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逝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文从字顺,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实力。要做到文从字顺,描写恰当,有文采,想象丰富、合理。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概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溢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B.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3、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C.诗题中的“送别”是指送别挚友离开荆门,表达了恋恋不舍之情。 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奇丽。 【答案】C 【解析】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挚友,诗中并无送别挚友的离情别绪。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用现代汉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4、(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4)但少闲人 但: 【答案】(1) 门( 2)想 (3)一起 (4)只是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须要平常多留意课文下面的注释。“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答案】(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清澈透亮,水中的水藻、荇菜犬牙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肯定要先回到语

5、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如有省略,先补充完整,重点的实词必需译出。(1)中留意“交横”“盖”;(2)中留意“闲人”。还要留意文言文实词中的一些特别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结合详细语境,精确翻译。 6. 选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漂亮清澈的句子是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不仅要理解正确,还要书写正确。这个要靠平常的积累。对于修辞手法的推断,要驾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方、拟人、排比、夸张等等。 7.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结尾句中“闲人”的含义。 答: 【答案】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6、;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解析】本题是考察对文章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写作的背景来理解。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 迟子建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终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透过光明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饰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多数根发丝如同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软而安详。 就在这时,我猛然发觉了自己的发间有一

7、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其次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意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终点,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簇新空气,消磨一下清寂得让人忧愁的时间。 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沁人心脾。 我把步伐放得

8、轻轻的、渐渐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缓缓地向着天空飞去。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绚丽。 我的步伐放得更轻,更慢。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态,在悄然领会、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花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也许是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软得不能再柔软,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

9、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逝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终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照旧瓦灰,洋槐的叶子复原了浅绿。我也慢慢地融入了这一片安静的黄昏中。 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好像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软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2年第1期,有删改) 8.本文作者的感情是困难的,随着故事情

10、节的发展,感情也发生了改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 最初:接下来:后来:最终: 答: 【答案】愉悦 伤感感动平和 【解析】回答此题,必需结合全文来思索,能梳理清晰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的心情是找到重点句子,这里“我”是由“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到“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又到“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再到“我也慢慢地融入了这一片安静的黄昏中”,这样的心情改变的。 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句子:我猛然发觉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答: 【答案】本句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将“一

11、线雪”比方白发,生动地写出了那根白发白得很刺眼、很刺目。表达了“我”发觉白发时惊讶难受的心情。(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回答此题,肯定根据要求来答题,任选一个角度即可,明确“一线雪”用了比方,还可从词语运用精确性方面入手,如“动人心魄”说明震撼之大。 10.本文用词精确、生动,从文中找出一处,加以说明。 答: 【答案】示例:我找到的句子是: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此句中“盛”字用的好,化无形物有形(或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胡同的安静祥和之美。 【解析】回答此题,只要结合文本,根据要求来答题即可。先找句子,再分析说明。 11.作者从炒米胡同里的老人

12、身上得到了很深的启示,你觉得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来相识这些老人的? 答: 【答案】他们在悄然领会、享受着迷人的夕阳;他们在细细地品尝着,沉凝地回味着生活的味道;虽然他们处在人生的黄昏时期,但表情安详,心态平和。(只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回答此题,必需结合全文来思索,找到描写“胡同里的老人们”的段落句子,从他们的神态、姿态中来体会。 1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夕阳”这个意象的? 答: 【答案】夕阳是文章的线索,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逝,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以夕阳喻人生的晚年(或:以夕阳的辉煌绚丽比方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

13、索。 【解析】回答此题,应当从文章中摘录相关信息,明确“夕阳”从文章起先到结尾始终都有写到,可知是一条线索,文章中的人物“老人”跟“夕阳”有相像之处,可以相比。 13、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启示? 答: 【答案】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等内在的东西;要坦然面对生命,正确看待时间的消逝(或不要过分感伤美妙年华的消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来答题。 说明文阅读 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报图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四周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如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调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

14、外紫内红。这就是 “晕”,俗称“风圈”。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视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气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具体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人们虽然很早就留意到了这种漂亮的现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说明,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洁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试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调条。这使人类第一次相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觉,给“晕”的科学说明打

15、下了基础。 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调条。当多数亿兆小冰晶被阳光照耀后,各色光就按肯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爱好,不但因为它有斑斓的色调,而且由于它是天气改变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改变的占80%。 漂亮的“晕”是大自然的天气预报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支配工作和生活。 14.文章中说明白“晕”和彩虹的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答: 【答案】第一:晕的色调没有彩虹鲜

16、亮;其次:虹的色调排列是内紫外红,晕是外紫内红。 【解析】此题是考查说明文内容的概括实力,此题只从第一段文字来思索即可。 15.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白什么内容? 答: 【答案】举例子、作比较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视察和记载。 【解析】回答此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抓重点说明方法,看题目要求。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引用、摹状貌等。答题格式可这样表述:示例:举例子: 举出事例来说明,详细形象的说明白,便于读者理解。 16.第三段中的“这种漂亮的现象”指什么? 答: 【答案】晕 【解析】本题是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答题,不能脱离

17、文本,找到最能说明问题的句子就可以。 17.这篇文章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来给我们介绍“晕”的?。 答: 【答案】说明概念、追溯历史、说明成因、说明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要能从文中找到合适的语句来作为理由,也可自己用语言来概括。 18、读完本文,结合实际来谈谈,了解“晕”的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答: 【答案】漂亮的“晕”是大自然的天气预报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支配工作和生活。(结合实际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完全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能联系实际生活来答。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阅

18、读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示意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供应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争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觉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争论句、抒情句和特别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留意审题,领悟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依据文体学问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需结合

19、文章的中心愿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学问备忘录: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依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改变、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详细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依次: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逻辑依次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详细;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缘由到结果; f.从特点

20、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纳逻辑依次的说明依次。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白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不符合实际状况或过于肯定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 ,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支配。 (二)争论文阅读

21、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 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方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纳了比方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白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

22、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纳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争论文的语言特点(精确性、概括性) 6、争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 等生发争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争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留意,启发读者去思索,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阅读原文: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常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

23、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假如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苦痛,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今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始终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伤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观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隐约听到

24、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谐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加漂亮,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怜悯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幽径悲剧阅读题目: 1.“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始终数到十”这一细微环节描写有什么表达

25、效果?(2分) 2.“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也对藤萝“深表怜悯”,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3.藤萝并不会“哭泣”,文中却三次写到它“哭泣”,请从思想内容和表达特色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2分) 4.作者说“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苦痛,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是为什么?作者的苦痛仅仅是古藤的灭亡吗?(3分) 幽径悲剧阅读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不情愿看到藤萝被毁的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悲伤至极的心情。(1分) 2.反衬人们缺少对藤萝生命的关怀之心(1分),也衬托出“我”内心的怜悯和无奈的感受。(1分) 3.内容上:强调了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和无助,表达了对人们无心关注一棵

26、古藤生死的不满。(1分)表达上:采纳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藤萝“无端被人杀害”的委屈。(1分) (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隐隐隐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4.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酷爱的“感情太多”,而“别人”则忙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根本漠视古藤的存在或被毁,因而他们无法理解作者的苦痛(1分)。作者借古藤的灭亡抒发了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愚氓”行径的痛恨(1分),也表达了对缺少感情共鸣的无奈和哀叹(1分)。 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全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