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历史故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历史故事大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上的激昂人心的故事,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举荐的几篇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岳飞抗金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国建国后,洞悉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便于天会三年十月,发兵十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 九月,贡献太原后,转兵向东,进攻东京。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攻克了重镇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宋钦宗连忙派遣康王赵构赴金营求和,许诺以黄河为界,金军不答应,向东京发起猛攻。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国灭亡。 金兵虽然南
2、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县大半还在宋军手中,虽然士气低沉,但是民气高涨。康王几经生死,最终最终到达应天府即帝位,历史上被称为南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后,宋金之间的斗争进入南北对峙阶段,先是金兀术撤路过镇江,被韩世忠败于黄天荡;另一支金兵在攻陕西时,为宋将吴玠阻于和尚原。岳飞也在广德境内起先堵截金兵,六战六胜,擒获金兵头目,于是,岳家军的名字起先在金兵中流传。待金兀术北返,再遭岳飞截击,在镇江东清水亭的战斗中,致使金兵横尸15里,收复了健康。 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诞生那年,黄河决口,家
3、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突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我们可以趁他们没打算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激励,也冲上去,果真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这一来,岳飞的英勇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将领。宗泽很器重他,对他
4、说:像你这样智勇双全,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但是光靠冲锋陷阵,终归不是常胜的方法。他交给岳飞一份古代的阵图,说:你拿这个去好好探讨一下。 岳飞接过阵图,向宗泽道谢了,接着说:根据阵图作战,这是兵法的常规。至于敏捷运用,见机行事,还得靠当将领擅长专心。 宗泽听了,连连点头,赞许这个青年将领的见解。 岳飞跟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宋高宗即位以后,他就立刻写了一份奏章,希望高宗能亲自率领宋军北伐,激励士气,复原中原。他还指责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倒戈派的主见。 奏章一上去,宋高宗不但不听,反而嫌岳飞小小将官,多管闲事,革了他的军职。 宗泽死后,岳飞归东京留守杜充指挥。金兵大举进攻,杜充逃到建
5、康;金将兀术攻打建康,杜充又可耻地向金军倒戈。杜充手下的将士都散了伙,只有岳飞的队伍照旧坚持在建康旁边战斗。这回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协作,把兀术打得大败。 金兵北撤以后,宋高宗从温州回到临安。金朝在中原地区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国号大齐,充当金朝的帮凶,骚扰南宋地界。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退了金齐联军,建立战功。到他32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一般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驾齐驱了。 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满江红,抒发了他抗金的壮志豪情。词的上半阕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
6、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一心复原中原,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宋高宗曾经为他造一座住宅,岳飞推辞了,他说:敌人还没歼灭,哪里顾得上家呢?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岳飞平常非常留意练兵。部队休整的时候,他也带将士穿着铁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有一次,他儿子岳云在骑马冲山坡的时候,因为战马失足,摔倒在地。岳飞知道了,狠狠责打了岳云。别的兵士看到主将对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严格,就特别仔细操练了。 在岳家军里,军纪特殊严。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觉,立即按军法严办。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露宿在路
7、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对待将士要求非常严格,又关切爱惜。兵士生病,他经常亲自替他们调药;部下将领出征的时候,他就叫妻子岳夫人慰问他们的家属;将士在斗争中阵亡,就抚育他们的子女;上级赏给他的财物,一概安排给将士,自己家里丝毫不留。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范仲淹与狄青之悲 仁宗登基以来,宋王朝内忧外患日渐严峻。范仲淹像至庆历年间,北宋和西夏起先了全面的边疆斗争,北宋军队三战皆败,而国内又出现诸多起义、兵变和叛乱。这种情势迫使仁宗设法解决这些危机,以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要巩固统治,必需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贤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
8、而名满天下,他与仁宗的相识可追溯到天圣年间。当时,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阁校理,就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以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率百官行跪拜之礼为太后祝寿,而应由宰相代之。当时朝中大臣虽均知皇帝上寿行礼之事不妥,但无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书太后,恳求还政于仁宗。太后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愤然恳求出外担当地方官。这给20岁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拥护。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端拱二年(989)生,两岁时父亲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虽身世不幸,但却胸怀大志。他曾经在一座神庙里询问神灵: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仲淹便道: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虽说这一记
9、载不甚可信,但这正是范仲淹济世救人志向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学习条件艰苦,人所不堪,他却能刻苦攻读,力学不懈,甘之如饴。范仲淹后来回忆道:年少时我和一位姓刘的同学在长白山读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当菜,就这样过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告辞母亲,来到了号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他在书院读书异样勤奋,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浇浇脸,昼夜不停,整整5年就寝时未曾解衣。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仅使他驾驭了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 由于仁宗对范仲淹的人品已经有所了解,亲政后便将范仲淹召回京城,
10、升任右司谏。此时,朝野上下干脆或间接地攻击太后垂帘时政事的人越来越多。范仲淹此前虽然剧烈要求太后还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却并未借机报复,反而劝仁宗说,太后受先帝遗命,爱护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过失,当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后的声名。仁宗听了很是感动,由此愈发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许争论太后垂帘时的事情。也从那时起,范仲淹便成为仁宗心目中能进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选。 三年(1043),北宋与西夏之间初步达成和议,仁宗迫不急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前线召回到中心任枢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参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起先了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力图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和重用,这是
11、范仲淹的志向,也正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标。 但是,改革从根本上触及了很多官员的既得利益,赞成改革的人事实上并不多,施行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攻击。许多人指责范仲淹等人拉帮结派,是朋党。仁宗便召范仲淹询问:从来都是小人好结朋党,莫非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答道:臣在边疆时,望见勇于作战的人自结为党,朝廷也是这样,邪正各有其党。唯圣上明察。一心向善的人结为朋党,对国家有什么坏处呢?就在此时,欧阳修也进呈着名的朋党论,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对此极为不满,而朝野上下对此更是一片反对之声,甚至连同样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在仁宗面前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更有夏竦之辈诬称,当时的名儒石介已为富弼起草了废旧立
12、新的诏书,即要废掉仁宗,诬陷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时虽表示不信流言,但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范仲淹等人相互标榜为君子的反感。 随着改革的进行,仁宗不单单听到了太多反对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对朋党也有着极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国以来,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下大力气防范臣僚结党,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自己身边有一个结党的政治集团。最终,他不得不做出了苦痛而又无奈的确定。庆历五年正月,辽、西夏对宋的威逼相继解除,犹疑不定的仁宗在冲突和权衡中,先后罢去范仲淹、富弼和认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让他们去担当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遂告失败。 11年前,因上书极谏而谪守睦州
13、的范仲淹为东汉名士严子陵建立了祠堂并写下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绝词妙句。此时,罢相的范仲淹又访问了一位山间隐士魏疏,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迹: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意思就是宠辱不惊,进退顺其自然。此后不久的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岳阳楼作记,留下了争光日月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中国士人情怀的完备阐释,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内部的积弊开战,目的是解决内忧的困扰。要最终实现这些愿望,或许尚可假以时日,而外部边患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而又燃眉之急的。仁宗亲政以来,接连出现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
14、南蛮侬智高的入侵,严峻威逼到北宋王朝的统治,此时无良将可用的仁宗急需杰出的军事将领。这样,一般士兵出身的狄青就渐渐进入了求贤若渴的仁宗的视野。 狄青是仁宗最为观赏和信任的一员武将。后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特地来解除宋朝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们一同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为农,宝元年间,元昊叛宋,便应招入伍,投入抗击西夏军队的战斗。当时宋军常常战胜仗,士兵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心情,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手持利刃冲入敌阵,往往所向无敌,从而大大鼓舞了士气。在对西夏斗争
15、的4年中,狄青经验大小25战,身上留下了8处伤痕。因作战英勇,狄青得到了当时主持西北战事的韩琦和范仲淹的赏识。二人对狄青礼遇有加,范仲淹还送给他一部春秋左传,并告诫他说:将领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顶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潜心苦读,研习历代将帅兵法,自身修养不断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迹后,准备召他进京询问御边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难以离开前线,就让他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狄青士兵出身,当时脸上仍旧留着从军时的刺字。仁宗曾特地下诏让他将脸上的刺字印记用药除去,狄青却这样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为有这印记,臣情愿留着印记,用以激励军心,所以不敢奉诏。仁宗由此更加器
16、重和信任这名爱将。宋夏议和后,仁宗便立即将狄青升为马军都指挥使,后又授以枢密副使。 皇佑年间,广源蛮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数州之地,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队屡战屡败,仁宗感到极度悲观,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须要他的时候主动请战,并向仁宗保证,有实力平定叛乱,慨然说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唯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仁宗听罢狄青的陈述,特别感动,好像看到了宋军成功的希望,便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狄青到前线后,最初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10天。侬智高得到情报,放松了警惕。不料狄青在侬智高防守松懈的其次天,一昼夜急行军,率大军越过
17、了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阵形。侬智高失去了昆仑关天险,只得拼死力战,其兵势很盛,宋军前锋孙节力战而死,前阵眼看抵抗不住,诸将大惊失色。这时,狄青从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挥,他从西北带过来的蕃落骑兵从左右两侧同时杀出,直插敌阵。至此,侬智高军全线溃败,狄青挥军掩杀50里,直下邕州城。有关狄青与侬智高归仁铺之战,宋人笔记的记载很是丰富,战况特别精彩,其中尤其强调了狄青擅长用智,如在大战前,狄青为了鼓舞士气,暗地里打算好一枚两面均相同的铜钱,誓师时,便用这枚铜钱当众占卜道,若得正面,我军必胜。结果连掷数次,尽得钱的正面,使军士以为必有神助而信念大增;又如连续三夜大设宴会,命军士夜里尽情歌舞,自己
18、则假借醉酒的名义,退席而暗夺昆仑关。其事虽不肯定全是事实,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狄青能顺当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擅长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为将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权’。观狄青讨伐侬智高,狄青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挥,是由于仁宗将指挥大权授予了他。这就是得君之权的典型。假使狄青没有得到君主的专任之权以便利他行事,他何以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战功。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以宦官监军。仁宗却毅然破例行事,独任狄青全权负责岭南军事。至捷报
19、传来,仁宗大喜道:朕常观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谲诈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军打仗,基本上没有失败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猎而没有节度,对臣子的赏罚也不讲规则。这两个皇帝,只具备将帅之才,而无人君之量,惋惜啊!明显仁宗对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凯旋而归不到一个月,更是力排众议,升其为枢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告仁宗道,曹彬战功卓着,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然而,仁宗尽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状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缘由之一是升迁
20、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反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终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纳,也引起朝野上下对狄青举止的瞩目和揣测。一次,狄青家夜间焚烧纸钱祭祀祖先,事先偶然遗忘了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虽然府吏快速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其次天,城中便盛传狄枢密家夜有怪光冲天。明显,狄青家中的任何异动都会成
21、为限制社会舆论的文人们的谈资和口实。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这在中国古代涉及到特别肃穆的政治问题,常被看作臣子有图谋不轨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在这种状况下,狄青已然成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这些谣传对他具有极强的杀伤力。除此以外,各种类似的传闻也相继而起,有人说狄青家里养的狗也长出了惊奇的角;更有甚者,还有人在京师发大水时,见到狄青身穿黄衣坐在相国寺的大殿上,这无异于给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仁宗像的皇袍。这些谣传除了因为至和、嘉佑年间盛行谶纬巫术外,主要还是基于政治上的担心,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当年相当赏识狄青的名臣韩琦,普遍担忧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夺皇位。这种担忧正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必
22、定结果。 对种种关于狄青的传言,仁宗虽然并非全信,群臣对狄青的攻击和揣测,仁宗也始终有所保留,但他终归不能麻木不仁,因为这些终究都干脆关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最终,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极度的冲突中,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无奈的确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据说,狄青将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识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其次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50岁。仁宗得知,哀思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狄青死后得到如
23、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终交待,更是他内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时代众多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某些相像之处,他们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却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这也许与仁宗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亲密相关。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坚守祖宗法度,想方设法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终关头放弃了范仲淹的改革。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甚为器重的狄青,他好像也无法变更狄青的悲剧命运。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