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 历史本身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很多喜闻乐见的经典历史故事,下面是学习啦我为您整理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篇一:历史上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野史中对大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出身多有争议,而最为吸引人眼球的自然就是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朝鲜人,自然,这些野史很可能不足为信,但是朱棣却又实实在在的跟朝鲜脱不开干系,这不,朝鲜的史书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朱棣死后他的两个朝鲜老婆被殉葬了。 明朝被选定的后妃们,大多数不仅要忍受孤独的苦楚,还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现实mdash;殉葬!每当皇帝驾崩,皇宫里就哭
2、声一片,她们并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惊自己即将为已死的皇帝殉葬。 皇帝一死,太监们便把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赶到一间小偏殿。地上放着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横梁上悬着一条一条的白绫,这些是为后妃们上吊打算的。 据明朝小史卷3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为他伺寝的40余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其后,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妃嫔殉葬时,其状甚惨。 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杀。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不到一月,可能连皇帝的面还没见过,却要为刚刚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后,满怀
3、愁苦的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首绝命诗:“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就被迫作了殉葬人。” 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记载。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却具体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自杀”的过程。 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选择出来殉葬宫女嫔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带到殿内,这个时候,宫女“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吩咐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打算好自缢的绳子,“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宫女韩氏
4、;一为崔氏,封号“美人”。接近自缢时刻,韩氏突然跪倒在地,向与她们“辞决”的明仁宗苦苦请求,求仁宗放她回国赡养老母,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 韩氏临死时,向她的乳母道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这些殉葬的妃嫔死后,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据明史middot;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lsquo;太祖朝天女户rsquo;。历
5、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镇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他九岁登基,三十八岁去世,他经验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但是他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篇二:冰激凌最早竟然是中国人独创的 冰激凌是一种冷冻的奶制品,英文为ice cream,许多人认为冰激凌的独创权归洋人全部。 冰激凌最早是中国人独创的。相传,数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将冬天结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块,储存于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捣碎的水果搅拌后食用。 元代起先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
6、隐私,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一条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 直到13世纪马可middot;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冰激凌的制作方法带回意大利,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马可middot;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部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爱吃奶冰。”所谓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点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冰激凌,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这样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样,比冰块要松软许多,入口即化。 当年,英王亨利五世实行加冕典礼,用来宴请来宾的一种冷冻冰点心,被认为是最早的冰激凌。英王吃过这道冰凉芳香的甜点后赞许备至,后得知它源于古老的中国而钦佩不已。 冷饮在古时被称为“冰食”。冷食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
7、历史。早在诗经middot;豳风middot;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这是当时的奴隶们唱的一首农事诗,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的十二月和正月。翻译过来就是: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的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就是藏冰室。藏进冰窖干什么用呢?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更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 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广泛。诸侯宠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middot;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凉爽些”的记述,赞许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凉爽,可见当时冷饮制作的水平相当高。 三国时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辞mi
8、ddot;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汁加工后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 唐代更起先公开出售冰制品,据唐摭言载,盛夏蒯地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行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有意把冰价抬高,结果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溶化了,蒯地人最终弄巧成拙,赔了本。 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 冷饮在宋代发展得很快,而且种类繁多,出现了冷饮专卖店。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
9、心眼开。” 北宋汴京(今开封)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更是风味独特。 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半茶图,还把出售冷饮的场面画入画中。 元代以后,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在冰中加入蜜糖和珍宝粉。元好问继夷坚志中就有: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宝粉。 明清时,不少美味冷饮名品相继出现了,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 据史书记载,当时北方的卖冰者们,常以铜盏相碰作响来招徕顾客,为此,清代诗人王涣洋曾作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由此可见,当时的冷
10、饮已经比较普遍了。 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篇三:古代科举考个秀才其实很难 程曦所著中国历史佚闻一书中统计了科举时代的一些数据:可能成为将来官吏的读书人须要背诵下列书籍,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以上合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 这些都是归属伦理教材。背诵之外还要融会贯穿。为了达到融会贯穿之目的,必定要几乎是倒背如流般地熟识几十倍于四十万字的各家注释。就算十倍吧,也就是要几乎是倒背如流般地熟识四百万字的注释!?远不止此,还要涉猎浩如烟海的,以儒家归属伦理为主线写出的诸朝正史、典籍、和文学书籍!绝大多数选择万般皆下品,
11、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年过古稀仍旧考不上科举制度台阶中最低的级别mdash;mdash;秀才。 科举制度在清朝,完善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科举分为八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这个初级三段考及格者为秀才。中秀才后每年都要重考一次,叫岁试,以防不进则退。岁试合格者才能拿到考举人的门票。秀才只能得到一点点有限的利益:可以穿长衫,(一般人有钱也不允许做长衫穿)见县官不用下跪的社会地位,所能得到的经济利益极少,完全不足籍以为生。要获得籍以为生的读书囬报,必需考上举人。儒林外史一书中对此有生动描绘。 举人阶段的考试叫乡试.秀才中举的概率远小于非常之一。中举之后,首先在省城进行复试,复试合格者才有
12、进京赶考的入场券。 为什么叫进京赶考?看一下考试时辰表就懂了。举人之考一般在秋季之未实行,下一阶段的进士之考一般在春节过后不久实行。间隔大约一百天左右。那时可没有火车、汽车、飞机,有钱的人家还可雇车骑马或买舟代步,没钱的只好步行。以中国幅员之宽阔,长江以南、乃至珠江流域的考生要在一百天内完成:回乡祭祖、与族人共享中举大喜;筹措路费;逶迤北行三五千华里(步行路可没有铁路和高速路那么直)翻山涉江,艰难困苦非现代人所能想像,尤其每个考生千里迢迢,也必帯一个几十斤重的大书箱,以备沿途隨时复习。 如此可怕而急迫的长途旅行,不赶行吗?进京赶考所含的酸辛,也往往不是现代人能理解的。(始终到清朝中后叶,才改由
13、地方官派车送举人进京考试,所以举人又称公车,不过那时距科举终结已不远了。)所以往往有很多家离北京较远的落弟举人,在北京一住三年,等待下一届考试,再未中,又是下一亇三年。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北京之所以有各省的会舘,它们是为各省落弟举人棲身打算的。 每过三年,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举人云集北京参与会试.会试地点在今日北京东城区东南角上的贡院.通过会试的幸运儿不会超过参试举人人数的非常之一。最终由皇帝亲自出马进行殿试,合格者分三等:一等三人,名进士及弟;二等数十人不等,名进士出身;三等一二百人不等,名同进士出身.在这一阶段一般只分等级而不会淘汰。古之状元即进士及弟第一名也。举国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读书人
14、之中,三年才得一人!与现代主流媒体上的状元,字同而意绝异。 中国的科举也许是人类才智所能创建出的、已达极限的、为权力制衡的内平衡法所需的、归属伦理培育程序了。不要说举人进士,单以考取秀才而论,其难度恐要远远超过而今的硕士。至于考取进士的难度,恐要远远超过获得博导头衔。这就是为什么清朝在行将崩溃的前夜,还有那么多道德文章足以垂范后世的能吏的缘由。 看过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还看了: 1.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精选 2.中国文化故事精选 3.中国历史文化故事 4.中国历史文化成语故事 5.中华成语故事精选 6.红色历史文化的故事精选 7.中国历史文化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